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经),祂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具足万德,众生本具,是众生真正常乐我净的无我之“我”、法身,祂执藏万法种子,因应众生别业共业而随缘直接、间接、辗转出生现起五阴十八界,自身却恒而不审,不对六尘万法起念,然又有着六尘外广大无边的了别性、功能性,亦即《维摩诘所说经》中所言“&helli | admin 2023-11-28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说第二种勘验法:五别境相应之心所法。云何为五种了别境界之 | admin 2020-07-06 |
|
![]() |
下午,弟子便在拜佛中找到祂,觉得祂真的很平实,平凡又实在,与妄心体性完全不同,又符合《维摩诘经》中所说“不知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而且不属境界法。虽然如此,还是觉得祂太过平实,不敢马上承担,便把祂放一边再找其他看看。找来找去,皆无所获,只好再把祂好好观察一番,发觉祂完全符合经中所说,看到其他人也 | admin 2020-03-03 |
![]() |
正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大士的开示: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如《大乘入楞伽经》中圣教:【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乘入楞伽经》卷6)众生的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真如,正因为祂永远离于能取、所取,没有能取的六识觉知心不断分别所取六尘的体性,因此能无私无我地执藏众生所造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并且如实地在因缘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我们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识阴的六识,甚至加上末那第七识,这个七转识,这些会生灭的这些心,来误会了法界实相心,把这个误会以为识阴的某个变相、某个物质,因为他没有如实的检视,而去依据圣教量的判断、依据现前的理证去做智慧的简择,没有依智慧为先导,而去做一个抉择,这样子就把这个当成是菩萨道,可是这就误会了,因为法界的实相心,是离见闻觉知的 | admin 2020-02-19 |
![]() |
因此,这离念灵知心当然不可能是诸入不会的真实心、实相心,绝不可能存在于无有六尘的涅槃境界中;而且识阴所摄的意识心,不论是有念或离念,都是藉意根、法尘为缘而从如来藏中出生的,绝对不可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因此,假使有人继续执著离念灵知心是常住的不生灭心,这个人一定是未断我见的凡夫外道。识阴六识心的自体与自性,都是藉根与尘为缘而从入胎识如来藏中出生的,都 | admin 2020-02-18 |
![]() |
’”我又说:“维摩诘大士还有说‘诸入不会’以及‘知是菩提’,这个道理得要两边通,假使会不得,人家一提出来问:‘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怎么答?纵然解释通了,可反过来立刻又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是悟得同一个法而两边都通,那你如果是离念灵知,后面这一句好像通,其实不通;若要提到前面 | admin 2019-09-02 |
![]() |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佛经这里说:【不会是菩提】,而一般我们【会】知道事情的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就一定不是这个【菩提心】。这个【会当下】明明白白的见闻心,其实也就是意识心,而这心就一定不是佛说的【菩提心】,这样说的人也一定是开【误】了,而不是开悟。 再给您举一个例子。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 | admin 2018-08-20 |
![]() |
《维摩诘所说经》中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六入不会者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既然不会六入,当然就于六尘、定境法尘都是不知的,为何又说「知是菩提」?以意识之差别境界思惟揣测者,未亲证自心如来者,往往曲解真实意涵,或是不敢两者一起解说,而只能单取其一而说。以意识之一念不生心境视为悟者,就会说:一念不生之当下不了别五尘及五尘上面 | admin 2018-08-08 |
![]() |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深密解脱经》云:第一义谛(如来藏)离诸觉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佛说解节经》解节经过觉观境品第二佛云:如是,法上!如是实相过觉观境,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觉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复次法上!我说真实,非相行处;一切觉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原标题:关于修行的经文整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说第二种勘验法:五别境相应之心所法。云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46,a23),又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在在表示万法实相的第八识真心是离见闻觉知的,祂不在六尘中生起任何觉观;既然不起任何觉观,就无能所可言;在这些经典中,在在都已说明第八识无能所、无觉无观的体性,这才是真心,才是不生灭心。又第八识真心从本以来离见闻觉知,无始劫以来不曾于六尘中生起一念觉知,从来离能所,从来离诸觉观。凡是会于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原标题:关于断我见之知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槃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盘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盘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盘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我们都记得:“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这一年多来我努力的学习基础知见,有时也思维观察,例如当我看见一个苹果时,眼浮尘根摄外色尘苹果相,由如来藏变现相似内相分色尘境——苹果,由眼胜义根(在脑部)触内相分色尘相生起眼识,眼识了别表色红、绿等;同时由意根触内相分法尘生起意识,了别大小、方圆、名称等;看见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才会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个其实跟“离于诸相,处于三界”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如来藏祂本身就不会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不会六入(不会眼耳鼻舌身意),不会六入所以祂叫作“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但是祂又能够“了众生心行”,祂又能够知道众生的心行,祂又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