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何必痴痴然,到处乞神问卜,舍近求远耶?护戒善神的护卫责任:1.不杀戒五善神(1)茶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2)输陀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悉令完具。(3)毗楼遮那世波→设持戒人腹内,使五脏平调。(五脏即心肝脾肺肾)(4)阿陀龙摩坁→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5)娑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一是所有有情和万物最深沈的奥秘,祂与每个众生是如此的亲近,祂就是每个人真实的母亲;但是祂又是如此的遥远无法触及,似乎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地去找祂,却又完全都找不到祂一点点的影子。所以,在《石氏奥义书》上说到:彼实难得见,隐藏不显现,坐在秘密地,住于深远处;藉修内瑜伽,智者始悟知,亲见此神明,舍离苦与忧;五知根与意,活动俱静止,菩提觉不动,此称最妙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805,b5-28)在阿鼻地狱之中,痛还算是小损,就可知道菩萨摩诃萨的修行多好!大众可以想一想,如果不是提婆达多菩萨的话,像是一般人可以出佛身血吗?大家谁近得了佛身?有造作什么累劫善缘可以接近佛陀?乃至说可以有这么惊人的业力神力可以隔开人天大菩萨,鬼神,这些数都数不清的有他心通以及宿命明的大菩萨们,然而让佛出血,请问有那一丁点可能?当然曹兄学佛尚且算浅,也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佛门当中就没有这种禁忌,譬如佛教寺院中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等,都是生活在寺院里头,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来不曾见到有人因为是生理期间而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因此,女性信众在生理期间仍然可以进入寺院,从事上香、礼佛、诵经、打坐等各项修行活动。问题六、家中设立佛堂,是否一定要供奉华严三圣或西方三圣呢?有什么样的仪轨必须要遵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饿鬼们会很喜欢这样的味道,因为饿鬼福报很差,是寻香而食,只能依靠著食物的「香味」来存活,当某人在吃五辛的时候,饿鬼们就会赶快去舔这个吃「五辛」者的嘴唇,所以吃五辛的人,十方的菩萨、善神、天仙们都不喜欢那样的味道,会远离这位修行者,而且饿鬼会常常亲近他,使他身边都是鬼,常常跟鬼住在一起,福德就变少了,有福德的善神和众生们就不喜欢亲近他。然后这位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近一个月内把金庸小说的射雕三部曲和笑傲江湖这四套都看完了,四套总共十六本书葛格我一个月就念完了,可见葛格我最近真是懈怠!忏悔忏悔!不过看金庸小说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像是学习中国文学,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毕竟是在描写人,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心行,有各式各样的个性,菩萨道要学习佛陀的「世间解」,所以看小说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人性吧!话说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它,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著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3)关于戒的精神、戒的持犯判定以及其中的果报原理,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非常详细的开示,请您至各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时下青年学子诸多沈迷,应如何接引亲近佛法?答:沈迷于世间五欲之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而是自古以来皆是如此;也不一定是青年学子才这样,而是大多数人都这样子。就算是现代许多身披佛陀僧伽梨,名声的师一类的声闻出家众,也大多难脱沈迷于世间五欲的窠臼,才会公然与亲近,暗中修习藏传佛教的男女双身法;这是近百年来佛教界被外道邪见所影响(如藏传佛教六识论双身法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何看出意根是剎那变异的呢?例如,有的人与异往,刚开始的时候,也许非常的贪爱,可是密切交往之后,人家可能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他自己却变心了,也许是见异思迁,也许是久近狎昵而不复以彼为贵,总之就是变心了。生活上喜好的变化,就变迁得更快了,例如肚子饿的时候,喜欢油炸食品,一旦吃饱了,便望而生厌。原本追求的事物,往往厌离;原本厌离的事物,往往追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十、出生人道的原因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十一、为什么有人爱布施却受穷?若有众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转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没有遇到有修证的圣人)。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造五逆恶业的众生,弥陀世尊同样摄受,唯除诽谤菩萨藏者,但是因为近百年来许多学佛人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知见错误,以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没有事情,「自然」就会成佛、也不用受报,殊不知到了极乐世界仍然需要修行,净土诸经中所说,出了莲苞以后有在地、在虚空中「讲经、诵经、自说经、口授经、听经、念经、思道、坐禅一心、经行」;而且其间有未得「须陀洹、斯陀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9、亲近恶友懈怠乱心10、乐处无明不信六度11、不乐修褔不观生死12、常乐受持他人恶语13、复有众生发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无量劫苦行修道然后乃得,闻已生悔,虽修行道,心不真实。14、无有惭愧15、不生怜愍16、乐奉外道,杀羊祀天。17、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18、倚色命财,生大憍慢。19、所作颠倒不能利益20、为生死乐而行布施21、为生天乐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则要求所供养的财物必须非是三宝之物;譬如出家了,或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譬如有个乞丐前来乞食,似乎快要饿死的样子,你刚好在寺庙中,就自己匆匆忙忙跑进厨房,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就添了饭、装了菜去供养那乞丐,就成为侵吞三宝物而行施,属于侵损招提僧物,来世果报很严重的。即使是常住法师想要布施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近年来,有一些团体打着佛教的招牌,高推放生的功德,号召了许多的信徒共同来进行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但是以现在的时空环境来看,这是存在著不少的问题!因为除了远洋、近洋的渔船所捞捕的鱼虾等水生动物之外,现在可以捕捉的野生禽兽已经很少了,所以已经极少人用架网、设陷阱来从事野生禽兽的猎捕行业。绝大部分的禽兽例如鸡、鸭、猪、鱼、牛、羊等等,都是以现代化的养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家都很清楚,双胞胎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人,因为他们的色身本来就是由不同的如来藏所摄持,只是在过去生彼此的心境以及因缘都很相近,所以才会共同入胎而成为同卵的双胞胎。所以同样地,复制人和被复制人也同样都各有不同的八识心王、有不同的业报、不同的成长时空环境等等。所以,像这样长成的复制人,明明就是一个独立的有情众生,他会有自己的人格以及想法;但是如果在家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近,遇到女居士的时候,时常遭遇到同样的问题,使我觉得有必要来正视这个问题,尤其在今天的社会,男女平等已经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佛教经典对男女问题有没有真实的认识呢?是不是超越别的宗教呢?想必是佛,尤其是女更想知道的。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业看看佛陀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中的妇女的地位。在佛陀诞生的时候,印度种姓制度十分严格,在这个制度下不但阶级差别很大,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杨黼当下惊悟,自此之后,尽心竭力孝敬母亲,并亲注《孝经》近数万言,一日砚滴将干之时,池水忽然盈满,人们都说这是至孝的感应。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六朝时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经》,那时的人常以《孝经》来殉葬或追荐亡灵;病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当我们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中面临两种或多种选择时,一定要看哪种道理是更究竟、更圆满的,这里有个小窍门,不妨与师兄分享,那就是要看这些道理互相解释时那一个才是准确无误的,那一个更圆融、站的角度更高,举个科学上的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力学定律作个比较,牛顿的力学定律是无法解释相对论中近光速条件的种种情况的,而站在相对论的角度去解释牛顿的力学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是什么原因让很多有情众生出生卑贱呢?作十种业得出生卑贱报:一、贪爱名利;二、嫉妒他荣;三、轻毁父母;四、不遵师法;五、讥谤贤善;六、亲近恶友;七、劝他作恶;八、破坏他善;九、贩卖经像;十、不信三宝。即为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诏译经上云:复云何业获种族卑贱。有十种业。云何十种。一贪爱名利不修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