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七种根智,指的就是要善于了知众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钝根、有根,这样种种的轻重;以及说这个众生是可调伏,或不可调伏等差别的智慧。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灭如来正法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来正法的真实佛法,等分别诸法的智慧。而分别智非常重要,因为既然是出家的弟 admin

2020-06-08

  断贪欲,还有一点自己可以去检查:睡觉到天亮时,去检查有无失不净?去检查有无形起?因为诸位迟早要走这段路,所以要把过程告诉诸位。男众失不净有二种:一是不行淫欲,久之精满则溢,若非因绮梦遗精,仍是离欲人。二是断身行,不断心行,因绮梦而遗精,此非离欲人。形起男女都有,只是女众不容易发觉。那么经典讲有五个原因导致形起:一、小便盛。二、大便盛。三、虫啮( admin

2020-06-08

  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平实导师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亦即在完成习种性的修习,远离习种性的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以后,离开了习种性,进入性种性的十行位当中;十行位的性种性菩萨,「性」乃是重点,也就是得要发起「菩萨性」,你的身口意 admin

2020-06-08

  」卷五十二,又云:「阿罗汉果诸永尽,于相续中永无一切染法种子,尚不应起不正思惟,况诸烦恼?是故当知由出世道断烦恼者,定无有退。」因此一念无明如果已经究竟断尽,尽此一世就必定永不复起。如果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就算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八万大刧之后突然又生一念,仍然还要轮回;世尊及弥勒菩萨皆作是说:一念无明是可以断尽的,断已永不复起,是无始有终 admin

2020-06-08

  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习气种子是不可能断尽的。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 admin

2020-06-08

  《大乘无我观》到了佛地时,为什么说这个第八识叫做常乐我净?因为烦恼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已经在很久以前就断尽了,早已具足二乘圣人的有余及无余涅槃;而烦恼障的有习气种子随眠如今也断尽了,如来藏中的种子也永远都不再变异了;所知障的无明随眠也都全部断尽,也永远不可能再受熏增进了。既然内含的种子已经永远不再变异了,所以祂叫做真常——真正的常 admin

2020-06-08

  法无碍要怎么修?有很多人持咒,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做总持,总持就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 admin

2020-06-08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admin

2020-06-08

  因为佛陀亲证了如来藏,将如来藏的所有内涵,都一一亲证,没有一点点遗,如来藏祂的体性就是如此。所以,佛教的根本教条,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大乘法知见,也就是说这叫般若正见。一般学佛人应该持守五戒;在五戒之上,应该继续熏闻菩萨戒直到愿意接受菩萨戒。佛并没有强制所有人在短时间里修学圆满菩萨戒;因为这个戒本身属于心地戒,要看每一位学佛人的身心状况。只有入地后成 admin

2020-06-08

  接下来说: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像这样子方便示现八相成道的菩萨,还是不能称之为证得法身。因为这菩萨从二乘无学位回人大乘不久,不过才几世而已,所以他第八识心中,从过去无量世来所累积下来的有业种,还没有全部除断。既然有的业种还没有除断,那显然还没有真正的成佛;甚至还不能称祂为证得五 admin

2020-06-08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法的三无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 admin

2020-06-08

  《梵网经》就是大梵天王有一个网,这个网其实是来譬喻成我们的戒,佛所立下这菩萨戒,就跟一个天网,我们说天网恢恢,疏而不;依这个四维、这一个天网,我们刚刚讲的四预流支、四种法要,我们如实修行了,或是说再譬喻成这个四种法要当中在戒的部分,我们每一个戒都依于这样子的一个修行,而能够法网恢恢,疏而不。菩萨心性是不会跟众生相争的,可是疏是我们对于我们戒行积 admin

2020-06-08

  《梵网经》就是大梵天王有一个网,这个网其实是来譬喻成我们的戒,佛所立下这菩萨戒,就跟一个天网,我们说天网恢恢,疏而不;依这个四维、这一个天网,我们刚刚讲的四预流支、四种法要,我们如实修行了,或是说再譬喻成这个四种法要当中在戒的部分,我们每一个戒都依于这样子的一个修行,而能够法网恢恢,疏而不。菩萨心性是不会跟众生相争的,可是疏是我们对于我们戒行积 admin

2020-06-08

  这个认知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出家菩萨们的心态;心态的正讹,会影响到身行以及对法义的认知与实行,所以这个认知必须加以深入思惟与了知,才不会遮障了出家修学佛菩提道的原意,才不会违背了当时三归及真诚而发四宏誓愿的本意;否则,想求成佛广度众生而出家的结果,却成为专修声闻道,成为学阿罗汉而不是学佛,永远不能成佛,岂非枉曲?--------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七辑第 admin

2020-06-08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admin

2020-06-08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admin

2020-06-08

  这样的非择灭无为,实际上是依自心如来藏而施设,因为其体即是自心如来藏,不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建立非择灭无为法;然而这个第八识之清净自性无习气,并不是修行以后变成的,而是本来就已经是这样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非择灭无为却是要由前四位等方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前四位诸法,也无法显现,所以说非择灭无为是所显法不是所生法。以上所介绍的是非择灭无为。-----《三 admin

2020-06-08

  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佛说恒水经》云:“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受菩萨戒仪》中也说:“三归五戒得人身。”《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云:“归依如来,供养于佛,供养于法,供养于僧,生生世世常得人身。”  admin

2020-06-06

在我们自身方面,应该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不要因为私心跟偏见产生防疫的洞,造成疫情蔓延乃至不可收拾的后果,结果是害人害已。这时候正觉的菩萨们就可以发挥菩萨的精神,受持菩萨戒,谨慎自己的身口意行,发挥同胞物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好好地修为,期望祈愿一切有情能够都得到安乐,重回人生的正轨。好,最后一个字是“乐”。乐就是安乐、欢乐、快 三摩地

2020-04-12

五者入无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诸魔军众不能损恼。十三者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诸佛之所加护。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尔时世尊即说颂曰我般涅槃后能供养舍利或造窣睹波及以如来像于彼像塔处涂拭曼荼罗以种种香华散布于其上以净妙香水灌沐于像 admin

2020-04-07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