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包括教别人替自己偷盗,或以势用夺取,或以方法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拐骗、贪污、税等,皆是偷盗,只在价值满足数量,生起得心,即犯盗戒根本罪,成不可悔。自己不作这样的事,就是守持不偷盗戒。若盗窃未成,或价值不满数量,或以破坏心而破坏他人财物等,皆是方便罪,可心忏悔。于上说偷盗行不作,就是守持不偷盗戒。《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 三摩地

2018-07-23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三摩地

2018-07-23

雖未能得無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復次,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阿那含)、若一來(斯那含)、若預流(須陀洹),如是七種補特伽羅, 三摩地

2018-07-23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学中的重要一分。佛弟子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早得持戒的功德,对于未来求悟明心见性的帮助很大。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所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 三摩地

2018-07-23

根本四禅和初禅未到,为什么称为无戒?已见道者如果能证得根本四禅,往下推到初禅前的未到地定,都会引生无戒。如果见道者没有证得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境界,有时会生起贪瞋慢心等;如果得到未到地定时就会降伏了一部分,得初禅时就会离欲界贪,绝不会对别人的眷属起贪欲心;得二禅时,无心行会更强;乃至得四禅时完全不会起贪、瞋,也不会对别人起慢,不必进入初地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学中的重要一分。佛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早得持戒的功德,对于未来求悟明心见性的帮助很大。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所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还要断除欲贪发起初禅永伏性障,然后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而不证,成为慧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再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那就进入了初地,成为见道通达的通达位菩萨,开始十地修道位的修学;不仅要继续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还要加修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成就地上菩萨的十波罗蜜多无量行,原来在地前修的戒、定、慧三无学,更需要增进为增上三学, 三摩地

2018-07-23

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心完整的相貌,完全没有遗。虽然十地菩萨可以对诸佛的智慧起一分觉照,但是对于你究竟不是这个究竟心,不是这个无垢识,不是这个如来藏,是没有办法能够领受最后一分智慧的。然而到了佛地的时候,一切界限就已经完全地破除了,你就是祂,祂就是你,这件事情是难可思议的。所以说二乘人因为有涅槃的贪爱,他们一直想要进入涅槃;佛陀作种种的施设,让他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因为阿罗汉具有解脱出三界的智慧,具有外道所没有的尽明,也已经完全断尽三界爱的烦恼,而出离三界生死苦;如果是又加修四禅八定、灭尽定,而发起了神通,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就能够随时随地舍身而入无余涅盘,也可以了达八万大劫中的生死之事。虽然说大阿罗汉的三明六通,是远远胜过外道的五神通的,但是如果是佛陀的神通力,更可以通达过去、未来无量数劫那么 admin

2018-07-23

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1中的开示:【世尊!我今不求三界有人天果报,唯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天福乐,虽处尊位,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量苦,谁有智者乐世间乐?】因此,我们都要了解三界人天果报是有享尽的时候,如果不再造新福,没有余福出生在人天之中,就会堕落恶趣之中。而如果能修学佛法正知见,就懂得培植福德是不嫌多的;同时在福报 三摩地

2018-07-23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说,一切众生的无法性是本来就存在的;但是,要发起菩提性,而发愿成佛以及广度众生,生生世世都愿意当菩萨,这却不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心性;还得要有过去所累积的善业种子,还要有善知识的因缘的配合,才能够发起这个菩提性——菩萨性的。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是本来就有菩萨性的话,那么为什么会有初发心的人呢?为什么又会有退转菩萨性的人呢?既然是有初发心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弟子,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未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则须随真知识修学而入二地;于三地渐修,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以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修定故,所证诸定皆成无妙定;然后修五神通,而得转化神足通等为三昧乐意生身。复于四地五地满足熏禅修禅;六地圆成灭尽定,七地念念可入灭尽定。七地因佛加持,成就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故,不入无余涅盘,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成八地心,于相于土随念变 三摩地

2018-07-23

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 三摩地

2018-07-23

回来,接下来世尊提到:有智慧的人实行布施,不是为了报恩,不是因为人家对我有恩在先,所以我要布施回去;不是为了要要求某件事,所以用布施的手段来完成这一件事;不是为了护惜悭贪之人,希望悭贪者能够守住财物不要失,所以才去布施;不是为了自己未来能够生于天上,或者是能够留在人间享受胜妙的五欲之乐;不是为了要求自己的好名声,要让名声流布在外;不是因为害怕落入 三摩地

2018-07-23

以是缘故,《大宝积经》卷57云:【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是故汝勤修。】1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53,弥勒菩萨也说:【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2《大般涅槃经》卷31〈师子吼菩萨品第11之5〉也有如是开示:【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 三摩地

2018-07-23

阿赖耶识虽因七转识的染污熏习,出生有三界、六道、五阴万法,使有情漂溺其中,轮回流转不息;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自身空寂,不与我见、我执、法执相应,自性清净犹如虚空,体即涅槃。当有情证悟祂,转依祂的真如体性,逐渐生起清净法(三贤、十地、等觉、妙觉等法),第八识也是这些清净法的所依,故知阿赖耶识于万法中都能随缘任运,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离此识即无二 三摩地

2018-07-23

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