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世间法皆是有为有作,是加法,菩萨更须入世间为正法、为众生做一切事,但菩萨在行一切行当中,却有另一无为法在运行着,是人无我、是法无我,是减法,无量加法中,却有无量减法,不落入有漏有为法中,却也不落入寂灭无为,一加一减刚好是零,是一种平衡,就是法界中道实相。如来藏成就一切有相,却又具足一切空性,转依如来藏之中道智慧,不偏不倚,方能成就一切菩萨行。原来菩 | admin 2020-02-21 |
![]() |
窥基菩萨就解释说:【五逆中破僧最重;坏功德法身故,障人天解脱道故;入圣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乃至大千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乱故,定招无间一切大罪。】(《瑜伽师地论略纂》卷4)就是说破僧是逆罪中的最重罪,尤其是转大乘第一义法轮的胜义菩萨僧被毁谤、破坏了,就会导致众生不信有佛如来的功德法身,就会障碍人天修证解脱,这时真正能让人修行得解脱的法教,乃至 | admin 2020-02-20 |
![]() |
修忍辱波罗蜜能够清净及增长持戒波罗蜜,在前面已经略谈过;而菩萨如果能忍于“五阴是虚妄法”的见解,能够证悟本来无生之如来藏心,如此能够现观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能确实接受、安忍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这样子就能够依“道共戒”而行,与无漏法相应,能够摄心住于正道为戒;这样子更能够增长持戒波罗蜜。菩萨精进修六度之行,能够增长持戒 | admin 2020-02-20 |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虽然无戒相可持,但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因为菩萨在见道后转依于所证,摄心住于正道为戒,依见道、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 第四种“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这是属于一般世俗人的布施,既无戒体也无解脱功德。有些修行道场,他们很努力在布施,但是因为没有修学真正的三乘菩提知见,因此不会有解脱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说一般世间凡夫他们也能够有四禅八定,但是他们的这种四禅八定是有漏的;声闻缘觉他们也有修四禅八定的三三昧,但是他们的这种三三昧,和菩萨依止于第八识如来藏所修的三三昧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知道佛陀的三三昧如此不可思议,心里也很希望能够达到佛陀三三昧的境地;但是要修三三昧的话,一定要戒行清净。想到这里,我们当然可以依这样的念佛心,而让自己的内外恶念、贪 | admin 2020-02-20 |
![]() |
这时候,尊者二十亿耳,独自在静静的禅思,而起了一个念:“在所有世尊精勤声闻弟子里面,我算是其中的一位,但是我到现在都还没尽诸漏(也就是还没证得阿罗汉),我是名族姓子(也就是说,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个贵族),家里又有很多的钱,我干脆宁可回去再受五欲乐,也可以藉由广行布施来修福德,不要再修行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动了这个念,当然世尊就知道了。世尊就 | admin 2020-02-20 |
![]() |
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过去所曾造过的恶业,而下堕三涂恶道受苦。即使是继续修学禅定,往上升进到远离欲界的色界天、无色界天,享受禅悦或者是清虚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即使证得了三界最微细的非想非非想定,仍旧是三界意识细心境界,终究不离意识我的世间境界,无法使人出离三界,还是世间有漏定法,所以称为世间三昧。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 | admin 2020-02-20 |
![]() |
这里面菩萨们与二乘根本的不同,在于菩萨虽然也是要摄护诸根,但是并不是要摒除六尘境界的触,而是要在利益众生之中不断地触六尘,但是只到触知为止,不起攀缘与有漏性的了知;并且配合正知见,就可以逐渐成就不放逸行,因此在道业上就可以快速前进了。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就可以了解,菩萨们是不离六尘而可以得到解脱,也可以行六度,不是采用压制自己的方式。如果能够配合正知见 | admin 2020-02-20 |
![]() |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 admin 2020-02-20 |
![]() |
第三点说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这三无漏学。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弟子,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他们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尽定,这样才能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是,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尽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然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乃是依智慧而得解脱, | admin 2020-02-20 |
![]() |
他找到如来藏以后,可以如实的去观察,知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以后,他所造作的这些善恶业的种子会如实的藏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绝对不会漏失,将来有因缘时一定会得到果报。他在确定了以后就不再怀疑,这样子他就不会再去造作恶业了,而且会努力的造作善业,这样一个戒的力量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当戒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体了;所以从此以后,这位真正得到戒体的菩 | admin 2020-02-19 |
![]() |
所谓佛法的修证,是要依止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实证佛法,所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还是能得到其间的利益。首先要修学基本的定力,修学者可以依据平实导师所开演无相忆佛修定的方法,透过平常、经常的静中拜佛作无相忆佛的锻炼,进而带到动中,能于行住坐卧当中经常摄受忆佛清净念,来成就动中定力。有了基本动中定力,再依清净忆佛念的摄受,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就能在法会过程当中 | admin 2020-02-19 |
![]() |
这个经中的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的解脱道上的实证者。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这四位道人说法完毕,他们分别会在天王、龙王、金翅鸟王、人王处,这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是说如实语,从头到尾以及中间全部都讲,没有遗漏,这就不是妄语也不是两舌,所以两舌一定是妄语的,这叫作一时作二;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时间造作了妄语还有两舌等这两个恶业道。经典里面又这样说:有时会一时作了三。什么叫作一时作三呢?一时作了三个恶业道,譬如说妄语、两舌兼恶口;妄语的目的是想要达成两舌的目的,所以一定会说不如实语;然后用不如实语来挑拨,成为 | admin 2020-02-19 |
![]() |
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五戒,因为在佛住世的时代只要受三归依了,就同时受持五戒,所以三归依戒除了不 | admin 2020-02-19 |
![]() |
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五戒,因为在佛住世的时代只要受三归依了,就同时受持五戒,所以三归依戒除了不 | admin 2020-02-19 |
![]() |
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多处都开示说:得佛、法、僧、戒等,四不坏信的圣弟子,因为能够【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所以能够永不再下堕三恶道,如果证得初果须陀洹,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就必定能够断尽烦恼的现行而入涅槃。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 | admin 2020-02-19 |
![]() |
这个经中的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的解脱道上的实证者。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这四位道人说法完毕,他们分别会在天王、龙王、金翅鸟王、人王处,这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