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例如有的附佛法外道,他们所说的法都是外道双身法,却美化名相说为无上瑜伽;其实这样的附佛法外道,所说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佛法,但是他们却假冒佛法的名相,来笼罩不知情的众生。而且,有的附佛法外道,往往号称是观世音菩萨转世,或者其他某某大菩萨转世,但是他们所说的内容,却是破坏佛法的内容。譬如说,他们否定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而他们又主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您一定会发现,有些人解释寂灭为乐的时候,是用所谓的大乘佛法的名相来加以解释寂灭为乐。那比方说,有些人就会说:我们的心如果执著于诸法,我们就会不自由,就会产生烦恼,然后接下来就会造作各式各样的业行,乃至于流转生死;如果说我们能够认清周围的一切其实都不是恒常存在的,我们的心不要执著它们是一个实体,得了我们不要欢喜,失掉了我们也不要悲哀,这样子的话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面讲到究竟的寂灭到底是哪一个佛教常见的名相呢?这里面指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无余涅槃。所以我们谈到的是生灭灭已,把生灭、把一切行——不光只是我们看到了五欲、我们面临五欲的时候这个贪染,不光是这样子,而是一切的诸行;因为佛陀在这个里面讲到的是诸行无常,讲到的不是染污无常而已,是诸行无常。当把诸行无常全部灭尽了之后,才会有所谓的寂灭,所以可见,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也就是用来矫正,有一些人往往在面对一些境界或解说一些教理的时候,碰到该是解脱的状况的时候,也许就跳着取用大乘的这些名相来规避解脱的境界。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境界,应该要解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再继续的讲说,因为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他不用证无余涅槃,这个不对!因为整个解脱道全部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所以我们说,谈到无余涅槃的时 三摩地

2018-07-22

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如果看这几个名相,其中都有鬼这个字或部首,这几个名相也常混在一起使用,因此也容易与人死为鬼这样的观念连结在一起;如果再配合轮回投胎的观念,就会产生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就会变为鬼这样的想法出来;而不晓得人舍报后,需要经过一个中阴阶段,再投生到六道之一,而投生到鬼道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而已。而其实一般世俗人,所认知的灵魂,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中阴身;中阴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不是正问当中,我们还是可以衍生出来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出家这两个字、这一个名相,背后所代表的一个真实义理,我们也希望菩萨们,不要去太着重于身出家;而只求身出家,而不知道要依于心出家,依于这一个七转识、这个妄心,能够离于诸多的烦恼法、能够证得沙门四果,乃至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于能够进一步的回小向大,不只是度眼前的这些众生、不只是当一个自了汉,还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他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让他的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当然是很大的。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样子儒家所说的就是佛法了?可是这些都不是佛法而是世间法,当这些世间法夤缘于佛法而冠上佛法名相时,就成为相似佛法了;佛陀已经开示说,相似佛法的发展,最后必然会导致佛教的衰亡。这些相似佛法的发展,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即已存在,起先是以老庄的清谈无为之学解释佛法;自宋朝以降,由于理学的发展,杂揉道家与儒学来解释佛法,蔚为时尚,更将真正的佛法扭曲殆尽。从 三摩地

2018-07-22

孔子的意思是认为说,即使鲁文公因为生病而没有办法行告朔之礼,可是一样保留宰杀这只羊,这样子饩羊的一个祭礼祭典,可以让百姓们知道今天就是已经是朔日了;另外由于饩羊的存在,虽然是已经没有实质的意义,可是名相还保留着,至少会让后世知道,由于饩羊而知道说有这一个告朔的仪式,而对于周天子与诸侯的这样子的一个区分--君臣之礼,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孔子对于一只羊的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三摩地

2018-07-22

佛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乘跟小乘修证内涵的不同,所以佛世佛早就已经宣说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为怕这种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说被误会,说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罢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首先要举一下《阿含》的。《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面这么讲说: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不承认有一个自心如来存在,认为世间一切法空,包括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也是空,都是虚妄无实,而且只是名相施设而已,像这样断见外道说法,不在因的自心如来用心,反而在缘的诸法缘起缘灭用心,误导众生非常严重。在佛世如果佛存有一丝一毫的断见外道想法,佛都会严厉诃责,不允许它存在。由此可知断见外道说法,误导及危害众生非常严重。第二件事: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 三摩地

2018-07-22

除此之外,布施法的种种名相的意涵,难道不需要以智慧来理解吗?所以,当然是一面行于布施,一面也要相对于增广其中相关的智慧。持戒之中也是有智庄严的。有的人觉得:持戒很单纯啊!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不就是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去犯啦!可是问题是:为什么做了那些事情就叫作犯戒?从何处说来有损他不利己的状况?而进一步说,犯戒与否或者是说轻与重的依据是从根本、方便、成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自心现量」是指一切法皆由阿赖耶识(真如心、第八识、阿陀那识、异熟识、如来藏、本觉心、本体心等多名,依解说层面或对象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相施设,皆是同一心)心体所生、所现、所显的事实,觉知心证实而现观这个如来藏境界时就生起般若种智的智慧;「转依如来藏」,是讲七识心转变自己,去依附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的体性而安住。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导 三摩地

2018-07-22

于是就依于八正道的修学,最后终于确定了自己不受后有,自己的后有不会再出生了,因此就施设了、建立了一个名相叫作得解脱了;然而他们的得解脱,是真实有得吗?也不是!是因为已经完全没有自己,所以称为解脱;而不是说,还有一个有情得到了解脱,这个道理实在很难令人接受。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世尊在《金刚经》中,〈一相无相分〉之中,有这么一段,是这么开示的:【须菩 三摩地

2018-07-22

也不是这样的!因为菩萨法中有一个名相叫作正直受乐,那这个正直,就是一般人说一个人很正直的那两个字。意思是说:菩萨正直受乐的时候,是应当受用的五欲乐就去受用,但是却不过分的贪求。所以菩萨有时候,为了示现富裕的生活是因为世世行菩萨法利益众生、利益有情所得的果报,所以他也许也开名车、也住豪宅,而这一些享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受用的;但在这个同时,菩萨却依然 三摩地

2018-07-22

于是就依于八正道的修学,最后终于确定了自己不受后有,自己的后有不会再出生了,因此就施设了、建立了一个名相叫作得解脱了;然而他们的得解脱,是真实有得吗?也不是!是因为已经完全没有自己,所以称为解脱;而不是说,还有一个有情得到了解脱,这个道理实在很难令人接受。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世尊在《金刚经》中,〈一相无相分〉之中,有这么一段,是这么开示的:【须菩 三摩地

2018-07-22

也不是这样的!因为菩萨法中有一个名相叫作正直受乐,那这个正直,就是一般人说一个人很正直的那两个字。意思是说:菩萨正直受乐的时候,是应当受用的五欲乐就去受用,但是却不过分的贪求。所以菩萨有时候,为了示现富裕的生活是因为世世行菩萨法利益众生、利益有情所得的果报,所以他也许也开名车、也住豪宅,而这一些享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受用的;但在这个同时,菩萨却依然 三摩地

2018-07-22

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解。譬如说,我们不是常常挂在嘴边上说: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这表示说,人类的生活之中,钱的使用是一定免不了的,但是我们用到钱了吗?你这一句话,未免都把我们看扁了!这是一个简单的世间法,有谁不懂的?当然我们都一定是用到钱了,可是其实我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