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只不过这一种五鬼搬运法,到了现代以后,都被外道用了其他很吸引人的名相去把它装饰了,但是其本质还是没有改变。那么要如何才能够求财富,真的可以得到财富,而且又是能够自在受用的呢?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佛法讲的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若是有人把世间法套上佛法的名相来说,或者甚至是以此来破坏真正的佛法,假如你是想要证得真正佛法上的智慧,而在这样相似佛法之中去布施,是没有办法得到亲证佛法的果报的。这就好像说,在银行存款,是没有办法在土地银行领取利息的道理是相类似的。所以因为菩萨就是有了这样初步的智慧之后,他慢慢的可以从佛的开示中进一步明白自己继续往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是余报名相似果。(原标题:吝啬之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空的邪见出发,认定没有所谓的因果可言:因果也是空。但是我们倒想请问:正在生病痛苦时,受伤时,为什么不叫空?为什么要咬着牙根在那边痛苦得不得了?这些痛苦难道是无因自生么?所以般若不是讲这个空。有人说:五阴无常,来世所得的快乐异熟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所说的心意识,则是讲说已经过去的意识叫作心,现在正在现行的意识叫作识,而尚未现起的意识叫作意,这三者都是意识,只是依着过、现、未来,方便施设的名相。因为都知道众生贪着意识的自我,又分不清楚意识的种种相貌,所以才有这样的施设。意识都是在了别种种的尘境,有时候因为念心所的缘故,而忆想分别出种种的事物,这个时候叫作心,因为回想了以前过去有的觉知心跟祂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无明众生在贪爱、恋著世间之乐时,却不懂得思维观察这些乐正是诸苦的大过患啊!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应当要时时专精思维观察世间诸法的变异无常、不可爱乐,才能远离种种的大苦啊!这个故事虽短,但提到的名相不少,内容也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义理。我们就简要来说明一下,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首先,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譬喻,但却是很生动的譬喻,一点都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小潘菩萨<略说四加行>附注:名:指名相、名言。为「义」立名词的意思。若细分则有显境名言、表义名言皆是属名。义:「事」之本身为义。自性:指义的功能体性。差别:义功能体性与义的差别。例如:以「花」来说,花这个字为『名』,花的本身『义』。又名不离义,义不离名;名能显义,义能示名。花的自性在于能显示出美丽,可作供佛之用…等等。花的差别:花有别于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就想想看你小时候、你求学时候,然后是你长大时候、结婚时候、有子女时候,乃至于说工作,乃至于的陪养父母的时候,或是孝养父母种种,这些过程阶段,有没有值得一提的事情?那些一直值得一提的事情,有的话你就把它写下来作笔记,作笔记去想:为什么你觉得它值得一提?把那个你第一次的那种感觉、那种境界受写下来(你感受到什么先不要用佛法种种名相),然后依此对于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上种种说法使人颇为迷糊,依推测佛对每一名相之施设应有其原因或差异。从字面上看,「身见」似指将五阴假合之身或者见闻觉知的意识心计为实有、为常不坏我之身的一种见解或观念,「我见」(人我见)则是进一步认为此观念是正理而接受之,「我执」则是基于我见的邪熏习,于实际上坚执五阴身或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为我而不舍。请问这个理解正确吗?答一:1.平实导师在各书多处皆有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是佛弟子耳熟能详的佛法名相。其中三受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指接触外境而引起违逆己心的感受,乐受是接触外境时引起随顺己心的感受,不苦不乐受是指接触外境时引起既不随顺己心也不违逆己心的感受。为了让大众了知这三种受的内涵,正光举日常生活吃冰淇淋为例,来诠释三受的内容。譬如很想吃冰淇淋,因为有期待及尚未吃到的缘故,此时即有轻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有的方式呢?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就想想看你小时候、你求学时候,然后是你长大时候、结婚时候、有子女时候,乃至于说工作,乃至于的陪养父母的时候,或是孝养父母种种,这些过程阶段,有没有值得一提的事情?那些一直值得一提的事情,有的话你就把它写下来作笔记,作笔记去想:为什么你觉得它值得一提?把那个你第一次的那种感觉、那种境界受写下来(你感受到什么先不要用佛法种种名相),然后依此对于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好,回到我们的主题,这首偈最后有告诉我们的涅槃生死等空花,为什么涅槃、生死都是虚妄呢?因为众生(所说)的涅槃,他并不是实证如来藏,如来藏;如来藏多所示现,我们依于中文、我们依英文施设种种不同的名相,这个名相不等于就是涅槃,这个道理其实也可以把它引申为像《金刚经》的那样子的所谓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因为涅槃无名、涅槃无相。涅槃这两个字,乃至英文的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也没有办法说它到底是不是佛教,不过确实有许多佛教的名相在密教里面被使用,譬如说灌顶。在世间所说的灌顶是国王拿四海的水放在瓶子里,然后放在王子的头顶上,称为灌顶。佛教的灌顶是指要成为十地法王子时,会有一个宝莲华出现,这宝莲华非常非常大,超过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灌顶不是秘密灌顶,而是一个非常公开的仪式,要受灌顶的菩萨让人难以想像,包括这位菩萨的眷属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门中异的说法远比佛门外的来得严重;因为佛门外的没有办法了解佛法,没办法使用佛法的名相,就不容易笼罩人;可是佛门内的,因为懂得一点点佛法名相,知道用佛法的名言来解说一些经典,但最后归结到如何修证的时候,他又不清不楚了。因为这个法很困难,真心祂不用修,所以真心也没有清净、也没有染污可言,所以《心经》叫作不垢不净,就是这个真的心。对于这个真实心是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经论中看到阎罗王的名相,我们应当思惟的是,佛为什么要——为众生来宣说,阎罗王的种种相貌的差别?是要警示我们一些事项呢,还是要为我们宣说菩萨的种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原标题:佛经中的阎罗王是什么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否定了意根与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主张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妄称如来藏只是施设假立的名相,就是只承认说一切有情众生只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这样主张的人当然会进一步否定,佛菩萨在经论中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那只是一种学说思想。但是,识阴六识都是生灭法,都没有能够自己存在的自体性;纵使是禅定境界中的意识细心,乃至到了非想非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