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同时,这样如理如教如法的实践菩萨道,这样如说修行的广结善缘,这样来摄受众生,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广结善缘,来成就佛道;因此而得到广大无的福德,同时也可以证得胜妙无的智慧,也得以次第的修证次法的资粮。所以,要如何广结善缘?我们举一段佛陀圣教的开示,当中有说明一些的要点。我们看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当中的一段圣教开示。佛陀说:一切菩 三摩地

2018-07-22

同时,这样如理如教如法的实践菩萨道,这样如说修行的广结善缘,这样来摄受众生,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广结善缘,来成就佛道;因此而得到广大无的福德,同时也可以证得胜妙无的智慧,也得以次第的修证次法的资粮。所以,要如何广结善缘?我们举一段佛陀圣教的开示,当中有说明一些的要点。我们看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当中的一段圣教开示。佛陀说:一切菩 三摩地

2018-07-22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这样的回向有缘众生统统都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比较差,可是能够无私无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这样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一种乃是初机的学人、新学菩萨,因为他没有正确的佛法知见,所以执著于世间有的境界而迷信,迷信于大师,迷信于名师,迷信于这些大师错误的教导,因此信受某些混入佛法的外道误导,这样努力来修。譬如说修财神法,不管黄财神、红财神、黑财神、白财神,各色的财神统统都修,这样耗尽了钱财,破财,结果不仅没有发财,还欠债负债很多,这就是他对于财神法、对于这些假象大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第八识如来藏不可以明讲,如果我把如来藏的密意先泄给你,不是让你自己参出来的话,将来你就不会有什么功德受用,般若智慧也不容易生起。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其实都只是在自己第八识所示现的内相分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第八识所示现的境界。意识就在这里面起种种分别 三摩地

2018-07-22

反之,如果我们诵经归诵经,身口意行还是一往如常,放任贪瞋痴而不起对治之心,那就变成是不好的示范,除了让自己的功德法财继续失之外,对于弘传,实际上也是有亏损的,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有些众生轻毁圣教。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作。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的亲朋好友有深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楞严经》卷五)所以,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个是从《楞严经》里面提出来的。那我刚刚所念的这段,因为意思蛮多的,所以我们无法在这个节目中解释,有兴趣的菩萨可以请阅平实导师所着的《楞严经讲记》,第七辑里面就有解说。那我们就来看看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事实上这个在《楞严经》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佛确实而且究竟的了知这些实相,无一遗,所以佛是证得上上品的究竟解脱。三、缘智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 三摩地

2018-07-22

唯有诸佛菩萨所修学的无,才能够观照诸法空相,熄灭人我差别,这才是最究竟的常乐境界。比丘听完之后,心胸豁然开朗,舍却罣碍,认真学道,一本初衷,终于得以证果。各位觉得,故事当中的这位树神,只是一位鬼神吗?不是的,他很明显的就是一位菩萨,但是不一定以佛的外相显现的这样一位菩萨。所以,如此可以了解菩萨道修行的长远性与连续性了吗?这些先来到人间的菩萨们,弘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个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或者是天耳智通,就是能够听闻 三摩地

2018-07-22

云何为八?即(1)好舐其唇;(2)身热如火;(3)常患饥渴好说饮食;(4)张口不合;(5)两目干枯如雕孔雀;(6)无有小便大便遗;(7)右膝先冷;(8)右手常拳。(三)临命终时有五相现,是人决定堕畜生趣。云何为五?即(1)爱染妻子贪视不舍;(2)蜷手足指;(3)遍体流汗;(4)出粗涩声;(5)口中咀沫。(四)临命终时有十相现,是人决定生人趣中。云何为十?即(1 三摩地

2018-07-22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三摩地

2018-07-22

不全。十一、为什么有人爱布施却受穷?若有众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转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没有遇到有修证的圣人)。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能行施。十二、为什么有人吝啬却有钱?若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真划算,但好日子过不了几天)十三、环境差的原因于十不 三摩地

2018-07-22

佛像缺、毁坏的部分都修补好了,才可以显示给大众看。如果有看见寺院中的佛像毁坏了,这是说已经荒废了的寺院,可能有小孩子调皮、不懂事,或者野兽加以毁坏了,我们应当要至心恭敬供养,然后禀告清楚再撒下来修补;撒下来之前要至心供养、恭敬,好像完好如初一样。这样的供养与修补,最好是自己身体力行去做;若自己没有财力,应当劝请别人出资,我们为他出力。当为他使是我 三摩地

2018-07-22

她们取了一本佛教的书,没想到那本书一开头就说,女人的业障深,重,如果要以女身成佛道是绝不可能的,还说到,女人是五之身,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等等。我们几个人看了大为吃惊,我们虽然不信佛,对佛教的精神义理都是十分崇敬的,看了这一段却大打折扣,原来,佛教连男女都不平等了,还讲什么众生平等呢?她说。她的话使我一时为之语塞,由于我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什么书,也 三摩地

2018-07-22

进一步来说,就算能够离欲发起四禅八定,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也还是「上为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境界。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 三摩地

2018-07-22

反之,如果我们诵经归诵经,身口意行还是一往如常,放任贪瞋痴而不起对治之心,那就变成是不好的示范,除了让自己的功德法财继续失之外,对于弘传,实际上也是有亏损的,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有些众生轻毁圣教。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念戒定慧三无学以及五停心观等助道之法。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瞋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三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人天善法毕竟是有为,我们如何把有为有的福德,把它转换成无的有为法?就要透过回向思,来让我们所修的一切的人天的善业都回向菩提。因为回向菩提,所以最后我们能够实证无法,实证了无法之后,我们就能够解脱生死,乃至能够迈向成佛。而所有十善业道的修行,事实上它本来就是三界里面的有为法,可是我们也要把十善业道的有为法,透过回向思把它转换为将来获得解脱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