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其然是身何用洹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莲华闻法欣然解释。观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愿为比丘尼。佛言善哉头发自堕。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mda | 三摩地 2018-07-23 |
因此不可以指责说:“受出家的声闻戒后,过午应该不食的,某某法师!您怎么还吃晚餐?”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免得出纰漏。但若是菩萨优婆塞戒,那就没得通融了!每月一定要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在这六天一定过午不食、供养三宝;若是财物不多,就随分供养;财物多,你就多供养一些。若不这样做,这优婆塞就得到失意罪;同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如 | admin 2018-07-23 |
|
![]() |
《梵网经》就是大梵天王有一个网,这个网其实是来譬喻成我们的戒,佛所立下这菩萨戒,就跟一个天网,我们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依这个四维、这一个天网,我们刚刚讲的四预流支、四种法要,我们如实修行了,或是说再譬喻成这个四种法要当中在戒的部分,我们每一个戒都依于这样子的一个修行,而能够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菩萨心性是不会跟众生相争的,可是疏是我们对于我们戒行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经中的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的解脱道上的实证者。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这四位道人说法完毕,他们分别会在天王、龙王、金翅鸟王、人王处,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业障这一个法的障碍,而性障又属于烦恼障所含摄,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个障,应该是业障才合乎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就是性障。简单的说烦恼障就是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而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这样的回向有缘众生统统都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比较差,可是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这样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反之,如果我们诵经归诵经,身口意行还是一往如常,放任贪瞋痴而不起对治之心,那就变成是不好的示范,除了让自己的功德法财继续漏失之外,对于弘传,实际上也是有亏损的,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有些众生轻毁圣教。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阶段,寺庙的和尚告诉我说仙和佛只差一步,佛没有漏,仙有漏。我每天很虔诚的、很精进的礼拜佛、道、仙。老和尚的领着一位搬杆子(请鬼神附体来看病)的老人来我家,把我的头用红布蒙上,再让我拿着玉米秸杆(秸秆上有很多彩纸条)坐在凳子上,老人连唱带叫的把那些仙和鬼请来,附在我身上,那次搬杆子失败,那些人说领仙看病时候不到,要再等等。有一段时间我念《地藏经》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这样的回向有缘众生统统都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比较差,可是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这样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知此道是无漏、是出世间、无所系著,是名出世间。(《大方等大集经》卷17)这一段说:为什么叫出世间呢?说到五受阴叫作世间,之所以叫作五受阴,讲的就是说一般众生都是依五阴的色受想行识,来受用五欲六尘的苦乐忧喜舍,所以这五蕴又称为五受阴,这五受阴就叫作有情的世间。菩萨能善于分别五阴。菩萨为什么叫善于分别五阴呢?因为他能观察这五阴之所从来,是由自心如来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佛陀亲证了如来藏,将如来藏的所有内涵,都一一亲证,没有一点点遗漏,如来藏祂的体性就是如此。所以,佛教的根本教条,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大乘法知见,也就是说这叫般若正见。一般学佛人应该持守五戒;在五戒之上,应该继续熏闻菩萨戒直到愿意接受菩萨戒。佛并没有强制所有人在短时间里修学菩萨戒;因为这个戒本身属于心地戒,要看每一位学佛人的身心状况。只有入地后成就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个华严时,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刚刚成道,一开始的时候祂就先说《华严经》,以自己亲证的这一些法,然后从凡夫地的法一直说一直说,说到佛地的法,一一说明,无有遗漏者。所以,能够听佛华严时,它的对象是诸大菩萨。华严时的法,从天上讲到人间;就如同太阳刚刚要升起的时候,第一道光会照到的是最高的山顶,如光照诸大山王;这就又好像是佛陀祂所生的法乳,是纯粹的这个生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西方净土中国无恶道,在这个地方不会堕入恶道;而且都可以得到三十二大人相,每个人神通具足;可遍供诸佛,而且未来决定会成佛;此处寿命无量,皆可成一生补处菩萨;乐如漏尽,现证不退转位;十念即必定往生西方等等。在在处处都显示了西方净土较其他净土更为殊胜的地方。这一些都是因为弥陀世尊的悲愿特大的缘故!有兴趣的同修,可以拿经典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经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于无漏无为法,也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于三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存在神通吗?有哪几种?(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我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当中,这样子记载,说:【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教徒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形,一定是他受到不如法的教导,导致观念偏差;这样的修学佛法,想要成就佛道,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无有是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第五个称号善逝,就是妙往的意思。如果是贪、瞋、痴等等,那就会导致有情往生恶道,那就不是善逝。佛陀则是已经断惑证真,祂的一切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不但自己已妙出世间成就佛果,更有种种的智慧方便善巧,能够救度众生出离漫漫长夜,去往解脱彼岸,不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