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是无量无边的,这些上烦恼的断除要经过将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识的教导及历缘对境,悟后起修,才有办法全部断尽;并非悟后就能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开始断除的;由此可见,它是如何的深邃与广大。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力量,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上烦恼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四种住地起烦恼的数目内涵,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无量无边的上烦 admin

2020-02-18

将来这种通教的菩萨,即使他碰到了真正的大善知识,他也不愿意亲修学,所以他就不能修学真正的佛法,他只能修学二乘法。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不能忍受真正的菩萨的摧邪显正。因为声闻法二乘人,不管是声闻、缘觉,他是急求涅槃;既然是急求涅槃,所以他对于如何住持佛教,他也不能心中有所罣碍的。也就是,佛法在世间到底是要住世多久,他是不能关心的,他不能 admin

2020-02-18

所以,代如果有自称是佛门善知识,但是只崇扬二乘小法,否认大乘佛菩提法道;更有人大胆倡言主张大乘非佛说,这样的人,一定是假名善知识,本质是恶知识,不堪任为众人之师。第三个层面,说要简择是不是真正大善知识,不应该依是否是剃发着染衣的出家僧相,来作判别是不是真善知识。因为对于具有道种智胜妙智慧的地上菩萨来说,常会因为时节因缘及众生的需要,而于某一世示现 admin

2020-02-18

在《佛说法句经》〈亲真善知识品〉第五,当中更明确地说:【善男子!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善知识,请问法要,必闻如斯甚深要句。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空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名善知识。】(《法句经》卷1)经文 admin

2020-02-18

既然没有种种罣碍出现,就不会有种种恐怖的事情发生,当然就会远离种种颠倒梦想,最后一定可以证得究竟涅槃;也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的菩萨们,未来穷尽将三大无量数劫精进修行以后,就可以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所以,《心经》最后开示:【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来修行,最后一定能够证得无 admin

2020-02-18

声闻人的心态是想要赶快离开人间、入涅槃这样就没有烦恼;可是为何无法入涅槃?因为晚的佛教,不论南传、北传都有一个盲点,那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入涅槃?他们都想要用意识心这个自我来进入无余涅槃,不知道无我才能入涅槃,有我是不能入涅槃的;这也就是说,想要把意识心带入涅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涅槃之中没有意识心,所以意识心入不了涅槃,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盲修瞎练 admin

2020-02-18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一定是三乘菩提都要学,而不是只有修学二乘法,只研究到缘起性空就说佛法他都懂了;晚几百年来的佛教,大都只谈蕴处界的缘起性空,而极少谈到涅槃如来藏。为什么要说出离观与安隐观?也就是说,修学佛法要讲现象界,也要同时讲实相法界,这样才是在讲一切法。佛教在说法的时候是非常圆满而胜妙的,所以称为法宝。我们生活的环境称为现象界,现象界不是本来 admin

2020-02-18

为什么六识论的人不相信八识论?因为他不知道第七识在哪里?八识之中,第八识最不可思议,甚深极甚深,第七识就极难了知了,何况是第八识;难了知的原因,是因为离您太了。有人不信邪,以为离太才看得更清楚啊!怎么会不知道呢?那我就告诉您吧!您看过自己的眼睫毛吗?有人说:笑话!拿镜子来不就看到了吗?是啊!是看到了,但那是镜子里的眼睫毛,不是您亲眼看到自己的眼 admin

2020-02-18

古代的苏秦、张仪、孙膑、张良、萧何、韩信,三国时代的孔明、曹操,明代的刘伯温,清代的曾国藩,代的蒋中正、毛,乃至德国的施赛格勒,日本大桥武夫……等,他们都是利用鬼谷子纵横的理论方法获得极大成功。为什么他这么厉害?史书上说:其人通天彻地,人不能及,天文地理、六韬三略,无所不通,而且变化无穷、鬼神莫测;甚至修真养性、服食导引、祛病延年,几 admin

