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誉是痛恨的、或是嫉妒的、或是厌恶的,所以这样他就不会来跟你亲。所以菩萨第一波罗蜜在前首先说布施,你要透过这样的布施的情怀来悯念众生的难处,因为众生对于一切的所有法, admin

2020-02-21

如果菩萨能够清净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对众生作出有利益的事,口中说众生好的事,心里想的是对众生有益的事,不仅心地越来越调柔,而且众生也越来越喜欢亲菩萨,这样的话,菩萨度众也就容易多了。如果菩萨不小心作了有罪、有错的过失,应该心生惭愧,并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错,相信自己所作的种种罪业,未来世都要受种种的异熟果报。这是因为所造的点点滴滴善恶业,都含藏在 admin

2020-02-21

这真是长久到难以计算的时劫呢!这主要都是因为须菩提的脾气很大,有容易起瞋的习气,所以众生都很害怕亲他;须菩提也是同样不喜欢和众生亲,所以他和众生之间的缘很不好,因此摄受众生的数量以及功德,也就会因此大为减损,而使得他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才能成就佛道。这是因为成佛之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就是在摄受佛土,须菩提因 admin

2020-02-21

譬如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2中的开示:如是有情因过去世修行善业得受人身,由恶友于是深法不能敬信、生毁谤心,则为辜负过去善业。因为要得到人身都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要修学正法,更是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因此,如同经中的开示: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过去世累积的善业与福德,一定要信受正法,尤其在有大善知识住世弘法的时代,一定要把握持戒修法的机会。从另外 admin

2020-02-21

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以上这一段,非常清楚地解释昏沉与睡眠的差别。睡眠者,谓心极昧略,说睡眠的意思是心极端的昧略;句中所说的昧为暗昧的意思,略则为简略,也就是心处于非常暗昧简略的状态。接着又说睡眠分成两种性质: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沉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以上 admin

2020-02-21

来对治掉举;并解释说: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瑜伽师地论》卷11)那么能够让行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地安住于忆佛念佛一境,不正是止息一切杂念的奢摩他?因此说,忆佛念佛是能够对治掉举的非食;同样也能对治与掉举体性相的散乱,当然就不在话下。------《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二》 admin

2020-02-21

后来,上课听老师说这较偏定法的修持,原来如此!到底该怎么样才好呢?自心现量最第二次重读《楞伽经详解》,赫然发现《楞伽经》极大部份都在讲自心现量,这才深刻体会到原来从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抓稳这个立足点,在历缘对境中做观行,无论是消除性障或是增长智能都快速多了。以前看楞伽经总觉难懂,常常看得有一搭没一搭的,这次重读竟是拍案叫绝,心境和以往大不相同,难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若只是在外相上修苦行的人,而不去亲真正的善知识,进一步接受真正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内涵,然后接受了,再如法的修学,在心地上修真正的苦行,才是真正的离垢法,否则与真正的佛法还是无缘的。而菩萨不但要修这样的苦行,却又示现另外一种相貌,怎么说呢?菩萨不能像声闻人一样只管自己的了脱生死,他于众生仍旧沉溺在生死苦海这件事情,可是一直都没有忘记的;所 admin

2020-02-21

(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常谦虚的心智,然后以一个非常恭敬的态度,不会把自己觉得有非常好、非常高的才干,来加乎在别人之上,而且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心思是谦恭的,他的态度是非常有礼节的,所以别人都愿意告诉他,都能够教诲他,也愿意亲他。也因为这个样子,他就 admin

2020-02-21

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目前正宣说《佛藏经》,想知道什么是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的无名相法、无语言法的菩萨,不妨就前往聆听。以上所说的是生忍和法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开示了如何修这二种忍。他说:“住于羼提忍辱行的人,应该要先赞叹忍辱的功德,在心中这么想:‘忍辱是我们离开自己安适的家庭与家人,而能在外独自存活的力量。由于忍辱, admin

2020-02-20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admin

2020-02-20

接下来“不亲恶友”,这个也是极为重要的开示,大家应当记得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的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因此,亲善友或善知识,是菩萨修学圣道应当要作的第一件事,要亲善友当然也要不 admin

2020-02-20

因为见道需要配合熏闻正确的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的法义才能成办,而且以亲正法道场的善知识是最快速有效的。因此如果能够熏闻正确的三乘菩提法义,以及具足因缘而见道,就可以进入第三种“是戒是波罗蜜”的持戒方式。这也是在经典内,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的一个原因,让我们知道目前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转进。在“是戒非波罗蜜”这个阶段,都要 admin

2020-02-20

如果说您的念的本身没有很坚固的时候,另外当然就是说要看,您平常是不是有至诚的发愿;这个至诚的发愿,之所以要到了往生的时候还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当然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愿并不是发空愿,而是您最好在发愿的时候,一种的愿是让自己的心量尽量的广大,这是这一种的愿;另外一种的愿就是贴自己目前修行的境界,让自己能够有能力在未来五年十年能够做得到。这个是两种不同方 admin

2020-02-20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admin

2020-02-20

所以因为佛陀有这样的慈悲无量的缘故,众生看到了佛,就会非常非常喜欢地亲,一直看到了佛,看祂的时候,眼睛都舍不得离开,所以叫作无有厌足;又因为佛陀,衪有无碍无边的广大威德,众生很喜欢亲佛陀,很喜欢坐在靠佛陀的身边,但是又不敢放肆,这就是因为诸佛如来智慧无量,但是也因为祂们的证境难以思议,所以威德无边广大,就被称为大雄世尊。众生看到佛,就会又喜欢 admin

2020-02-20

 上面我们把《优婆塞戒经》卷6中,这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分作三部分来作说明,从最前面的戒护口业、离恶觉观、不亲恶友,到摄受恶人,再到修惭愧之心,与不放逸行等,这几点都是在修学中极为重要的项目,也都是在戒法的含摄范围之内,我们应当把它牢记在心里面,可以让我们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有偏离或疏忽这些开示,有问题就随时修正,道业才能快速进展。 因此, admin

2020-02-20

弟子能够答应佛陀以后,佛陀还说要继续观察这个弟子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当中,弟子要能够常常亲承侍传法的法师,传法的法师也得用心观察这个弟子,他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是不是能够教化,如果可以,才会安排传授大乘五戒,以及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戒学的受持是相当慎重的;而戒律的重点其实不是在持守,主要是在因着戒律,而能够调伏自己的习气性障。 admin

2020-02-20

 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在住位的菩萨以亲真实善知识为首要,也只有真实善知识能够引导你、教导你怎么样来培植与第一义相关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识来教导你怎么样来修学菩萨戒;也只有善知识能教导你怎么样正确的修学忍辱,以及修学静虑等等法。这些内容都是初住位到六住位所必要修集的。因为能够修集这些(护持了义正法的)福德资粮,才能够进入智慧度的修学。  admin

2020-02-20

那如果是今生因为一些资财并不具足,这时候你就要显出另外一种德行,就是让自己的戒行、让自己的行谊能够突显出来;让众生能够了解知道说:学佛人他真的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可以靠的,靠他的话不会有伤害,因为他没有害你的心。所以这也是布施的一种。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它的函盖面很广,它从一切的心理上,都也是算在布施的内涵,物质上也是,乃至于出过这心灵物质,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