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也有无漏的这些功德,然后要依止于如来藏这些功德而发起菩萨性、长养圣胎,在这个位阶能够努力的除伏异生性和凡夫性,能够努力的行菩萨道,在这里这十种行来长养菩萨性,行菩萨行,所以十行位也叫十行,就是行菩萨行。在十行位的时候,就是证得蕴处界、七转识犹如阳焰的现观,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位阶。下一个位阶就进入到“十回向位的道种性”菩萨。十回向位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无余心解脱,五者无上爱尽解脱,六者无漏心解脱的慧解脱,七者不动意解脱,八者无知解脱,九者心善解脱,十者无量心解脱,十一者大心解脱,十二者定解脱。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八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八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除了见惑、思惑烦恼以及我所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世间禅定而能使人证得解脱;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受想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心完整的相貌,完全没有遗漏。虽然十地菩萨可以对诸佛的智慧起一分觉照,但是对于你究竟不是这个究竟心,不是这个无垢识,不是这个如来藏,是没有办法能够领受最后一分智慧的。然而到了佛地的时候,一切界限就已经完全地破除了,你就是祂,祂就是你,这件事情是难可思议的。所以说二乘人因为有涅槃的贪爱,他们一直想要进入涅槃;佛陀作种种的施设,让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此娑婆五浊之世,佛所施设的次第乃是如《长阿含经》卷20中所说:「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因此,佛对一般众生都是先除其「恶见」,待「其心清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以后,才为说解脱道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到后面有因缘时才说大乘法。但是对于大乘种性的久学菩萨者,佛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未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则须随真知识修学而入二地;于三地渐修,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以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修定故,所证诸定皆成无漏妙定;然后修五神通,而得转化神足通等为三昧乐意生身。复于四地五地满足熏禅修禅;六地圆成灭尽定,七地念念可入灭尽定。七地因佛加持,成就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故,不入无余涅盘,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成八地心,于相于土随念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慧强而盖重者,于闻法后即证声闻菩提,我见随断;但因性障习重故,我执不断,唯成声闻初果;须于觉证后历缘对境修除我所执及我执,熏习增长清净无漏法种,贪瞋渐薄乃至断除,而后发起初禅,渐次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成慧解脱阿罗汉。证四果已,若能加修四禅八定及八背舍,即成俱解脱阿罗汉。如前略说声闻菩提之觉证,要须先闻善知识之音声说法,而后悟入蕴处界空相,方能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除了在家、出家之外,事实上在佛法的实证里面,也不分男女,我们也来举一段来证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这段说佛陀所说的内容,它是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是说,以前在古印度的时候,是有种性差别,也有男女的高下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如何转进呢?必须要在觉证后,也就是说证悟了声闻初果以后,必须要历缘对境,修除我所执还有我执,必须要历缘对境当中去修除对我所的执着,还有对于五蕴我的执着,这样子慢慢熏习增长,清净种种的无漏法种,慢慢让贪瞋渐渐的淡薄乃至于断除;然后发起初禅,渐次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五下分结所断除的内涵,就是我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见,还有欲贪,还有瞋恚,这个就称为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是苦圣谛呢?苦是三界中生灭的无常的有漏有为法。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说的话,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在苦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四圣谛这一部分,佛世尊开示四圣谛的正理,是为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的真相,而了知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然后紧接着欲让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的原因,接着开示生死因果灭尽的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乱,亦无生死之过患;最后则开显通往涅槃的无漏正道。如果佛弟子要修学解脱道,如果能够依止着佛世尊所慈悲开示的苦集灭道圣谛,而能够如实的思惟、如实观察、如法地受持,一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就要谈八正道,何谓八正道?也就是讲的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言语,乃至正确心得决定啊!由于声闻人对这八种法,数数不断熏习的结果,不断的增上,使善法增加、恶法减少,所以就很快的把有漏断尽。所以从这边就可以了解,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完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除了在家、出家之外,事实上在佛法的实证里面,也不分男女,我们也来举一段来证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这段说佛陀所说的内容,它是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是说,以前在古印度的时候,是有种性差别,也有男女的高下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除了在家、出家之外,事实上在佛法的实证里面,也不分男女,我们也来举一段来证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这段说佛陀所说的内容,它是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是说,以前在古印度的时候,是有种性差别,也有男女的高下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勅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如摩头婆和吒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呞。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断贪欲,还有一点自己可以去检查:睡觉到天亮时,去检查有无漏失不净?去检查有无形起?因为诸位迟早要走这段路,所以要把过程告诉诸位。男众漏失不净有二种:一是不行淫欲,久之精满则溢,若非因绮梦遗精,仍是离欲人。二是断身行,不断心行,因绮梦而遗精,此非离欲人。形起男女都有,只是女众不容易发觉。那么经典讲有五个原因导致形起:“一、小便盛。二、大便盛。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受想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仍是依智慧而得解脱,禅定只是助缘而已。三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