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9.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10.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 | admin 2020-06-08 |
|
这样于圣种性中的修道位里来行菩萨行,广修十地所应该修的十度波罗蜜;这样经过将近两大阿僧祇劫的时程,最后满足了十地心,蒙佛加持灌顶而进入到等觉位菩萨。而这个等觉菩萨继续在等觉位中利益众生无边无际,这样百劫修相好,累积成佛该有的广大福德。这位等觉菩萨广行布施,他是无一处非舍身处,无一时非舍命时;这样百劫修布施内财外财,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最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你于三宝有清净信,能够信有体、信有德、信有能,你就能精进的在诸佛菩萨所修恭敬供养,你就会愿意来亲近真实善知识,来听闻真实善知识的讲说正法,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来熏习这个佛菩提这个所应该修证修断的这些正法知见内容;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熏习久了,你就能够忆持,你就能长养你的念根。也就是说,对于这个佛菩提,你要能够长养念根,要能够知道说成佛的法道的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对于菩萨行者来说,第八识如来藏当中的业种的消除,就在这样接近两大无量数劫,也就是三十分之二十三的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证悟菩萨靠这些因缘来摄受众生。因此说,实相忏悔灭罪的要领,自己能够转依无罪性的如来藏才是重点。如果证悟之后,还是依于过去的恶见,依于自己所造恶业的习气性障而行,那就不是真实的转依、真实的证悟,因为他的转依并没有成功;既然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义谛通就是大乘菩萨证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为宗通与说通两种:宗通乃是为真正修行人而说明心见性的法,如果菩萨能够亲证实相心,未来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说通就是菩萨启发佛法中童蒙,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为未来成佛之准备。从上面说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的法。所谓明心与见性,表示真的有一个心可明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义谛通就是大乘菩萨证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为宗通与说通两种:宗通乃是为真正修行人而说明心见性的法,如果菩萨能够亲证实相心,未来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说通就是菩萨启发佛法中童蒙,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为未来成佛之准备。从上面说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的法。所谓明心与见性,表示真的有一个心可明 | admin 2020-06-08 |
|
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挟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 | admin 2020-06-08 |
|
那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像《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说: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憙睡,欠呿不 | admin 2020-06-08 |
|
此外复有解脱戒:佛子出家已,若是女众,须先受式叉摩那戒一年,名为近住女,观察有无身孕,一年满已圆顶,受沙弥尼戒。男众出家已,名为近住男,受学戒,以八戒持;一年满已圆顶,受沙弥戒。次第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比丘戒为声闻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亦为声闻戒,约五百戒,须持六和敬。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 | admin 2020-06-08 |
|
昭慧近年来摆脱印顺的意识细心常住说,另创业果报系统常住说,作为业种的收藏者,以她自己不知不证的业果报系统新说,取代佛所开示的可知可证的如来藏。这些人都是常见外道见的凡夫,因为以意识为常住法的我见仍然未断的缘故。[2]意识法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识心的变相非常多,而且意识心遍在三界九地中都可以存在,所以古时往往有外道将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中的意识心,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者何?若菩萨摩诃萨从他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生此者,是菩萨摩诃萨已多亲近诸佛世尊,曾问此中甚深法义,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见若闻,便作是念:‘我今见佛,闻佛所说。’由此因缘,若闻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属耳听闻恭敬信受,于深法义断诸疑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四十四)这位菩萨摩诃萨,既然是从他方世界诸佛法会中舍寿来生到娑婆世界,那之 | admin 2020-06-08 |
|
也因为果报的清净,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众生,都非常愿意亲近诸佛,来到诸佛的身边,心中都不会有任何的畏惧。所以这就是果报清净祂所显现出来的——令众生无畏的庄严。--------《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30集息恶法则(五)-念佛清净因缘》何正珍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这样的出家菩萨与出家弟子的师徒,如法的自利与利他,必定能够使三宝在人间兴盛久远不绝,并增长大众对三宝的信根,而让大众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更加的尊重恭敬,而乐于承事供养与亲近熏习佛法。因为出家的菩萨教导出家弟子,这个八种智慧的内容,前面我们解说过以后就知道说,出家本身就有住持三宝这样的一个相貌,因为大众都是对于出家者,好像看到如来一样的恭敬。因为出 | admin 2020-06-08 |
|
而哑羊僧则是指愚痴、鲁钝,不能够分辨有无违犯杀、盗、淫、妄等根本罪,对于微小罪及忿、恨、覆、谄等小随烦恼不能发露忏悔,也不知依止善知识而安住,不知道要时常亲近多闻聪明的善知识,去恭敬请问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如何作是有罪?如何是无罪?不能够决断善恶默然无语,犹如白羊都要被杀了也不能作一声一样,因而就被称为哑羊僧,当然这也是包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都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就算你证得自性藏识,一直到你成佛的究竟位,要修行将近三大无量数劫。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就算你证得自性藏识,一直到你成佛的究竟位,要修行将近三大无量数劫。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就算你证得自性藏识,一直到你成佛的究竟位,要修行将近三大无量数劫。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就算你证得自性藏识,一直到你成佛的究竟位,要修行将近三大无量数劫。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 admin 2020-06-08 |
|
我执可谓是与生俱来的,譬如幼儿因为我执的缘故,执著我、我的(我所),不容许别的小孩子玩他的玩具,父母如果亲近别人家的孩子,幼儿也会流露出嫉妒心理和行为,没有人教他,他生下来就会执著我与我所。众生由于不明我执的原理,故一直对我执习以为常,甚至以执著为荣,以为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地实现了某一个目标就是成功,不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可能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人类之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这个现观,所以他能够对治到意根,使得意根对于一世一世的菩萨修行,不再贪着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给众生种种利益之后,众生的种种回报——那也犹如梦幻;所以也不贪着于众生的种种的供养、恭敬或是种种的亲近、乐爱,他都不贪着;所以就能够使得意根的染污性,逐渐被对治而逐渐转变清净。这样子才是真正的现观,而现观能够成就,而对治到意根。能够实证如梦观,一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