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迟钝的三果人很容易退失,为了保证不退,所以最好进修二禅,使得欲界爱永远不会再现前;正因为初禅距离欲界很,所以三果人也有退失的;如果能够进修二禅,离欲界就更远了,那么三果的功德将永远不会退失。这时候二禅完成了,三果坚固不退,就可以去探讨五个上分结是什么了。这五个上分结探讨清楚了,进而把它断除了,那就是四果人──慧解脱阿罗汉。但是慧解脱很难修,是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佛菩提道中所修的解脱道不是只有断见惑与思惑而已,同时还要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这个是很困难的,这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要花掉将二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不是像阿罗汉的解脱道可以在一世中完成。因此,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德只是三德中解脱德里面的一小部分,而三德全部都是含摄在佛菩提道里面的;所以佛菩提道是具足二道的,也就是函盖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 三摩地

2018-07-21

所有的修行必须要我们自己起心,乐意地去亲善知识,去听闻正法,去如理思量,去如法修证。只有我们愿意帮助自己的情况下,佛菩萨才能够帮助我们。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 三摩地

2018-07-21

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挟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 三摩地

2018-07-21

怨憎会苦为什么会称为怨憎会苦呢?从事上来说,有哪些怨憎会苦?从理上来说,又如何的去说明怨憎会苦呢?从事相上来说,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有怨恨的仇敌,或是说憎恶的坏人,或丑陋之人,或无缘之人,或无赖借贷之人,或债主等等,因为我们心中希望他们长时间的远离,不希望跟他们接,但是因缘的缘故,偏偏的巧聚在,跟他们聚集集合在一起;因为这样子不愿意跟他们聚集在一起 三摩地

2018-07-21

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挟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 三摩地

2018-07-21

既然你已经发起初禅,因为发起初禅,与欲界的第六天很接,天魔就可以来干扰你!那天魔为什么要来干扰你?就是要让你退回欲界,为他所掌控。你了知了这个道理以后,你不管他,他就无能为力了,也就不会再来干扰你了(若是在乐空双运的境界中,天魔是绝对不会来干扰的,因为这是欲界境界,而且是在天魔所掌控的欲界境界中)。(讲完三果所断三缚结与断贪)接下来讲嗔。嗔有欲界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迟钝的三果人很容易退失,为了保证不退,所以最好进修二禅,使得欲界爱永远不会再现前;正因为初禅距离欲界很,所以三果人也有退失的;如果能够进修二禅,离欲界就更远了,那么三果的功德将永远不会退失。这时候二禅完成了,三果坚固不退,就可以去探讨五个上分结是什么了。这五个上分结探讨清楚了,进而把它断除了,那就是四果人──慧解脱阿罗汉。但是慧解脱很难修,是 三摩地

2018-07-21

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我住!」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勅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如摩头婆和吒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呞。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 三摩地

2018-07-21

那到底见解是什么?还有的人他不能够相信这见解,他会不断的把佛世之前的一些外道见搬进来,所以不断的搬搬搬搬、搬来,所以你就会去想:我现在所亲的道场,是不是可以让我获得解脱果呢?佛已经说很清楚了:二果、三果、四果是修道上应该要努力的,这是属于声闻、声闻法。什么叫作修道上该努力的?就是说你确定了你的见解不产生妨碍情况下,你就可以往修道的这条路来走了;那 三摩地

2018-07-21

有余善根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 三摩地

2018-07-21

代法师聪明伶俐,尤其佛学院林立,加以宝岛富庶,多发心供养出家僧众,礼敬三宝,学佛之人更广披海内外。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经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 三摩地

2018-07-21

』諸眾悉見漸彼城,各相謂言:『是我息處。』即共入城休息快樂,樂於中住不欲前進。爾時,導師作是思惟:『此諸大眾得此小樂便以為足,羸劣休懈無前進意。』爾時導師即滅化城。彼諸大眾見城滅已,白導師言:『此為何等?為幻為夢?為真實耶?』導師聞已,即告大眾:『向者大城為止息故,我化作耳。更有餘城,今所應往,宜速至彼快樂安隱。』大眾答言:『唯然受教。何緣樂此鄙 三摩地

2018-07-21

由此可知,菩萨明心了,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才不过经历了十七个阶位而已,后面还有三十五个阶位在等着他,以及将三大无量数劫的时程要走。所以,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还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刚刚注册,刚刚入学而已,还有好长好长的一段路要修学呢!菩萨明心了,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并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及锻链看话头的功夫,于定 三摩地

2018-07-21

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以上说明死的种类。而死的意思是说,许多种类的有情众生,命根结束时显示了无常,死亡而丧失身体,接着身体就散灭了;寿命用尽了、破坏了,命根因死亡而不能再有觉知领受了,就称为死亡。死的痛苦,是说众生死的时候,身体领受了苦受,遍身领受苦受 三摩地

2018-07-21

本书承蒙林璧媛、陈敏彦、李文凤、张果咏、游素香、陈秋美、高慈雯、高碧霞、黄郁棻、蔡嫦娥、林彩红、张哲聪、许果川、陈瑞维、杨果欣、李艾华、林慧约、苏士媛、刘山、陈辉煌、李训仁、龚韵秋居士等(依整理录音带次序)拨冗整理录音带文稿,许大至、刘山居士校对,张果圜居士二校,及诸同修聚资印赠有缘,共成梦幻佛事,末学谨在此众生与共之梦中,申致梦幻中无上的敬意 三摩地

2018-07-20

这还是比较的时间。远的呢,数不尽,讲不完。所以,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的佛土里面,佛号相同的也很多。因为佛大多了,名号免不了会有重复,那么,既然说十方虚空,无量世界有无数的佛,我们当然也可以求生诸佛的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念佛,不单只是念阿弥陀佛,却以念阿弥陀佛为代表。以上是说,要信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诸佛及佛净土,摄尽各种不同根性的众 三摩地

2018-07-20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千万不要等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它,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著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四、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是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盗、淫三种恶业。杀害众生,主要是指杀人 三摩地

2018-07-20

而我们修行成佛只要三个无量数劫,所以我们修行成佛后世尊的报身还在住世度化众生,祂的报身无量无边,无尽久远,这个报身是示现给初地以上菩萨来亲修学的报身,所以悟后尚见不到报身佛。因为悟了只是菩萨须陀洹,或菩萨斯陀含,还不到初地菩萨,故不见报身佛,必须修入初地以后往生色究竟天才得以见。因此有些外道因不见报身佛,也未见到化身佛,就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 三摩地

2018-07-20

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复由勇发十无尽愿,成通达位菩萨。复又永伏性障而不具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此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证犹如镜像现观,故满初地心。入地前的四加行令烦恼障现行悉断,成四果解脱。分段生死已断,烦恼障习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