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以杀父和杀母两罪来比较,那么杀母重于杀父,因为通常母亲是与子女最为亲的人,从辛苦怀胎十月,子女出生后还要早晚哺乳,推干就湿细心照料,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恩德特别重大。佛教经典中也有记载,就是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教唆,自立为王后,便将父亲频婆娑罗王,幽禁在王宫地窖中,并削去了频婆娑罗王的脚底,让他不能走路,并且不给他饮食,要让他饿死在地牢中。这时 admin

2020-02-21

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简单来讲,佛性 admin

2020-02-21

此外,经论中也提到一心念佛还有其他种种功德,譬如《出曜经》卷17中说:一心念佛者,鬼众不敢侵。也就是说,众生如果能于平常行住坐卧当中,常常一心念佛,便能得佛庇佑,众鬼是不敢靠的。当然,如果是学法修道之人,而且并非想要在下一世就往生诸佛净土,而是发愿仍然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救护众生、护持正法的话,一心念佛可以让修行人于修道过程中减少遮障,甚至能够成就参 admin

2020-02-21

这个真实例子内容大致如下:在佛世,有一位妇人儿子死了,心里非常悲伤,导致精神恍惚而离开城里,不知不觉来到佛陀的只洹精舍附,她听闻佛陀为人天至尊,为世人所尊崇,可以让众生免除忧愁而离苦得乐。这位妇人自忖世尊有办法让她的儿子死而复生,免除她的忧愁,于是来到只洹精舍礼拜世尊,并向世尊禀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世尊能够让她的儿子死而复生。世尊告诉这位妇 admin

2020-02-21

就算是这一生,都会遇到儿子媳妇不孝顺,可是因为在忏悔的过程中,能够亲三宝、能够自心调伏,这样你所觉得种种的难过就会因此而递减、因此而消除了;你在佛法的光明底下,将来可以求生净土,不一定需要在种种这个世界上,这样种种错综复杂诸恶因缘下,继续来过这样的日子、过这样的轮回生死的岁月。因为会有不孝顺的因,就代表说可能过去生还有种种不孝顺的种种因缘,不是某 admin

2020-02-21

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接)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一件事情是因缘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让女众出家,就好像在稻田里面长出了杂草,那么正法之中的清净梵行,就无法久住了。结果阿难很慈悲,虽然佛拒绝了他,阿难还是大着胆子,再次向 admin

2020-02-21

好好对待身边的人(报恩田)就能轻松赚取大福德亲爱的老爸、老妈:最跟您们去爬爬山,爬完后我们一家在一起吃了顿营养丰盛的美好晚餐,真是幸福快乐!您们常说我们学佛学得很好,都会以家庭为重,以您们为重,让您们对我们讲堂(正觉同修会)有很好的印象!我们的师父萧平实导师,一再地提醒我们这些弟子,要以家庭为优先,孝养父母为优先,父母恩重如山!(师父:教导我们如老师、 admin

2020-02-21

就是要给予父母以安乐的以及利益,就是要依佛陀教导的正确的法义,不但要温言软语,奉养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一生安乐;更要循循善诱,引导父母也来亲佛法,受持三归,进而也发起菩提心,世世常行菩萨道,永不入三恶道。这才是给予父母未来无量世的重大利益,才是最好也是最殊胜的报父母恩。 admin

2020-02-21

我们看下去:【居波利弗,鸡鸣精舍去之不远,兄专行学,咨受经道,不预家计。其弟见兄不亲家事,恒嫌恨之:共为兄弟,父母早终,勤苦念生活,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沙门岂能与汝衣财宝耶?家转贫狭,财物日耗,人所蚩笑,谓之懈废,门户绝灭。凡为人子,当立功效,继续父母功勋不废,乃为孝子耳。】(~《杂譬喻经》)这一个弟弟,因为哥哥这样子好于修学解脱之道, admin

2020-02-21

25、佯慎态——女人想得夫婿,见面时,又假装愤怒,表现出不可亲、孤傲的样子,欲擒故纵,以自抬身价。26、愁悔态——女人见夫婿来,假装生气,而男子知趣地走后,却又忧愁心悔。27、骂詈态——女人聚在一块共语,见男子来,假装不高兴,打情骂俏地作态,骂詈要赶走男子,但内心却希望他们留下来。28、诽谤态——男子被骂走后,女人 admin

