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第一就想想看你小时候、你求学时候,然后是你长大时候、结婚时候、有子女时候,乃至于说工作,乃至于其它的陪伴供养父母的时候,或是孝养父母种种,这些过程阶段,有没有值得一提的事情? 那些一直值得一提的事情,有的话你就把它写下来作笔记,作笔记去想:为什么你觉得它值得一提?把那个你第一次的那种感觉、那种境界受写下来(你感受到什么先不要用佛法种种名相),然 | admin 2024-09-20 |
|
” 也就是在说“成佛”即是“成阿罗汉”,佛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佛,二者是一样的,只是为适应不同众生而作不同名相、不同称呼罢了,因为《杂阿含经》卷六(一二三经)说:“罗陀比丘……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21 又《杂阿含经》卷二(三十三经)也 | admin 2024-06-15 |
|
然而创派的佛护与清辨论师等人背地里亦是外道密宗双身法的实修者,他们藉佛法名相及佛教僧人的表相来获取名闻与利养,但却以佛教为表而行外道法为实,暗地努力推广部派佛教凡夫声闻僧所说的假中观,同时暗中推广外道双身法,逐渐渗透佛门而在最后成为全面渗透成功的局面。以此缘故,若欲复兴佛教正法者,皆必须将相似像法逐出佛门,正本清源方能使令正法得以持续弘扬。 以 | admin 2024-05-25 |
|
唯如来藏这一名相隐隐扣动了末学的心弦,觉得佛家超特处应该在此。但诸方大师和学者对如来藏法义的述说皆模糊笼统,首鼠两端,态度暧昧,或把如来藏诠释为意识心的极细而不可知的境界,或独倡缘起性空,否定如来藏,亦令末学无所适从!尤其是慕名购来综述被部分人误誉为一代佛学泰斗的印顺法师佛法理论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发现他的观点是七、八二识是从意识中细分析出而安 | admin 2023-11-28 |
|
然喇嘛教盗用佛教名相,窃以男女双修的性瑜伽当作无上瑜伽,众生无知而受笼罩,以是风靡朝野,间接使得元朝快速灭亡。明朝朱元璋以前朝之鑑,特地将这盛行于民间的“瑜伽密教”区隔出来称为一“教”,以别于佛教的“禅”(修禅者)、“讲”(讲经僧);又为了避免经忏僧主持念经或忏仪时,因僧俗混杂而生邪淫,因此下诏将显密仪轨正本 | admin 2022-06-23 |
|
这些内容使得密教(祕密教)的附佛邪淫外道本质非常明确无疑,以至于密教虽在名相上都抄袭佛教,然而其所谓的归依、受戒、观行等,无一不是密教自创,内涵皆与佛教相悖,印度佛教从此只存表相而实质已然灭亡。 (六)密续传入的影响 密续于唐朝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但是对大乘佛法的本质、总持、法义都难以撼动;这是因为一直有大乘胜义菩萨在中国努力,延续教理和实证 | admin 2022-06-23 |
|
然而密教盗用佛法名相伪造如是“经典”笼罩学人的结果,就连明朝莲池法师也为之困惑而不敢改订。殊不知密续所设施食法的目的,是要转佛教学人去归依密教,施食者必须受密教上师所传授的三昧耶戒,一生以密教上师马首是瞻;以后还得入密教坛场受无上瑜伽灌顶,即男女双修,如是令佛教学人降伏归顺于密教,而不再是佛弟子,这才是该密续包裹施食法的本意。 (三) | admin 2022-06-23 |
|
这些受到释印顺影响的人,会进一步认为只要透过文字阅读及略加思索、查阅相关的名相解释,就可理解佛法第一义;因此有人推崇学术界整理文献、背景资料、提供名相解释工具书的贡献,甚至认定某些学术界的学者才是真正的大师。如是人认为世出世间的佛法和世间法的知识并无太大差异,所谓大乘般若智慧也如同世间知识一般(虽非无足轻重,然已无渴仰之情。因此当善知识教导令他知道 | admin 2021-02-02 |
|
释印顺运用切割圣教之手法,破坏本为一整体之大乘法破坏大乘法最彻底的释印顺恶劣地切割了大乘法(这在〈楔子之章〉有过说明),他明知他所谓的大乘“(般若)真如、如来藏、唯识”三系经典是依三个面向阐释实则为一的实相法,然他仍依名相不同而故意说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以否定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存在。他又颇介意有人会去深入阅读大乘 | admin 2021-01-02 |
|
但是如来藏正法本就难信难解,何况是要在末法时期弘扬这无名相法如来藏,必然更是加倍艰难。就如同《佛藏经》中的“火城喻”:譬如有一个充满火的大城,纵广深浅各一由旬,城中火势猛烈,使得四个大门皆冒出火焰;有一个人背负著干草从这个城中经过,猛风吹著强烈的火焰能把人的身体都焚烧到爆裂开来,而这个人背著一担干草从一个城门进去,再由另一个城门出来,竟然 | admin 2021-01-02 |
|
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 | admin 2020-08-28 |
|