2020-02-18

可是要断尽这一个无始无明的住地烦恼就没有那么快了!要多久呢?菩萨依止佛菩提道修学,必须经过菩萨五十二个阶位,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经过这五十二个阶位,然后大概将三大无量数劫才能够把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断尽和成就佛道。所以这五种住地烦恼的前面四种,跟最后一个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是有很大很悬殊的差别,这也一并为大家介绍。再来,《胜鬘 admin

2020-02-18

从以戒为师来看,我们就提醒大家,因为佛戒----不管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净的戒法;所以,以戒为师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陀一定不希望我们接任何的怪力乱神的事情;因为,即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严禁弟子在不当的场合任意展现神通。所以,各位观众,如果您碰到了有任何怪力乱神的现象,或者您知道有哪些道场有怪力乱神的这些 admin

2020-02-18

举凡时间闲暇的足缺、性障伏断的多寡、良师善友缘的具欠、恶友邪师的离、情执牵绊的多少、对因果正理信受的深浅、事障性障影响的差别…等,皆是修学大乘佛法见道该有的福德因缘。因此,您所举的例子属事障的范围,然而事障亦能障碍佛道的成就,但是性障、恶友、邪见…等的阻碍更甚于事障,因为佛道的修证乃是以大乘心地法门为主,多在心地下功夫;世俗人则多以财 admin

2020-02-18

比方说:我们一起来看一朵莲花,我从我的角度、你从你的方位来看,我们所见的莲花就会有所不同;即使是我们位于相同的方位来看,还是有所不同,因为我有视眼、你有老花眼,没有两个人的视力会完全相同。所以呢,学过中学生物的观众都知道,所见、所闻与我们的感觉,它都是相对的法,不是绝对的法。例如,将我们的右手放在热水中、左手放在冷水中,30秒以后再一起放入普通水中,结果右手会觉 admin

2020-02-18

何等为十?所谓: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2、恶心布施,瞋持戒者,是为魔业;3、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4、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5、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6、远离善知识,亲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 admin

2020-02-18

(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常谦虚的心智,然后以一个非常恭敬的态度,不会把自己觉得有非常好、非常高的才干,来加乎在别人之上,而且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心思是谦恭的,他的态度是非常有礼节的,所以别人都愿意告诉他,都能够教诲他,也愿意亲他。也因为这个样子,他就 admin

2020-02-18

可是话回过头来说,如同《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六卷里面提到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有弊啊!有利的时候是讲说,能够让福德具足的有缘众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广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进。有弊的部分是讲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 admin

2020-02-18

年来有些法师居士,崇尚二乘法,服膺应成派的中观思想,排斥大乘唯识系的如来藏经典,他们异口同声推崇四阿含,说四阿含是究竟说,是佛陀亲口所说;并且认为大乘唯识如来藏系诸经非佛所说,认为唯识诸经是方便说,是不了义说。这些人悉皆执着缘起性空之无常断灭法以为究竟,不承认有如来藏,不承认在无余涅槃中有空性本际独存。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事实上,佛在四 admin

2020-02-18

只要能够进入到真正的学佛的方向,终不至于学佛越久,离佛越远,因为只要确立了真正的学佛方向,学佛越久一定是离佛越了。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35-36集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三、四)>余正文老师 admin

2020-02-18

如果不是的话,这样就是自己的熏习以及心性等等都还没有具备,这样对佛法的疑见一定是很深的,这样就可能随时会退转,与其这样还不如多亲一些教团----正法教团。例如我们在各地所方便施设的各地讲堂,能够前往修学,这样才是安固自己的修学之道,不至于让自己两头都会落空,甚至让自己来诽谤正法、让自己退堕。虽然自己可能不是这样来思惟,觉得自己修行是很有信心的,但佛法 admin

2020-02-18

这个解释佛经,甚至这个样子的解释方式,甚至一直到佛法传到中国来千年之后,一般人对于佛法的解释,还是有许多停留在这个层次。比方说,我们说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作洞山良价,他曾经开示门下弟子,关于修行要有鸟道之类的修行;鸟道形容的就是,鸟在天空中飞过,用这样子的方式,来去暗示弟子们怎么样去参禅。那么这个部分,后代对于洞山良价关于鸟道的这个说法,同样的也是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