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六字大明咒所依据的主要文献《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应是印度“事密”晚期,被印度教性力派邪法渗入之初时所造的伪经,原因如下:(一)、此经只提及四圣谛、八正道等名相,而不曾详言其意涵;又经中云:时诸菩萨入楼阁中,而念六字大明。是时见涅槃地,到彼涅槃之地,见于如来,观见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心生欢喜。这段话中,已分明显示伪造此经者并不知“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藏密那些东西其实也都是外术,因为密宗只是拿佛法的名相套在外术上面而已,它有哪一法义是真正的佛法?连号称最具有佛法法相的应成派中观,也都是常见外道见加上断见外道见,完全没有佛法在其中。所以藏密那些们也都是乐受外术者。在天竺时,他们本来只是佛门中的凡夫而已,还称不上外道;可是没有法的证量而又想要高于他人,就不断的搜集外道的奇异事物而套上佛法名目;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阿含诸经所说者,唯是二乘菩提之解脱道,唯是出离观而已,并未说到大乘法的安隐观,只谈到大乘安隐观的名相而已,并未明说、显说法界万法体性之实相,亦未曾述说无余涅槃本际之内涵,亦未曾述说诸阿罗汉修证解脱果成就后,应如何进修方能成就佛地功德之理;亦未曾述说大阿罗汉应进修何种法门及内涵,方能成佛;而大乘安隐观之名相,佛已在长阿含之中提示过而未曾宣讲,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什么叫做涅盘寂静?《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云: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翻成白话文:什么叫作圆成实的自性呢?也就是说有一个法,它能够离开名的相和事的相,其本身对名相和事相从来没有任何的执着,对六尘上的万法更是不分别,如果你证得了这个法,就叫作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这个法就是具有圆成实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缘起性空是于蕴处界所生的诸法之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一个名相,是依于蕴处界所生的诸法而有;既然依蕴处界所生的诸法是生灭法,更何况是依蕴处界所生的诸法生住异灭的现象而施设的缘起性空,当然更是虚妄法。所以缘起性空是虚相法,不是真实法。此外,菩萨能断尽二障,也就是断了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然而,二乘人仅能断除烦恼现行,即断见惑、思惑之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地藏经中通过地藏菩萨往昔的本生故事为佛子广为开示三界六道的真实存在、提及了三界六道众生的种种名相以及地狱道众生的种种苦患,让人自然升起求道之心愿于佛法中修行而远离三恶道。在诵读过地藏经后,有时掩卷而思不由得会有些疑问涌上心头:器世间三界六道的具体状况究竟如何?三界六道又是因何而有?如何变化?乃至三界六道之外又是何种风光?……不知您是否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般若经》主要说的是蕴处界一切法空相与空性心如来藏,加以浓缩则成为《金刚经》,再加以浓缩则成为《心经》,此《心经》所说的空性心名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不念心、菩萨心、金刚心……等,菩萨证悟此心以后,依据《般若经》中开示而现观诸法空相中同时有一法不空,此一法就是「真实如来藏」,也就是《阿含经》讲的无余涅盘中的「实际、本际」,佛于《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住此世间有苦,小乘人心中所想的是,那要赶快脱离生此,不再受苦;而大乘人所想的是,要赶快成佛,在生死中救度众生不再受苦,所以了解其中的根本差异,因此就有小乘人和大乘人的差异,也因此所以大小乘人的心地完全不同,也因此无法以大乘的观点来看待佛陀在世时的出家,因为这些修学菩萨法道的时间还是很短,对于脱离生死的企求一直都在,因此无法可以根本断除其异执取的见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请问:“如来藏是不是等于外道的梵我?”当然也不是嘛!不论印顺法师等人把外道神我、梵我,解释成没有见闻觉知而不可知的,其实仍然只是狡辩,因为那将成为思想而非真实可证的法;既然不是可证的,只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说法、思想,当然就不是佛法了!因为佛法是义学,是可以实证的,不是凭空想像的名相。梵我既然是被大梵天王的如来藏所生,显然梵我与如来藏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正觉总持咒的每一个名相,都可以为大众很详细解说。如果要详细解说,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解释,又因为每一位菩萨正知见程度不一,种性、根性等也不一,并不是每一位菩萨都可以深入了知的,更何况还受到电视弘法时间的限制,无法充分说明。