2020-02-21

在乐于偷窃的那一世,也会有酒肉朋友常常来花他的钱,他无法拒绝,所以财物也会常常耗减;眷属也不高兴,也会导致种种外缘促使他们分离;这种乐偷的人,每当有人遗失财物时,第一就是先想到他偷的;即使真的不是他偷的,他也无法解释清楚;纵使好意去亲依附于别人,人家也不相信他真的是好意来依附,总以为是借着依附而找机会偷财物,所以此人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这就是他这 admin

2020-02-21

他很纳闷,就去问老伯伯最的发展,想看看他的状况是怎么样?也询问一下当时喝那一杯茶时的情形。老伯伯就告诉他说:当时因为你刚爬山上来,一般都是会比较口渴,比较口渴的时候如果冒然的把冷水喝下去的话,是会伤身体的,所以我就用了热水再洒上稻壳,让你慢慢的饮下这个热水,对身体的伤害才会比较小,还会对身体有帮助。风水师到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他是以恶心、以小人之 admin

2020-02-21

虽然不是过去在畜生道当中的一个牛、马、驴,可是呢,地位就相于一个畜生,是非常可怜的!乃至于这样子的境遇,对他来说的话,人间的财宝想要稍微去求取、去谋取,都非常非常的困难;于是于一切时都不自在:饮食不自在、衣服不自在,乃至生病了,身心都不自在,因为连医药都很缺乏。像人间的这些果报,叫作余报;相应于之前在三恶道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称它为余报,而这 admin

2020-02-21

如果一个人一向不在背后说人是非,善于保护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心,所以就很喜欢亲他,这样施无畏的功德就能够成就了。所以身为一个受持戒律的菩萨,这个口业应该要谨慎,少讲是非。为什么杀、盗、淫、妄,对于这个口业,我们在这里要特别稍微多说一点呢?因为杀、盗、淫,我们要持守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而且要成就它也必须有比较粗重的一 admin

2020-02-21

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哪些事情呢?世尊接着开示说:【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善友、三者不贪著财。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维。亲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著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 admin

2020-02-21

所谓的哑羊僧,是指不知所犯的罪轻重、大小,不知道要发露忏悔,也不依止、亲及供养真善知识的出家人。所谓的无惭愧僧,乃是毁犯一切禁戒,无有惭愧,不见、不畏因果恐怖,贪著名闻利养、喜好男女的淫乐以及毁谤正法的出家人。像这样的出家人,在佛门不是没有,譬如有人主张:“离念灵知的意识心是常住法,也就是要保持一念不生的状态,能够这样就是明心见性了。” admin

2020-02-21

又菩萨看见别人布施,不应该心生起嫉妒心,应该生起欢喜心,并且赞叹他人布施的功德才对,为什么?因为别人布施作善事有福德,你随喜赞叹,这是藉着别人作善事,而生起自家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菩萨看见别人作善事,而生起嫉妒心,不是有损自己的福德吗?如是前后一得一失比较,将有两倍之差,如果菩萨看见别人布施而起嫉妒心,岂不是显示自己太没有智慧,不懂得如何布 admin

2020-02-21

期一些师兄姐纷纷倾述职场和修行结合的情况,比如不愿意和世间人往来,工作会有很多不如法,甚至有可能破戒的地方,如何处理?每天忙碌,没有太多时间护持正法;很想不工作,全职修行,但是又不得不继续工作;老板很苛刻,同事很刁难,想找如意的工作很难找,父母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总之,两个字:烦恼。经过一段时间职场历练,对大家的诉求,多少感同身受。从 admin

2020-02-21

总合而言,回向必须要有具体的对象,并且要有次第性,应该依循由而远、由亲而疏的次第来进行。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云:回向者,谓以一切施等诸行,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所以,回向的真实义,主要是希望透过菩萨的一切善净行,能够增上自己与众生在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上的圆满成就;等而下之者,才是在世间法上面的减少遮障、福报增广,乃至求取各种三界有为之 admin

2020-02-21

这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心想要求取清净的法,可是你却发现别人或是你亲的人,根本对于这清净的法没有兴趣;而且甚至说有的众生跟你有缘的,他们的染着性是超乎你所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你会一直被往下拉,并不是说自己所堕落,而说你心志上会产生矛盾,所以菩萨应该从许多的地方去观行。之所以如此,就是说在过去生中以及今世中,并没有对众生有一个宽大的胸怀,然后也没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