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几种对佛教的误会Time:2005-05-21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似是而非,兼论观行最近看了一佛法外道的书,觉得很好,他把各种能够颠倒佛法的正知见,很近似的佛法说了许多,因此可以在此提供给大众,作为参考。此师应该已经舍报,就以其所说,也希望诸位大德不要犯了同样的过失。此师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说一个『心』字。」这句话,说得极为笼统,只要一看到这么不精确的话,可以几乎断定如是之人不懂得佛法,因为真正能够说「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看一篇曾被广泛转载的小文章——最近认识一位美国籍的出家师父,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他叫我举起蕃茄汁跟他说话的经验。我们约在一家茶馆用英文谈论着心经,师父用英文跟我解释因果、轮回这些事情,这都还不稀奇。有趣的事情在后头呢!师父一听完我跟他提到的个人烦恼的時候,他索性要我左手提起他刚买的三罐番茄汁,一边提着,一边跟他说话。可想而知,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亲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一件事情是因缘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让女众出家,就好像在稻田里面长出了杂草,那么之中的清净梵行,就无法久住了。结果阿难很慈悲,虽然佛拒绝了他,阿难还是大着胆子,再次向佛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父亲习惯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到附近的神农大帝庙去上香,虽然生病了也不例外;这个月的农历初一,仍然由我陪他老人家一起到大庙上香;由于父亲病体虚弱,最近常头晕所以我扶着他的左手臂,他右手拄杖,我们缓缓而行;走了一小段路,他脚酸我们就先坐在路边的石头让他喘口气。父亲是个老实的乡下人,事母至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为人处世一向严谨。记忆中,我们没有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诚实的面对自己的过失,相信佛教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因此能够亲近三宝、修学佛法,调伏自心,不会再像一般的世间人那样因为不信因果而肆无忌惮的造作诸般恶业了。这就像过去种下一个引发苦的种子,现在因缘聚合,种子发芽成熟,尝到苦果的滋味了。忏悔就像减缓甚至消除苦果继续长大膨胀的势力,使其可以很快凋谢,而不至于让这个苦果延续一生。第二点,这一生没有对自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别人给近现代高僧弘一法师做菜时,菜咸了,弘一法师说:很好。咸有咸的味道。淡了,他说:很好。淡有淡的味道。利他心强的人比较快乐,爱与不爱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别出来的。总考虑自己的感受就经常有苦,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如果我们拥有视众生如独子的情怀,那么爱就不再会是苦了! (原标题:有爱就会有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附近邻居问他:你父母到哪去了?怎么好久没见?他回答说:我父母年老了,本来就将要死亡,我就把他们活埋了,将本来要分给父母的食物用来养活子女,使子女能够长大。邻居听了他这样说,觉得有道理,也跟着这样作。并且一传十、十传百,这样辗转传遍了整个国家,大家都认为有道理;甚至国王也把它定为一项法律,要求全国人民都必须遵守。唯独有一位大富长者,他也只生了一个儿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接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一件事情是因缘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让女众出家,就好像在稻田里面长出了杂草,那么之中的清净梵行,就无法久住了。结果阿难很慈悲,虽然佛拒绝了他,阿难还是大着胆子,再次向佛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道理和我们中国儒家所提倡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伦,以及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都是非常相近的。这些世间伦常,都是我们要经常自我检视:是不是有做不好要改善的?如果说一个人连人伦的基本道理都做不好,那么连做人的资格都不具足了,哪还谈得上生天当天人呢?更别说是要当菩萨了!但是,曾几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二户虫,一名远臂,二名近臂,依臂食臂。有二户虫,一者名铁,二名近铁,依止咽喉食于咽喉。有二户虫,一名金刚,二名大金刚,依心食心。有二户虫,一者名羸,二名羸口,依肉食肉。有二户虫,一名具色,二名具称,依血唼血。有二户虫,一名勇健,二名香口,依筋食筋。有二户虫,一名不高,二名下口,依止脊骨食于脊骨。有一户虫,名曰脂色,依脂食脂。有一户虫,名曰黄色,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外,经论中也提到一心念佛还有其他种种功德,譬如《出曜经》卷17中说:一心念佛者,鬼众不敢侵近。也就是说,众生如果能于平常行住坐卧当中,常常一心念佛,便能得佛庇佑,众鬼是不敢靠近的。当然,如果是学法修道之人,而且并非想要在下一世就往生诸佛净土,而是发愿仍然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救护众生、护持正法的话,一心念佛可以让修行人于修道过程中减少遮障,甚至能够成就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实如来藏(4)──从取精生子和自由主义谈起栗子鼠在这一系列的文章里,谈到的虽是佛家,但是第一义谛因为是宇宙人生究竟的实相,因此当然也与世间法相通,举凡有关生命科学,神通,命运等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在了悟第一义谛--真实如来藏後,都会升起殊胜的般若智能,去慢慢了解这些原属世间法上的学问,到底可以发展到什麽程度?或是如何进修神通,如何改变命运等,是故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来赚的钱变多了,每天得到四钱,也全部奉养母亲;之后收入又渐渐增加,每天赚到八钱,也供养母亲;由于工作勤奋价钱公道,买主对他信任,辗转相传,远近的人都来向他买柴,收入获利愈来愈多,每天得到十六钱,也都全部供养奉事母亲。大家看他聪慧明达又有福德,就劝他说:『你父亲在世时,常入海中采集宝物,你现在为什么不也入海去寻宝呢?』慈童女听到这话以后,回家请问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城市生活就是这样繁华而淡漠,不是非常亲近的,一般不会在家里待客了。我便替先生解释,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母亲摇头,外面哪儿有家里好,外面饭菜贵不说,也不卫生。再说了,哪儿能不来家呢?来家才显得亲。然后,母亲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同学们带回家来聚一聚。我们拗不过她,答应了。先生分别给同学中几个关系最亲近的老乡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我们家。周末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孩子不断自残,这就是很明显的心理障碍,应当及时去看心理医生,病人当亲近医药这也是佛陀教育我们的;譬如孩子坦诚告诉您早恋的事情,证明了他对您的信任,而且说明他正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当您告诉他这只是互相欣赏而不是爱,什么长大就会明白的话时,很明显是没有说服力的。什么是欣赏,什么是爱?有些问题人们活了一辈子都未必明白,怎么能就此搪塞孩子呢。您完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是多么地幸福啊!我多么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啊!怎么样才能永远和他在一起呢?最大的威胁就是其他女人向他献媚、博取他的欢心了,万一有其他女人想不怀好意地靠近他怎么办呢?我可不能让这些女人有机可乘,我得步步紧跟着他、监视他、并且警告他,他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指责他、批评他。尤琴心里的想法大抵是这样的。所以,尤琴实际上是因爱而生担心,因担心而有危机感。为了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