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正觉总持咒的真实内涵,欢迎到正觉同修会报名共修,正觉同修会亲教师们会为大众详细解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子以般若中道观之总相别相为基础,方能修学一切种智;若未明心证真,不能体验如来藏之运作,则不能证验一切种智,唯能依唯识名相,于外门熏闻一切种智。佛子若能证验种智,证验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深入现观诸法无我,双观诸法空相及空性实相,发起一切种智之少分智慧,名为道种智;斯则名为初地菩萨,非二乘愚人及凡夫异生所知,亦非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自心现量是指一切法皆由阿赖耶识(真如心、第八识、阿陀那识、异熟识、如来藏、本觉心、本体心等多名,依解说层面或对象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相施设,皆是同一心)心体所生、所现、所显的事实,觉知心证实而现观这个如来藏境界时就生起般若种智的智慧;转依如来藏,是讲七识心转变自己,去依附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而安住。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善知识每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很多佛教的论坛上也更多呈现这样的局面,俨然成为一个个学术的团体,而不是修行的团体,其中是各种知见名相的纷争或者各种大师的推崇介绍,而少有关于个人自我的存在,抑或是因为论坛这样的载体不适合个人内在的表述与沟通吧。佛法本即是修行,而谈到修行就一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在哪里,我目前是谁?另一方就是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成为谁?而修行的过程就是从我目前所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修学净土宗的,以净土的三经、五经为依据;三经、五经一般都已经知道它的名相,我们在这边就不说了;那有时候又方便又加上一论,然后合称五经一论等等。净土宗以前曾经有大德出世,以方便来接引学人亲证自心净土,这个才是广义的净土宗;可是越到末后世,都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为主,就变成狭义的净土宗。那这个宗在佛法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摄受根器是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否则何以地藏王菩萨不舍悲心,于六道中化现无边身,于地狱中出现,为示一切众生法乐呢?因此对于「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要告诉他这是地狱无间重罪,这即使是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因此要一说再说,怕如是的地狱恶罪,会泯灭其善根;而地狱重罪不是因为不去讲,就会消失,哪里有这种道理!即使世间人都不说,也不去暗示提醒,「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还是一样到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诸佛弟子却应当以智慧检查所信之法真实否?所发之菩提愿是否符合佛所开示之真义?所作之身口意行是否符合菩萨道之精神?而非外道攀附佛法名相而说发菩提心成佛,如藏密外道者即是最明显的例证,故初学佛者当以正知见简择之。至于初学者所读经典是否须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的次第,那也未必如此。因为种性、习气、学法因缘……等之不同,故当以「与正道相应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佛意了,对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二乘人若断除我见、我执,应该说他已经证得佛教的果位;但是,果位是世尊为了说明解脱的境界的层次而方便施设的名相,非有实际的果位可得,因此说为“非得果,非不得果”。如声闻初果人,因为见道断除我见,知道证果是五蕴所证,证得初果的“我”已经瓦解,故不会产生:“我”已经证得初果的见解,但是为了随顺世间的缘故,方便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还有所谓的随烦恼就有二十个,二十个又有分所谓的小随烦恼、中随烦恼,还有大随烦恼;这个随烦恼的名相非常多,有二十个,列举一两个。譬如说无惭、无愧、忿、恨、恼、覆、诳、谄等等,还有懈怠,这些都属于随烦恼里面;这些随烦恼是因为有了根本烦恼作为主体,所以它们就跟随著这个随烦恼去增长;可是成佛的时候这些全部都要灭除。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八识心王跟遍行心所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菩萨法中有一个名相叫作正直受乐,菩萨正直受乐的时候,是应当受用的五欲乐就去受用,但是却不过分的贪求。所以菩萨有时候,为了示现富裕的生活是因为世世行菩萨法利益众生、利益有情所得的果报,所以他也许也开名车、也住豪宅,而这一些享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受用的;但在这个同时,菩萨却依然不贪着其享受,所以受用五欲之乐的同时,也同时有解脱之乐。菩萨还有另外一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