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个一念无明乃是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明白五蕴的空幻,所以对四种住地所涵盖的六尘及五蕴贪爱不舍,业相不减,业种滋长。业种不净的缘故,而生一切起烦恼轮转生死。所以一念无明无始劫以来恒与众生相应,因此《胜鬘经》说︰「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修学无相念佛或修定的过程,还是会有妄念,会分散忆佛或者安住于一境的定心,那要如何看待呢 | admin 2020-06-08 |
|
那么,像这样的话,意根应该可以执持你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的种子了,意根应该也可以执持你身中的四大才对。可是,请问:为什么那些坏人造了恶业以后,他知道自己未来世要受恶报,他想要把那些恶业的种子丢掉,可是为什么却又丢不掉?可见种子不是由祂所收藏的,祂不是真心;虽然祂能够处处作主、恒审思量,却不是执持善恶业种子的心。又譬如说:地狱道的有情,他们在地狱里面忍受 | admin 2020-06-08 |
|
甘露是欲界天人的抟食,它是欲界天人的日常食物,是有物质的,也是有微细地大成份的物质;大悲水固然也有物质,但它只有水大的成份;它是由人持念大悲咒,求观世音菩萨加持,使得服用大悲水的人,受到咒语所念到的那些护法神的护持,因而消除了业障病,使学人的业报延后到未来世有能力时再受报。但是甘露并没有这些功能力用,它只是提供欲界天人色身上的能量,让他们有体力可以 | admin 2020-06-08 |
|
若因此而以证悟者或圣人自居,便成就大妄语地狱业。尔来多有邪师以定为禅,不知禅——开悟是般若智慧,与禅定不同。智慧无境界,无所得,乃是究竟了义之佛法。《生命实相之辨正》 | admin 2020-06-08 |
|
前时入某境界、后时出某境界;前时依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前时住某境界、后时舍某境界;生时依某境界、死时舍某境界而别依业力所生另一境界。皆是境界分段之出入依住,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凡有境界可入、可出、可依、可住者,必因心外之身根缘境变化而散坏。所依境界是由六根及六识配合而生,意识于诸境界分段计着。然六识之产生,乃因阿赖耶所变内六根接触外 | admin 2020-06-08 |
|
众生都不喜欢生在恶趣,但是偏偏又喜欢广造能引生恶趣之业,所以堕恶趣者如大地土,生于人天中者如爪上尘。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正法、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 | admin 2020-06-08 |
|
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大家说,譬如说妄语。那么在这个妄语方面呢,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世间的经营事业上面,对众生老是欺诳,不诚实,要从众生处获得对等的利益,当然不能长久;乃至说因为对众生欺诳,而最后让众生受损,你还得付出赔偿,那么又与众生结下恶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是如何修福德?福德如何修集?我们又 | admin 2020-06-08 |
|
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善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善根的同时,也是必须要实践成就忏悔这个善法。而且,忏悔之法是与回向等其他的善净行 | admin 2020-06-08 |
|
这段经文已经为我们具足宣说,若怀惭愧忏悔者必能除灭罪业,回复本来清净自性的道理。阿阇世王在世尊慈悲护念之下,殷重发露忏悔杀父重罪,后来也得到无根信,发菩提心成为佛弟子,努力护持正法以赎前愆。--------《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58集应该要如何忏悔业障》张正圜老师惭、愧二法是属于七圣财当中的两个--信戒惭愧闻舍慧,就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多闻财、舍心就 | admin 2020-06-08 |
|
这报障,它所指的就是因为过去生造作了重大的恶业,而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以及无佛之处等的极重苦报,足以障碍众生佛道正法的修学,因此称为报障。因为诸业的果报,几乎都是异时、异地、变异而熟,就是要等到因缘成熟去到未来世,到另一个地方转变成另一个有情而来受报,称为异熟果;因此报障又称为异熟障。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 | admin 2020-06-08 |
|
当代大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五蕴的外我所执既放不下,名闻、眷属与利养都极度的执著,完全不顾念自身道业及佛教长远的未来,在极度自我设想的情况下,连身外的我所执都不能降伏,连我见都断不了,又怎能要求他们断除识阴的我所慢(对见闻知觉性的自我执著)?对他们而言,我所慢与我慢的断除是绝无可能的。但这却是他们自称已经断除或一直想要断除的;也是他们口口声声教导四 | admin 2020-06-08 |
|
比如说,有人坚持要不倒单戒、持水戒、食自落果戒,或打禅七时强忍脚痛而不放腿,以为借此就可以消业障等等,这些都是不如理的戒禁。思惑其实就是我执,也就是贪、瞋、痴、慢、疑;因为比较难断,所以称为五钝使。所以无始无明是所知障,一念无明是烦恼障。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说进一步的能够知悉,过去世从一生乃至百千万生姓什名谁,乃至于所受的苦乐受,以及这所受苦乐受的因由的这些的善恶业行等事都能够知悉,那就是有了宿命明。那还有第五就是天眼通,天眼通又称为天眼智证通,或者称为天眼智通,它是能够看见六道众生未来死此生彼,这个就是有了天眼通。如果进一步能够看见自己以及众生未来什么时候会死亡,什么时候会出生,以及种种身口意所 | admin 2020-06-08 |
|
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 | admin 2020-06-08 |
|
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身慈业,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5)口和无诤。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语慈业,有善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善意的谏止举发。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6)意和同悦。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意慈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宣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单只有恶业自身的性罪,没有戒罪。性罪,譬如伤害众生,心性受到了染污,都是性罪。譬如杀害众生则是有杀心、是有染污,邪淫也是一种染污,都属于 | admin 2020-06-08 |
|
弥勒菩萨说:【云何菩萨无倒回向?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所以,我们从这里的圣教就可以知道,回向的主要目的,乃是希望自己所有的善根,透过这样的回向,让自己的以及他人实证三乘菩提的成就 | admin 2020-06-08 |
|
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业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 | admin 2020-06-08 |
|
业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业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学佛时处处产生了障碍,这就是业障。--------《正觉电子报第022期般若信箱》问三业障通常指的乃是因为过去、现在的种种业行熏习势力与果报现行,而对于修学佛法的增上产生了障碍,名之为业障。但业障未必是恶业,有时善、无记业亦成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