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弥勒菩萨说:【云何菩萨无倒回向?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所以,我们从这里的圣教就可以知道,回向的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自己所有的善根,透过这样的回向,让自己的以及他人实证三乘菩提的成就 admin

2020-06-08

  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障。如果把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 admin

2020-06-08

  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学佛时处处产生了障碍,这就是障。--------《正觉电子报第022期般若信箱》问三障通常指的乃是因为过去、现在的种种行熏习势力与果报现行,而对于修学佛法的增上产生了障碍,名之为障。但障未必是恶,有时善、无记亦成 admin

2020-06-08

  三障是指:烦恼障、所知障和障。如果把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障这一个法的障碍,而性障又属于烦恼障所含摄,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个障,应该是障才合乎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就是性障。简单的说烦恼障就是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而所知障是 admin

2020-06-08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这样说:“如于今时,有情多分不识父母,不识沙门、若婆罗门,不识家长、可尊敬者、作义利者、作所作者;于今世罪,及后世罪,不见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不受斋法,不受净戒。昔时不尔。是名有情浊。”(《瑜伽师地论》卷44)也就是说,这时的众生有着种种欺诈弊害的恶行,不孝敬父母尊长,不敬重修行有德的人,不畏惧恶的果报, admin

2020-06-08

  当今之日人人感觉生存压力增大,再加上环境、空气、水源、食品不能尽如人意,稍一不留神疾病就会找上门来,病来如山倒,或者是有病乱投医,或不知所措怨天尤人;我又没干缺德事,凭什么让我得病?老天不公!《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有关于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重症病人的描述: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 admin

2020-06-08

  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经,梵网经,地持经,喻伽师地论。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戒相虽因依据经论而有小别,然依精神主旨而论则无差别,故可归纳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尽未来际受持十重戒,永无违犯;二、摄善法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经及 admin

2020-06-08

  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 admin

2020-06-08

  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 admin

2020-06-08

  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的怨责自己,老是说自己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但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也使不上力,这叫作障。障有往世的,也有今世的 admin

2020-06-08

  昭慧近年来摆脱印顺的意识细心常住说,另创果报系统常住说,作为种的收藏者,以她自己不知不证的果报系统新说,取代佛所开示的可知可证的如来藏。这些人都是常见外道见的凡夫,因为以意识为常住法的我见仍然未断的缘故。[2]意识法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识心的变相非常多,而且意识心遍在三界九地中都可以存在,所以古时往往有外道将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中的意识心, admin

2020-06-08

  所以诸地菩萨在修证他的无生法忍的实证的时候,其实就在利益众生的弘法事之中利用各种因缘,来悉学一切世间之事,在其中能够现观,最后能够成就诸地无生法忍的智慧。所以说能够清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事实上就是菩萨所应修学的,而且要能够以这样的世间之事来教导众生。因为菩萨既然能够从中学得五明,就可以以五明来教导众生逐步去成就,所以这个是菩萨所修之事。-- admin

2020-06-08

  一切已经造作的过去的,要等待受报的五阴身,还要等待时节因缘,果报才能现行。比方说,橘子是由橘子树而出生的,一开始是酸的,后来变成甜的橘子,从酸味渐渐地转变成甜味;人们为了要得到橘子,所以要去种下橘子树的种子;橘子树从种子到发芽、生根、长茎、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部分本来都没有酸味;时节到了,果实成熟了,酸味才开始发出来;这样子的酸味 admin

2020-06-08

  但是,却有人去应和以外道传承为宗,以男女欲乐为最高至乐的喇嘛教,只能说真正理性学佛的人,真是太不容易了!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欲贪满足找依凭的借口吗?若修行人对什么是清净?什么是不清净?不能了知,那当然他会不断地为内外不净恶因缘所扰,而造下不善的身口意恶。佛陀的清净,第一种是庄严清净。佛陀曾开示:在菩萨位的时候,要以两种为自我庄严,一个是福德庄严,一个 admin

2020-06-08

  又譬如异熟的智力,你们明心之后还要想想看:下一辈子你的果报是什么?你得要先思量一下,不能说悟了就没事了;悟后事情才多呢!所以悟了以后下一辈子你的异熟果报如何,你心里要先有个底,这样才具有另一种开悟的功德。如果悟了以后不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异熟果是什么,那你这个悟可就太虚假了;这个异熟是从悟了以后就开始要渐渐发起,可是这个智力要到佛地才能具足圆满, admin

2020-06-08

  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就是说所造的这些、相应的烦恼,都是会造成生死过失的。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譬如说,以无我如来藏为依止,转依这样的真如无我,来利益有情而不求恩报,而不求有所得,这样就是没有过失的清白法;或者说依止于这样的一个断我见的这样的智慧,进而修学断我执,这个也是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能灭如来正法的相似像法,这个部分也是很重要,要有这样的分 admin

2020-06-08

  又譬如异熟的智力,你们明心之后还要想想看:下一辈子你的果报是什么?你得要先思量一下,不能说悟了就没事了;悟后事情才多呢!所以悟了以后下一辈子你的异熟果报如何,你心里要先有个底,这样才具有另一种开悟的功德。如果悟了以后不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异熟果是什么,那你这个悟可就太虚假了;这个异熟是从悟了以后就开始要渐渐发起,可是这个智力要到佛地才能具足圆满, admin

2020-06-08

  在舍离忧受以后,对自己的道已能不害,对他人的道也能不害,并且必须观察确定而了知二俱不害,必须确实返观自己的心性已经如此而且决定不变了,才算是受具足戒了,所以佛说:二俱不害知。知就是确定的意思。这是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从灭除贪爱、憎、嫉三受来证得心解脱,然后舍离心解脱的受阴而证得慧解脱,成为四果人而名为已受具足戒。--------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 admin

2020-06-08

  退分善根就是《菩萨璎珞本经》所说的,在信位的菩萨因为信根不具,所以他经常会退离,退出于他在长养信根时所行的一切行,而落入其它的邪见,落入世间有所得的追求上面去,这就叫退分。上进分善根,就是要依止真实善知识来修学正法教,以期能够脱离异生性,断我见,断三缚结,这样才叫作上进分善根。可是不能去否定掉这前六块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不 admin

2020-06-08

  因为有了禅定的证量之后,他就可以时常在定中或者梦中能够相应到过去世修行的过程,能够了知到他过去世曾经为正法的修行上面,做了哪一些丰功伟;而且能够了知我前几世曾经在什么地方,作什么样的修行,而能够逐渐因为他的禅定证量之后,能够在梦中或定中逐渐相应于过去世的修行。而且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过去世的种种修学的过程里面,所犯下的某种错误所导致的后果,而经过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