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缘觉乘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所以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如本体的无我性与涅盘性,而现前观察阿罗汉所证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罗汉所证解脱果的内容与境界 | admin 2020-06-08 |
|
而缘觉乘的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地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入胎识如来藏为因,以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缘,所以才有三世蕴处界的缘起缘灭;既然蕴处界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缘起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所以,都是从五阴人无我的实证,从十八界来现观,及现观十二处,都是这样的生灭变异的法性,没有一个是恒常存在的,都 | admin 2020-06-08 |
|
法身佛有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依之建立三乘佛法及人天乘法;建立已,为诸有情施设五乘法,而有法施之作业。是故报化身佛之说法度众诸种事业,悉依法佛之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而施作;此非等觉菩萨之真如所行境界,唯究竟佛地真如法身所行境界,佛地真如能与五别境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故,等觉菩萨以下之法身真如唯与五遍行相应,故真如无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不起法佛大用。法身佛虽 | admin 2020-06-08 |
|
此无始无明,《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亦即:在凡夫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之前,所会生起的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都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都只有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无明而产生。在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没有任何无始无明现起,除非开始修学大乘法而想要究明实相,因此称为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无 | admin 2020-06-08 |
|
在第三转法轮的唯识方广诸经中,也就是在如来藏系列的经典里面,叫祂做阿陀那识,为什么叫做阿陀那呢?是因为祂能够执持你所有的八识心的种子,祂也能执持你的色身;此外,你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的种子,祂也都能帮你执存起来,所以叫做阿陀那。祂又叫做阿摩罗识,阿摩罗又名庵摩罗,就是异熟;又叫做清净识,因为分段生死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第八识;五地满心以上,到了六地的菩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这些事实的说明,有可能会引起执著声闻僧相的某些法师不满,演讲完毕以后,他们可能会开始在网路中对平实的说法作出歪曲的解释来攻击;但这不是平实所在意的,所以我还是要把真相告诉大家,希望诸位今天来听闻平实这一场佛法演说以后,都能得到真正有益道业的知见,就不枉诸位今天来听这一场演说。--------平实导师《人间佛教》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之菩萨及十地菩萨,称为大 | admin 2020-06-08 |
|
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此世间八正道可以作为一切佛子在世间行为之轨范。兹分述如下:正见:正见的意思是正确的见解,亦即是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 | admin 2020-06-08 |
|
苦集者,贪求五尘境,于顺逆境中起诸憎爱,造诸业行,谓身三口四意三。以此集诸异熟果报种子,集诸种子故,复生后有。若于一期生死中,造诸十恶不善业行,即是聚集未来世再受三恶道五蕴之种子;若于一期生死中,造诸十善业行而执有为福德善报,则是聚集后世三善道五蕴种子。此二业行,皆名聚集轮回苦种,是名苦集圣谛。修道之人若未解了定中定外能知之心剎那生灭,复未了知作主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能持戒不犯,譬如持五戒不犯可以保住人身,加修十善业道就可以生到欲界六天去,所以念戒不犯就会有保住人身的福德,念善法戒就一定会行善而出生了来世往生欲界天的福德。持菩萨戒不犯,未来世仍然会是菩萨,因为戒体还在,终会有遇到正法而得亲证般若的因缘,也是大福德,是福德庄严。为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 | admin 2020-06-08 |
|
为何见取、戒禁取、我取三法,是障碍众生解脱生死的最首要邪见执取法?这是因为,恶见等见地上的错误取受与执著若不改变,将会导致生死法种的熏习持续不断:使人不断向轮迥之路前进而继续熏习错误知见,增加轮回的邪见种子,然后就产生更严重的见取见,对於别人弘扬的更胜妙於自己的法义,不论是否正确,全都要加以否定及破斥,所以说见取见是以斗争为业的。这表示他的我见还没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 | admin 2020-06-08 |
|
透过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与善净行,这些善净业行的种子记持在自己与一切你所利益众生的如来藏中,由一切受您利益的众生如来藏与自己的如来藏,替您集存入地及未来成佛的福德资粮种子,未来入地所需的福德与未来成佛的无量福德都是由此开展出来。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执持二障业种、惑种以及一切种的就是执受识。无着菩萨开示: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执受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惑种就是烦恼障的种子,会系缚二乘人;对一切种的不究竟了知,就是所知障,会系缚菩萨;所知障,不障碍二乘人的解脱,所以得除掉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才是能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他所修的无想定非常好、具足圆满,他的寿命可以到达五百大劫;在这五百大劫中就好像睡觉一样,觉知心都不在,什么事情都不能作,当然不可能提升道业,空无所证而过完五百大劫。你想不想要这个境界?如果你很喜欢,你一定每天醒了还会想要一直再睡;如果你是醒了就一定会起来作事的人,那你一定不会喜欢无想定。在无想天中,如果中夭,有的三百大劫、两百大劫、一百大劫,乃 | admin 2020-06-08 |
|
际兹末法,多诸佛子及与外道,错将欲界定、未到地定心中无语言妄想之定境,误认为无想定,便道已过四禅境界,笼罩他人,自堕妄语业中,名为可怜悯者。有诸佛子及诸外道,闻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这样观察之后,你有了这个正知见,然后你看见某一些人证悟了以后,乃至当起亲教师的职务,甚至也许未来当导师了,还有很多深重的习性在的时候,你也不要起烦恼而障碍了自己的道业,因为这就是习种性人。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 | admin 2020-06-08 |
|
了解了四识住、七识住及二处的道理以后,就不会落在这些识阴或意识所住的境界相中,误以为已证无余涅槃而犯下大妄语业,导致死后堕落三途,这正是佛的慈悲作略。至于灭除四识住、七识住之法,详后第四章四食之说明,此处暂略。-----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二辑》第三章第五节四识住、七识住 | admin 2020-06-08 |
|
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己先前所作的善业,就叫作不善;乃至先前不造恶业,后来反而生起后悔之心,后悔当时没去造作恶业,这也都叫作不善。由此可见,悔或恶作心所,于善染等诸法皆不决定;也 | admin 2020-06-08 |
|
不仅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的往上提升;又因为没有慢心,众生就不会排斥你,会接受你的摄受,这样就能够从你这里得到利益,继续跟着你往上进修。由此可见,慢心的修除,对菩萨而言是何等重要啊!以上所介绍的是慢心所的七种情形。-------《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66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三)>正圜老师开示慢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慢的人会认为 | admin 2020-06-08 |
|
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叫作虚空无为。而这虚空无为之证见,如果离开上述八识心王等四位诸法,就不可能显现出来而为证悟之人所见,所以名为四所显示。介绍完虚空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