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哪五种呢?第一种是以欲界的境界作为『正转依』:『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这一类外道认为觉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虽然欲界境界是前后念念相续不断;但是就在这种自认为是恒常不断的享受五欲境界念念相续状态中,众生就这样安住下来,永远都不会灭失,永远存在三界中,这就是不生不灭,符合涅槃不生不灭的定义;就以这样的认知,将欲界中的觉知心住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音响王一听欢喜雀跃地回答说:「我真的好幸运,有天子要入胎当我小孩,未来若小孩若想要出家,我一定不会阻挡他。」但是呢?须菩提天子降生长大后,便作是念:『我昔日没有小孩,因为想要求一位小孩的因素,所以祷谢诸天,求子之事辛苦很久后,才求到这位小孩;但是天王说,这小孩未来当出家学道,但我今天要广设巧便,让须菩提不要出家学道。』第三则故事,出自于《金色童子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一个人听了施论,也就是布施给三种世间福田能够快速地增长我们的世间福德以及修学资粮的正理之后,如果能够欢喜信受,不会认为「这只是别人为了骗我的钱财而说的谎言」,没有因此产生大烦恼,那么就表示,这个人过去生已经熏习过布施的正理,也曾经做过一些布施的善业,像这样的人就有资格继续往下听闻戒论的道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03集菩萨正行的基础--人天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很多人因为比较年轻就比较单纯,可是老人家经过一些世事之后,他就会发现宗教里面有一些不一定是真实喔,那时候父母亲就会开始担忧我们:你这么信,会不会被骗啦?那时候我们也应该要孝养父母,我们应该要告诉父母亲说我们知道宗教里面确实是有一些不当的。譬如说有一些宗教会教人家修双身法,所以很多女菩萨父母亲都会很担心说:你去修学所谓的‘佛法’,结果他们在教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天子在天上看见他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心里想著:如果我不化现去教导启发他们,他们终究是不会心开意解的。天子当下就来人间,化身为一个小孩童,年约岁的模样,这个孩子在道路边放牛,牛却突然倒卧在地死了,这小孩童便去拔草,把草拿来放进牛的口里,要牛吃下去;同时举起棍杖打著这头死牛,大声地叫著说:起来吃草!这对父母一家大小看见这个小孩的所作所为,便一起对小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孩子由于往世所熏所习之不同,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就不会一样,因此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资质、性格就会有个别差异存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学业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当医生,只要顺着他们的能力、性向和兴趣,作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都会有所成就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行出状元。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要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和伯乐呢?这就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来每次到那儿钓鱼,都会准备一根大木棒,只要钓到垃圾鱼,就会像打棒球一样,把它抛到半空中拿木棒暴力挥击,打回池子里去很有快感,嘿嘿!以上所说当然是特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唾弃这种不人道的行为;然而我们还要来探讨如是杀生之行为,将会得到怎样的果报:《优婆塞戒经》卷3〈14受戒品〉中说道:「一切众生因为杀生之故,所以今世获得不好的色身,常常生病,色身也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实如来藏(4)──从取精生子和自由主义谈起栗子鼠在这一系列的文章里,谈到的虽是佛家,但是第一义谛因为是宇宙人生究竟的实相,因此当然也与世间法相通,举凡有关生命科学,神通,命运等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在了悟第一义谛--真实如来藏後,都会升起殊胜的般若智能,去慢慢了解这些原属世间法上的学问,到底可以发展到什麽程度?或是如何进修神通,如何改变命运等,是故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慈童女就对母亲说;『既然父亲能够入海采集宝物,那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入海采集宝物呢?』母亲看到儿子这么慈悲仁爱且孝顺,认为他不会离开老母出远门,因此就开玩笑说:『你也可以去啊!』慈童女听到母亲的回答,以为母亲已经同意让他离开,于是就纠集伙伴准备入海。当一切入海所需的器具都准备好了,在向母亲辞行要出发时,这时候母亲才说:『我就只有你一个孩子,应当等待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羞惭:一个女孩子,要常常有羞得脸红,惭愧惶悚的样子,才不会为人所厌恶。2.造德:一个女孩子,不可生缺德心,做缺德的事;凡是所言所行,一切造作,都要表现出一种女性柔美之德性。3.常怀耻愧:一个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切实的觉悟,自知廉耻,颜面上要有惭愧的神色,而心里觉得不好意思。4.等修于善:一个女孩子,在平时对身、口、意三业,要同时等修一切善法。5.不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先生是个粗心的人,应该不会是他放的,我疑惑地问母亲,她说,啊,我放上去的,晒晒,别坏了。我一听就跟她急了,那平台,一米多高,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90斤的母亲,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我冲她大喊,你怎么弄上去的?那么沉,闪着腰怎么办?砸着你怎么办?出点儿什么事怎么办……一连串地凶她。她却只是笑,围着围裙站在那里,等我发完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真正品德高尚、善良无私的父母,并且夫妻相敬、家庭和睦,在这个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孩子总的来说不会坏到哪里去;反之,父母亲自身品行不怎的,而且总是吵吵闹闹,甚至离异婚变的家庭,孩子肯定无法健康成长。这种家庭里的父母,自己连什么是对错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说对孩子指授示其善处了。三者慈爱入骨彻髓: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这一点除了极少数人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时想来阿,那行李怎么装其实都不会有问题的,之所以老爸老娘这样搬来挪去是因为想遮饰一下当时的那份不舍和牵挂。半年前的探亲也是这样,临回来前,老爸老娘又一次的把采购生活用品,整理行李的光荣任务接了下来。孩儿那时也不知道是因为天热,脑子被晒呆了还是犯了什么傻病,就眼看着老娘大暑天顶个大太阳出去给孩儿买东西,竟然还能稳坐家中。真恨人!国内8月份的暑假,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羞惭:一个女孩子,要常常有羞得脸红,惭愧惶悚的样子,才不会为人所厌恶。2.造德:一个女孩子,不可生缺德心,做缺德的事;凡是所言所行,一切造作,都要表现出一种女性柔美之德性。3.常怀耻愧:一个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切实的觉悟,自知廉耻,颜面上要有惭愧的神色,而心里觉得不好意思。4.等修于善:一个女孩子,在平时对身、口、意三业,要同时等修一切善法。5.不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般是不会像小孩这样做,但不会因而认为那哭闹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而大人自己的则是不积极。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实际上,抱怨一旦发端于心、出言于口、付诸于行动,不但不会像这些人心里所期望的那样——消除所担心之事,反而会使得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变得可能了,原本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变得更加可能了;如果不停地抱怨,所担心之事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得越来越大,最后真的就成了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抱怨者的抱怨最初源于担心与恐惧,一旦将抱怨的行为付诸实施,内心的危机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有情众生觉悟这个道理之前,大多不会觉得自己依因缘所生的六识心是虚妄不实的;也不会觉得自己所追求的五欲六尘境界,只是虚妄不实的影像;所以就会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宝爱自己,能够了别境界的六根、六情以及六识心,把握短暂的人生,尽情地享受五欲之乐,这样才算是不虚此生而了无遗憾。像是最近很流行讲究美食,以及种种奢华的享受,就是这样的心态,而完全没想到像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