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靠近他的一刹那,车子停了下来,司机急忙跳下车,跑到他身边看发生的情况,这位处长说:别看了,快把车挪挪,还压着我的脚了。司机连忙倒车,并表示要送他去医院,他摇摇手自己去医院检查,结果是什么事都没有,一点伤都没有造成。因为这个因缘,这位处长心里对于佛陀的信力与愿力更加强了。朋友说完问问我对此有什么想法,我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那是去年,国内大面积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佛先说法而过了午斋时间之后,或者先说法之后才上供,即使午斋时间未过,佛也都不受午斋供养了!所以凡是要供养人间示现的真佛,一定要在祂说法前先上供;除非是距离午斋的时间还很早,佛主动为你说法;不然的话,你请佛来受供,佛往往是接近中午时分才来的,这时你还坚持请佛说法,等到佛说完法了,一定是日过正午了!这个时候再送上供养,诸佛就都不接受了。如果是请法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皈依三宝的功德,即建立未来学法之善缘,亦即能够亲近善士,听闻,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而趣入亲近诸佛菩萨及正行正至的清净贤善之佛行列中。四、诸天人,见有成就三皈依而能行十善者,殁后将会生天而加入天人行列中,眷属增广而心生欢喜,故会鼎力护持此真皈三宝之佛,于此诸天必定欢喜爱念,受三皈依戒之德,生时得于圣教净信之天人护持,舍寿得往生天界受乐。以上略说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祂所示现的身量跟祂所相应的众生是相类似的,因为只有这样子,众生才能够接触,才能够学习,才能够亲近。如果佛陀都是用祂的法身、用祂的报身来示现,众生没办法去亲近祂,没办法直接学习的。所以佛陀有时候也依于祂的悲愿——祂本来是可以有广大的受用,可以不受三界轮回、这种色法的境界的拘束——结果祂愿意来到这种五浊恶世,在古代的时候饮食是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彼等阿罗汉若回心而入大乘别教法中,则唯能入住六住满心位中,要待亲证第八识实相心,发起般若根本智时,方入大乘别教第七住位中;其慧解脱果固然同于初地满心菩萨,或者俱解脱果同于六地满心菩萨,然其般若智慧仍在七住位中,距离等觉位实遥;莫道等觉位,欲入初地已极遥远,要须再历几近一大无数劫之后,方得入于初地心位,方能获得初分道种智也。是故不定性之二乘圣人回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地不明,宁默终生,紧护身口,尚且不自为标榜,何有立诸异说以邀世名!如是僧宝,人天礼赞,虽不得悟明宗旨,深可景仰;袈裟被身,道统是临,真未来佛!岂可以其今生道业而轻之哉!如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佛又移到离迦叶比较近的一棵树下修行,晚上,四大天王都来向佛请法,身上的光明象火炬一样,迦叶看见了,以为佛是事火外道(保持火不灭的修行人)。第二天,迦叶问佛,你修行的法门也要事火吗?佛说,不是,那是昨天晚上四大天王来听法,他们身上的光。后来,忉利天王也下来请法,身光更胜四大天王,第二天迦叶又问佛是否事火,佛说,不是,是忉利天王下来请法了。后来,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经论在别人为我们讲说之后,好像很容易理解;可是在平实导师这一世出世演说真实佛法之前,小乘的断我见是何物?内容是什么?如何修证姑且不论,请问大乘禅宗是不是毕竟以证悟阿赖耶识含藏识为证悟?如果是的话,你去检查一下,不要说从北宋开始,单单检查近两三百年明末清初乃至到民国,所谓的种种的真善知识,譬如说太虚法师,譬如虚云法师,乃至假名善知识,就像印顺、就像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得恶报,现在之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近无等等佛果菩提。以如是身往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双足。又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生莲华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如来世尊于一念中。能知一切有情过去未来现在之心。或有有情因咨问时获清净心。或有有情受记之时。获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为此义故仰咨如来。惟愿世尊分别解说。世尊今为三世有情所依之主。或有有情行大乘行其心柔和。唯愿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贫匮苦厄旃荼罗等及以亲教轨范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同梵行者诸出家者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若诸菩萨现有少分可供财物。兴悲愍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多受安乐。彼得此物供养如来及以制多。菩萨于斯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此中菩萨若唯自供佛及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也值遇佛出世的年代,却无资财来供养亲近;他一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闷闷不乐,深自羞愧始终不能释怀。于是便以豪姓身分,卖身于豪富人家,求寄居主人家中作长工,约定做满一年之时,主人必须给付一千两黄金。主人问他说:『你是不是要娶老婆呀?』答说:『不是。』主人又问:『用这么多钱要做什么?』答说:『想用来斋请佛及圣僧们。』主人告诉他说:『若要恭请佛陀供养,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近若遠。及心意法。亦如是說。彼所說法。皆不如實。作是疑者。佛悉能知。是則名為佛最勝法。復次我佛世尊說法時。若有沙門婆羅門自不生疑。後聞人言。佛所說法皆不如實。聞是言已。便復起疑。亦謂世尊以事相言說。起是謗者。佛亦能知。是即名為佛最勝法。復次我佛世尊說法時。若沙門婆羅門等。本不生疑。不謂世尊事相言說。後聞人言。隨彼生疑。而復告語他人。令他亦生疑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众生乐于来亲近依附。那这样的情况之下,三归又持五戒,受到善神守护了,又能得到善友亲近依附,在现世的果报来讲的话,世间的事业就容易成办。那眷属又和乐,那这个是有福的人,因为善友都亲近,喜欢来亲近你,来依附你,那世间的事情,当然就会来助你成办。所以,三归五戒的人是有福的人。如果说你能够进而来行十善,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烦恼,同时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业;在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是因为这个东西自己用不着,所以就拿出去给别人;也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要布施,爸爸妈妈规定,所以我就只好去布施;不是为了要亲近某人,想藉由布施的行为来亲近他。以上世尊所开示的,总归来说,最上的布施是无所求施;如果布施的时候是有所求施,那么就会带着有交换的意乐,未来世的福德与功德,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懂得以智慧为前导;失去了智慧的前导,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此时我意识到背后的人群走近,于是我急欲离去,方才交会的眼神因而错开,因此没有了更多的接触。我继续往前走,心中想着:本是应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寒风中乞讨,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就如同看到自己的亲人长辈受苦一般,感慨万千,却只能略尽棉薄之力。平常的我并不会想这么多,或许只是触景伤情罢了!像老伯一般的行乞者太多了,我又何时想到了他们?若今天老伯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他却说最近很烦。他说:之前没钱的时候,想着办法要拼命赚到钱,以为赚到钱以后就可以享福了。可是,赚到钱后发现更愁。因为担心资产贬值,又要找各种各样的方法使自己的资产可以保值甚至增值。所以,感觉无论有钱没钱,都有好多烦心事,永远没有消停的时候。是呀。没钱的时候烦,有钱的时候也烦。那到底为什么是我们总有这么多烦恼呢?佛经中开示:欲界众生受制于三大: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