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漏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识的功能永远只能作诸了别,不能出于六尘的了别性以外,但如来藏心体则有许多神用,名为无漏有为法,如是种子后在佛地不增,今在凡夫乃至地狱众生亦不减少。如来藏心体无形无相、性如金刚,合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也无法破坏任一低贱有情的如来藏识,这才可以说是不灭的。反观意识心,只要从后脑勺忽然打一棒,保证证严法师一定会闷绝而使意识断灭,完全无知无觉,她怎能违背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猜测的过程中,神是不需要去理会的,因为有的人是以意识心的伶俐思惟去想象的,那种最后还是不知道为何要学佛,这样的人的慢心无比地高涨,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论是自己去宣泄密意,或是不泄漏密意,但是以自己开悟而产生一个我见,以为是中有一个「我的开悟」来当作一个自慢,以此「我所有的开悟」作为自己的一个「我所」,因此还是陷入于「我见」、「我所」之中,虽然话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以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断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谓意识法。”此段经文特别强调。对于意识及其相应法,都不想要再出生了,就是断除生死根本的人。如同截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使得多罗树的生机永断,不可能再出生枝叶了!专修解脱道的比丘们,若能将六根、六尘、六识的触受,认清是虚妄无常的;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他不久还会再成为阿罗汉,是因为我所断尽的缘故,配合无明漏的断尽而断尽内我所(六识的见闻知觉性)的执着,从此永远不退。因此说,我与我所的贪着都是颠倒所生的法想,颠倒想当然就有过失,有过失就应该远离。“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可是这个颠倒法想,要怎么远离?这个法无非就是两个:我以及我所。能了知我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如来藏心体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更重要的是祂鉴机照用的无漏有为性。参禅人常说:明心证空,见性证有,但如来藏的有性却不是只有佛性而已。以明心的人不待进一步眼见佛性,就能在明心后一方面看到如来藏于六尘不起分别的空寂清净性,另一方面更可看到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可观察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器世间在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此段经中佛说,若人已先听闻般若波罗蜜之内涵,了知行者本自具足一实相心自心如来,此自心如来不即五阴、不离五阴,而五阴虚妄不实,乃是依于根本因——自心如来——而得以诸缘和合生起;自心如来无我与我所,五阴中所领受之我与我所,剎那生灭不实,然而却不离不生不灭之自心如来无漏有为法随顺配合而行。由于胜解此般若波罗蜜知见,能够不取诸相、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亦即在完成习种性的修习,远离习种性的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以后,离开了习种性,进入性种性的十行位当中;十行位的性种性菩萨,「性」乃是重点,也就是得要发起「菩萨性」,你的身口意「行」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里所说的佛智指的是:菩萨实证如来藏以后,转依真如,通达真如,而能够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法种,如实了知而亲证,有能力将有漏有为法的杂染给它断除究竟,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才能说这样的智慧是佛智。这样的佛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的。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掫要慧,呈佛印可,故名藏也。而《增壹阿含经》序品中就提到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阿难即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解释,由此一偈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妙观察智者,乃以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为因,生起观察法界实相心之微妙般若慧,由此慧故能观察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皆以第八识心为本,而能现见此心之运作,非未悟之二乘无学所知,非凡夫所知,故名妙观察智;密宗则误会世俗菩提心(精液之浊分及净分)能摄持不漏失,能普遍计执之而升华之,名为妙观察智,迥异佛教之法义。成所作智者,乃是佛地之「前五识」各能起用,与诸有缘众生感应 | admin 2018-07-21 |
![]() |
菩萨他的三三昧,要具足这两种三三昧,至于我们刚前面所说的四禅八定的三三昧,世间定的四禅八定也称为三三昧,但是这种三昧是通外道的,是讲禅定中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是属于世间定的三种三昧,通有漏法;从二乘俱解脱圣人的立场,从菩萨的立场来看,都有所不同,所以三昧不是只有少数几种。菩萨要进修的种种三昧有非常多种,而诸佛如来所得的空三昧、灭尽定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第五个称号善逝,就是妙往的意思。如果是贪、瞋、痴等等,那就会导致有情往生恶道,那就不是善逝。佛陀则是已经断惑证真,祂的一切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不但自己已妙出世间成就佛果,更有种种的智慧方便善巧,能够救度众生出离漫漫长夜,去往解脱彼岸,不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时我们在一部所谓的《佛说兴起行经》里面有记载,有看到这样的记载说,在当时看到这个事件的比丘,其中有一些比丘——特别指的这些比丘就是诸漏未尽的比丘,也就是说,他学习佛法还没有学习很好的比丘——见到亲爱的导师被木枪给刺穿了之后,心里面都非常地伤痛,并且互相告知彼此说:我们的世尊是这样一个大悲,可以说是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哪一件事物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佛身有大断德,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善男子!其自性身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凝然常住。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优婆塞戒经》卷三)佛陀因为从因地菩萨道中修行,就世世修持净戒,所以具足了三明——具足了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才能够称为明行足。因为诸佛都有天眼明,这种天眼明不是阿罗汉所拥有的;因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只能看到未来八万劫,超过了就看不到了,但是诸佛的天眼明没有限制的时劫。而至于宿命明来说呢,大阿罗汉的宿命明,最多也只能了知过去八万大劫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的第三个名号叫作明行足,因为诸佛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以及漏尽明,所以叫作明行足。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也有三明,但是不具足,所以不能称为明行足。大阿罗汉的天眼明,最多只能看未来八万大劫,超过了就看不见,诸佛的天眼明没有限制,所以诸佛可以为人授记;宿命明也是一样,大阿罗汉观察别人的宿命,最多到八万大劫,超过了就看不见,但是诸佛的宿命明没有限制。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学对此深信不疑,但想问一下,此种说法的经典依据是什么?如何说的?答:《瑜伽论记》卷1云:【《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云:【如来无垢识,永断诸习气;清净智圆明,贤圣所归趣。】既然佛地的无垢识心体与智慧相应,显然与等觉以下的异熟、阿赖耶识不同。异熟、阿赖耶识心体唯与五遍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的第三个名号叫作明行足,因为诸佛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以及漏尽明,所以叫作明行足。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也有三明,但是不具足,所以不能称为明行足。大阿罗汉的天眼明,最多只能看未来八万大劫,超过了就看不见,诸佛的天眼明没有限制,所以诸佛可以为人授记;宿命明也是一样,大阿罗汉观察别人的宿命,最多到八万大劫,超过了就看不见,但是诸佛的宿命明没有限制。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漏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