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等,种种生活所需要的工具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我们如果是大老板或高位者,布施时最好不是命令属下去作,应该要自己至诚地亲手布施给他人,并且配合爱语,这样对方也会感受到我们的诚意,那我们未来的福报就会很好!接受我们恩惠的人也会因我们的谦恭有礼,而种下乐于亲近我们,接受我们教化的种子。第三、要信心施。也就是对布施的因果要具足信心,这样未来的果报才会好,父母、兄弟和宗亲及一切众生也都会爱念我们,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布施了以后,如果遇到这三种境界出现,不论是前三件事或是后三件事,都能够不后悔的话,那就真的是个有智慧的人啊!即使因此受到家人的呵责,他也就随他们去,自己还是不因此而动摇心志,布施还是照作不误;能够像这样,就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啊!除此之外,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哪些事情呢?世尊接着开示说:【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近善友、三者不贪着财。信因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何况于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净信于佛无疑。及法僧伽亦无疑惑。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阿难。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而能于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已断疑惑。此苾刍尼难作能作。佛亦自知。阿难。有十四种较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从前有一个人常年在外经商,因为年关已近,于是背著行囊准备回乡与家人团聚。在路上,他突然想起了妻子终年辛苦持家,应该买个礼物慰劳她才是;于是商人来到了市集,走来走去、东看西瞧,却不知道应该买些什么东西才好,这时候,正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路旁,身旁挂著一个招牌,上面写著卖偈语三个字,他好奇的向前探问:这东西怎么卖呢?老先生在他身上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瞋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须菩提因瞋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法要有长远心,听不懂没关系,先把了义正法的种子种入心田里,有因缘时再亲近正法道场,修学第一义佛法;总有缘熟的一天,将来菩提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有明心开悟的机缘。这是法忍的部分。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佛说:菩萨假如起了一念瞋恚的心,就是等于自己开启了百千障碍之门;而自己将来会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从前有一个人常年在外经商,因为年关已近,于是背着行囊准备回乡与家人团聚。在路上,他突然想起了妻子终年辛苦持家,应该买个礼物慰劳她才是;于是商人来到了市集,走来走去、东看西瞧,却不知道应该买些什么东西才好,这时候,正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路旁,身旁挂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卖偈语”三个字,他好奇的向前探问:“这东西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嗔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佛说:菩萨假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等于自己开启了百千障碍之门;而自己将来会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嗔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嗔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嗔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有的菩萨假设看到证悟的菩萨缺点,也不能因此心生嫌弃!因为平实导师也说过,我们不能用入地的圣位菩萨的标准来看待证悟菩萨,因为证悟的菩萨如果没修到三果,难免他还是有贪嗔痴,二果只是薄贪嗔痴!因此我们不论是已悟或未悟,面对证悟菩萨有过失时,要当作没看到!如果跟他是好朋友的话可以私下跟他讲,譬如有的证悟菩萨太处处留情!你可以私下跟他讲不要这样,他也会听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善知识又可分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与教授善知识,参加正觉同修会之共修,具足了亲近此三种善知识之缘。何以故?无论是一般之禅净双修班、进阶班、增上班或者周二对外开放之萧老师讲经时段,都有已经明心的外护菩萨护持,包括环境卫生、舒适空调与座位、安全与秩序,让听课的学员能安心于佛法正知见的熏息。精进禅三共修,更全部都是已经明心或者已明心见性之外护菩萨在护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遵从师命,把以前所亲近过的名师所说般若法义之错误落处公开出来,并把末学修行上的经验,提供出来利乐有心进入内门修学佛道之佛子们,供有心求证悟之佛子们参考。依这些基本的知见,至少能够辨别的义涵与邪法的落处,以免一再被人误导而专走冤枉路,浪费您一生的宝贵时间与精力,故而写成此册薄书。同时书中并把一些误导众生所开示之法语予以说明之:只针对错解般若法义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虔恭奉事,亲近参究之中,真善知识观察因缘许可时,三言两语,一戳一棒,便可决了。此即见道,或曰见道迹、见谛、法眼净。此后便发大心,开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修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裴休又问:此间有禅人否?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裴休道:可请求询问得否?于是,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心里很高兴,于是对黄檗禅师道: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黄檗禅师道:请相公垂问。裴休于是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黄檗禅师大声喊道:裴休!裴休应诺。黄檗禅师道:在甚么处?裴休当下知旨,如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宝寿禅师不敢违背师命,决定就在附近街坊行脚。一日,宝寿禅师在街头碰见两个人正在吵架。其中一人挥舞老拳,大声骂道:你得恁么无面目(你怎么这样不要脸)?宝寿禅师一听,当下大悟。5、舒州投子义青禅师。读诸林菩萨偈子的时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时,猛然省悟道:法离文字,宁可讲乎?于是便当即离开讲肆,行脚诸方,参礼禅德。后来,浮山禅师建议他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近代尊宿。眼不耐见丛林中有此一病弊。待你未开口时。但只把一则无义味话头撇在学人面前。只要你放舍一切身心世间诸缘杂念。并禅道佛法语言文字等。只教你向此话头上起大疑情参取去。由是据师位者不得已,而将个无义味话,放在伊识田中,教伊吞吐不行,咬嚼不破,孜孜兀兀,顿在面前,如银山铁壁,不许其斯须忘念,日深月久,情尘顿尽,心境两忘,不觉不知以之悟入。近代尊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