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于此「色」生起增长,名之为「生」,而于此持受,名之为「住」,而与此有损减变异,而称之为「异」,乃至坏散,而称之为「灭」;所以总一切四大种色为义,故当说「显四大种法」的「自性」常住,所以大乘法于中所说「显大种性」的「自性」,减而约就此中土所称,即是「大种性自性」,如何可以谓小乘法,于小乘缘起诸甚深义理中,无有隐覆说此性?乃至成一切世间相貌,成所有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最后身菩萨位的时候降生人间,成究竟佛的时候,在如来藏当中所含藏的一切无始无明过恒河沙数上烦恼,也就是所谓的尘沙惑,这时候都已经断尽;而所含藏的一切种子都已经成为纯净无漏法,不但烦恼障的现行已经断尽,就连烦恼障的微细习气种以及所知障的随眠,在这个时候也都已经断尽了。从此以后,第八识如来藏当中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就都不再受新熏,因为已经究竟,所以永远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世尊开示四圣谛正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之,知人生之苦、空、无常、无我;次欲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之原因,继示生死因果灭尽之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乱,亦无生死之过患;终则开显通往涅槃之无漏正道。佛子若能于此佛世尊所慈悲开示之苦集灭道圣谛,能如实思维、如实观察、如法受持,定当转迷为悟,亲证涅槃解脱之境界。【问题讨论】一、苦灭道圣谛中的道是指什么?依此道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谈一行三昧之前,这个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的话,一天到晚嘴里喃喃有词地念“阿弥陀佛”,念到驴年也不悟。所以在念佛号之前先要明白: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极乐,并且不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也不是修一行三昧,那就不相干。如果是要修一行三昧,就应当先了解般若波罗密是什么,这样才能体究念佛,才可能修一行三昧。先听闻、阅读般若波罗密之后,再依照《般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每一个次第想成后,观察有无漏失。此时再观想支持著琉璃地的金刚七宝金幢有八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楞柱。每一面都是百种宝珠所成,每一颗宝珠都放出一千种的光明;每种光明内有八万四千种颜色,各不相同,照映著整个琉璃地,那就好像有千万亿颗的太阳一样在照射整个极乐世界的琉璃地。琉璃地很庄严,其上有许多银柱子,银柱之间有黄金作的绳子,分成一些间隔,用七宝在间隔的地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外还要有定、慧的知见:知道佛法三无漏学大约的意旨,及以妄止妄的道理。譬如:打坐时数呼吸,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每一个数目字的声音就是一个妄念,数到十,共有十个妄念。以这十个妄念将日常生活中无尽无数的妄念统一起来,成为不统一中的一种统一现象。若有定的知见,就会知道一到十的这些数目也要舍掉,住于一种没有妄想妄念而定于一种清明的境界之中;若定的知见不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实相就是无漏的智慧;无量百千三昧属于事修。究竟成佛从明实相开始,经过事修的长远过程,和得到究竟解脱而成佛度众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这个世界就修成实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后即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花开闻法之后,所获得的境界就和这个上品上生的人所证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并论。故一切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体究念佛。体究念佛可分成三个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开示这些原则之后,就开始讲:戒杀、戒盗、戒淫(在家戒邪淫)以及戒大妄语,这叫四种清净明诲。然后告诉我们修行的三种渐次的阶段:第一要断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七地满心断除故意保留之最后一分思惑时,烦恼障所摄色、受、想三阴有漏习气种子同时断尽。二地:初地功德满足以后,再成就道种智一分而入二地;主修戒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满心位成就犹如光影现观,戒行自然清净。三地:二地满心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三地。此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能成就俱解脱果而不取证,留惑润生。满心位成就犹如谷响现观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开示这些原则之后,就开始讲:戒杀、戒盗、戒淫(在家戒邪淫)以及戒大妄语,这叫四种清净明诲。然后告诉我们修行的三种渐次的阶段:第一要断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 | admin 2018-07-20 |
![]() |
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形,一定是他受到不如法的教导,导致观念偏差;这样的修学佛法,想要成就佛道,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无有是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于有漏法中妄想所见。无我见我。无常见常。无乐见乐。不净见净。生老病死之所迁灭。念念无常。五盖十缠之所覆蔽。轮回三有具受生死。无有始终譬如循环。是以如来教迹随宜。三藏九部乃至十二部经。分流道化。随信深浅故。说众经典。异办缘使封言者。自以顿足已得涅槃。是以如来慈悲本誓。显大方便。运召十方一切有缘。有缘既集。于此大众中。敷演散说此妙经典。垂训千载流布像法 | admin 2018-07-20 |
![]() |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摄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例如,西方净土中“国无恶道”,在这个地方不会堕入恶道;而且都可以得到三十二大人相,每个人神通具足;可遍供诸佛,而且未来决定会成佛;此处寿命无量,皆可成一生补处菩萨;乐如漏尽,现证不退转位;十念即必定往生西方等等。在在处处都显示了西方净土较其他净土更为殊胜的地方。这一些都是因为弥陀世尊的悲愿特大的缘故!有兴趣的同修,可以拿经典来看一看就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液体从核心由裂缝漏出。她们并言及腰痛(lumbago)、压迫到股神经(sciaticnerves)及骨盘脱位(herniateddisc)等严重后果。(BlandineCalais-GermainandAndreeLamotte,AnatomyofMovementEXERCISES,EastlandPress,1996,pp.14-16.)一般人在不自觉中练驼背功,而圆背拜佛功是刻意操习的动作,但拜者对背脊不适的感受认为本当如此、是正常现象。圆背拜佛功事实上是一种驼背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诸佛菩萨的加持之中你无法受持,因为佛菩萨是无时无刻不悯念众生的,因此如来从来都是不停的加持众生,可是众生我们却没有持守好而漏失,因为众生没有这个基本功德种子,就不能够相应诸佛的加持。所以大心欲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者,在此世娑婆世界的这里学佛,就应该努力的熏习第一义知见及次法的功德成就,那就你求生极乐的果德就很容易的增上。这个部分的观念非常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中品上生的菩萨,他在戒学上面,他是有努力的修行能够持守;也就是说他在三无漏学上面,他在戒的这个无漏的功德上面,他是很用功的。并且这里也讲到一个重点:他除了不谤大乘之外,他也不造五逆之罪。什么是五逆之罪?佛在经典有说:故心杀父、母、阿罗汉、破坏声闻和合僧事,乃至恶心出佛身血。诸如是等名为五逆。------《大方广十轮经》卷三〈相轮品〉第五这是在佛说《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持戒的功德非常大,这一个念佛人他对于声闻出家戒或者乃至一日一夜的八关戒斋,能够持守得非常好,他是威仪无有缺漏的、无有亏损的、无穿漏的,同时他还要发愿往生,以这个功德发愿往生。所以这个持戒的功德非常殊胜,这个戒香的熏修乃是重点。我们来看这个戒香的熏修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佛曾在《阿含经》里面提到,印象中是《杂阿含经》卷三十八有提到:唯有戒香才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