当众生说涅槃相时,就已经落到名相上了。接着,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这是行随顺,也就是以真如法性正确观行的随顺法门,作为方便行的根本,这样的观行叫作行根本方便,这是证道的第一种方便熏习。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29集证道之正因——行根本方便>刘正莉老师 | admin 2020-08-28 |
|
二者、坦特罗佛教(喇嘛教)行者配合前面所说健身的前方便,再配合男女行淫的方法及技巧,在世间法中名为房中术6;竟以此邪法来套用上佛法的名相,便自称是佛教的一支,宣称乐空双运、乐空不二能够成就“报身佛”境界,以此来蒙骗无知的众生,以及误导众生断送法身慧命,实际上则是让众生下堕三恶道的不善法。什么是“超子地境界”?就是证悟菩萨进修地上 | admin 2020-07-27 |
|
所以,要对诸法的法相样貌施设语言文字或名称,以此名称来代表诸法,这就是“名”;而各个名皆包含著其所指的相之意涵,所以佛法统称之为“名相”。所谓妄想也就是觉想,就是分别以及了知诸法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当你面对诸法的同时,你不仅已经分别完成,而且也清楚知道诸法的法相样貌的内涵是什么,乃至可以为人解说。所以,佛法中的觉想,就是指分 | admin 2020-07-27 |
|
所以只有名(就是我们有佛法的名相)是没有用的,因为不知道它详细的内容,还是不能了解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要进行观行,也就是要对于佛法中的名相,能够在现象界里面、在生命里面详细地观察它的内容,这个详细观察它的内容而能够了知,就是了知到它的义;然后了知它的义之后,还要知道它的自性,每一个名相它的自性是什么?然后它的差别相是什么?所以形成了名、义、自性、差别 | admin 2020-07-17 |
|
如今琅琊阁已将“正觉观点”抛弃了,也找到了同好,都是在将一个又一个的名相予以重新拆解,抱着学术考据入海算沙的精神,字字穷究,在名相大海中寻找最适合的名相解释(注24),然后自困于释印顺的学术观点中却俨然自得。他们生命中实际无须明心开悟,他们此时也不应求悟,见道距离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显然见道所需的条件都付之阙如故,无怪乎转依不能成功,当然无 | admin 2020-07-12 |
|
然而更可怜的是,就因为众生盲冥,所以当众生有心亲近三宝的时候,却又被引导到二归依,因为不再有清净三宝的完整相貌,只剩下僧、法的表相了!试问世尊示现成佛之时,既然世尊自己金口所说我在僧数,却又为什么说三宝的名相?为什么不但说有僧、法二宝,为什么世尊所示现的身相,是要与比丘僧有所不同呢?最简单的道理是:世尊示现成佛,说法度憍陈如等五人为僧,僧、法二宝都 | admin 2020-07-06 |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从这里我们知道,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者,应该要知道:阿弥陀佛的法身纯净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来无去,不应该执著于祂的名号、名相、音声相、身相来做分别,否则的话,就无法获得上品上生!同一经卷里面也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大乘无量寿庄严 | admin 2020-07-06 |
|
那佛法所说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应该要如何行之呢?佛经里面有没有讲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呢?佛法里面并没有这样子的一个通俗的名相,佛法里面没有说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是,如果我们要把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落实在佛法上面的话,其实也是可以的。那佛经里面哪里有讲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这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落实于八 | admin 2020-07-06 |
|
差异之处只是常见外道们不用佛法名相来弘扬,而各大道场都用佛法名相,来弘扬与常见外道们一样的意识心境界。─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与大陆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 | admin 2020-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