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助品里面讲八正道分以外,又在阿含当中广说八正道的正理,这个八正道所说的就是: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志,第三个是正语,第四个是正业,第五个是正命,第六个是正方便,第七个是正念,第八个是正定。佛世尊开示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正理是为了干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帮助们修行,帮助们遵循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于涅槃解脱。所以,三十七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就要谈八正道,何谓八正道?也就是讲的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言语,乃至正确心得决定啊!由于声闻人对这八种法,数数不断熏习的结果,不断的增上,使善法增加、恶法减少,所以就很快的把有漏断尽。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完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中阿含经》卷七第31经《分别圣谛经》)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念苦是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关于证涅槃之正道,佛世尊于阿含诸经中所说甚多,主要是八正道之正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开示了三十七助道品之法要,以帮助们修行,遵循着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涅槃解脱。三十七助道品分为七种,即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人就说:“心中自念自问‘念佛是谁?’也是可以体究念佛啊!何必一定要学念佛定、学无相念佛呢?”我们且引述《大般涅槃经》卷十三所载,世尊的开示:“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禅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这一段就是说,一般人误会经典里所说思惟的意旨,以为思惟就是用语言文字在分析,有条有理的整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够摄心旋元入三摩地。以上这一些全部都属于事修,这一些事修就叫做菩萨万行。所以依照楞严经的经旨,若还没有开悟而修集福德资粮,不能够称为菩萨万行。必须已经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再来修各种的事修,才叫做菩萨万行。楞严经接著又依照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够摄心旋元入三摩地。以上这一些全部都属于事修,这一些事修就叫做菩萨万行。所以依照楞严经的经旨,若还没有开悟而修集福德资粮,不能够称为菩萨万行。必须已经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再来修各种的事修,才叫做菩萨万行。楞严经接著又依照菩 | admin 2018-07-20 |
![]() |
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说我们这里有讲到:他要讲四圣谛,八正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要解说这些法要,所以这是他的条件;还有他往生后该要修行的果德,还有修行的未来的方向。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8集上品下生(二)中品三生》正伟法师(原标题:中品中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回来吧,我的孩子,回到家乡,你的智慧很快就与诸佛齐等,悉皆住于正定聚,常于清旦一念倾遍供十方诸佛,得诸佛圣教而速成无上佛道,广度无量众生。回来吧,我的孩子,故乡的气候不冷不热,微风温凉柔软,不快不慢,吹到宝物罗网和宝树上,发出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孩子!你闻到后,自然不起尘劳垢习。微风吹到你的身上,你会感到无比快乐,是世间的快乐无法比拟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当于真实善知识对于断我见之诸多开示多多熏习以后,更应进一步思维、观行诸如:根与尘是什么关系?尘与识又是什么关系?乃至根尘识的生起次第为何?五蕴方面:对于五蕴之内涵是否明了?五蕴之生起次第为何?如是等等数数观行,我见当断!可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心要够细,因为经中佛说:思维五阴生灭,要于正定之中来思维,非不正定而能思维五阴生灭的。进言之,无相念佛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不观《弥勒上生经》乎?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试问修十善者能之乎?若阿弥陀佛,但得持名,无不摄受,较之广修十善者,其易数倍。况兜率天宫,多欲界退位天子,天女之多,不可胜计。天人见之,往往耽染,何况凡夫?《萨遮尼乾子经》云:“诸天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较之西方,万不及一。又况纵见弥勒,未获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法门易行《十住毘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住正定故。后付法于迦毗摩罗尊者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虚空。如日轮相。还复本位。而取涅槃(传灯录大乘起信论)。龙树。梵语那伽曷树那。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得法于迦毗摩罗尊者。意欲广演经教。时大龙菩萨。即以神力接入海宫。开七宝函。与诸方等经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即送之出宫。还天竺国。大施。尝造毗婆沙论。论中有称赞弥陀偈。其略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