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自身如果有正确的修行方法,就会逐渐地进入涅槃的境界,所谓涅槃它有一个内涵,它的修行方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它的真正的义理就是: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个正道是能够让我们修行到达涅槃的一个方法。佛陀在开示这一段的时候,有一位叫作难陀的牧羊人,倚仗着木杖远远地站着,听到佛对弟子众作这个开示,他就慢慢地走到世尊的面前向佛禀报, | admin 2020-07-06 |
|
那什么叫作世间的八正道?什么叫作岀世间的八正道呢?八正道有正见、正思,还有正语、正行、正治、正命、正志(这个正志是志气的志,这个正志就叫作正念),还有正定,这个就叫作八正道。那为什么这个八正道,就叫作佛法教给我们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呢?我们一个一个来作说明。所谓的八正道里面的第一个正见,正见其实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你要依止哪一个标准来存好心、说 | admin 2020-07-06 |
|
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 | admin 2020-06-14 |
|
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此世间八正道可以作为一切佛子在世间行为之轨范。兹分述如下:正见:正见的意思是正确的见解,亦即是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正思维(正志):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 | admin 2020-06-08 |
|
这善十一法虽然遍于三界九地,但是必须是三乘有学之正定者,在欲界中才有,对一般凡夫而言则是说不遍的。总合而言,这善十一法必须依于意识,还有与意识所俱的前五识乃至一识才有,而非离于八识心王而有善十一法之现行。因此说善十一法与八识心王相应。----《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
|
![]() |
但是,我们不能随之起舞啊!那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正语、正定来辅佐,而且想想看,有些人可能在下一秒中,就与亲人、朋友发生骤变,顿失依靠与相念了。像这样的境界状况,真的很难想像、接受,但是我们菩萨行菩萨道,都要正思惟,在任何的环境,都是鼓励、都是体谅。甚至套句一般俗话说:给予正能量的感染。来安抚一切的家亲眷属、朋友。这是菩萨行道可以作的 | 三摩地 2020-04-12 |
![]() |
那学人更进一步问了:那有什么样的道迹趣向,可以断这十种业迹呢?舍利弗就告诉他说:有!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乃至正定。就上面舍利弗所说的十种不善迹,可以分为身、语、意业三大类别。身的三种恶业,就是杀生、偷盗、淫欲,这三业是欲界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语的四种恶业,就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业不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 admin 2020-02-21 |
![]()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总合来说,掉举是指由于对亲人眷属等的思念,或者回想起过去曾经经历愉快、欢乐、嘻笑的这些事情,因而生起了贪欲而不断忆念,致使本来已经清净的心念变得喧闹骚动、不宁静,所显现出来意识、意根的心行;又因为意识没有正知正见,于是对于这些所曾经历事情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着不舍,不能随着本已生起的清净心念,安住于一念不生的 | admin 2020-02-21 |
![]() |
乔答摩所说的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无法让人如此快速取证涅槃的。”这就是提婆达多的立异师异道。立异师就是否定释迦世尊而自立为大师,立异道则是否定世尊的教法而别立邪法。因为修习他所说的五法,可以说是煮沙成饭的虚妄想,因此说那是邪法;而他这样既谤佛又谤法就是要藉毁谤世尊正法,让正法无法继续弘传,来达到另立僧 | admin 2020-02-20 |
![]() |
“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 | admin 2020-02-20 |
![]() |
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 | admin 2020-02-18 |
![]() |
这善十一法虽然遍于三界九地,但是必须是三乘有学之正定者,在欲界中才有,对一般凡夫而言则是说不遍的。总合而言,这善十一法必须依于意识,还有与意识所俱的前五识乃至一识才有,而非离于八识心王而有善十一法之现行。因此说善十一法与八识心王相应。-----《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2-18 |
![]() |
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 | admin 2020-02-18 |
2、临济宗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中继沩仰宗之后而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临济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临济宗。3、曹洞宗曹洞宗,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4、云门宗云门宗,由于此宗的创始者文偃禅师在韶州云门山(今广东 | admin 2019-07-24 |
|
![]() |
见邪定者为说罪过,善化众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嗔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骄慢,受苦不忧受乐不 | 三摩地 2019-07-20 |
![]() |
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八项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精进、正业、正命、正念还有正定。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佛法真实义【各位大德阿弥陀佛】欢迎各位关注佛法真实义,如果您想看以前的课程,请查看历史消息,敬请转发给有缘佛,功德无量,阿弥陀佛。正智书香园地三乘菩提视频正觉有约文化大讲堂中国网祝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要灭苦的方法,就是要按照佛所教导的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见就是你一定要具备苦圣谛的知见,以及苦集谛的知见,以及苦灭谛的知见,遵照佛的教导来思惟这些法是苦,要如何灭苦?如何是我见?我见是在三界生死之因,如何灭除这在三界生死之因来正思惟!能够正思惟以后就能够再依止佛戒,在身口意行中能够断除造作系缚在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