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三点我想要提示大家的是:你愿意被误导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后面所说的,对于第一次来听我演讲的诸位来说,应该是有一些麻辣的!但不会很麻、也不会很辣!刚好是你可以接受的地步。可是我先要提示诸位:你愿意被误导吗?我想,每一个人走向学佛的路,都希望是正确的成佛之路,可以很快乐的走在正确的成佛之道,也期待可以很迅速地走完这一条路,所以,当然没有一个人愿意 三摩地

2018-07-22

当你走进行门在功夫内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方法是对的,可是什么时候可以开悟?不知道!那是不是很痛苦?因为你不会想再走回凡夫,你也知道世间的善知识不一定可以依止,你只能够凭着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念走下去。当你没有要往生一个净土的时候,你虽然是证悟了,或者你知道密意等等,可是你决定继续来这个世间流转,那你到底是凭借着什么?是凭借着对善知识的信念,凭借着对 三摩地

2018-07-22

不会因为讨厌我们这样造作种种的恶法,或是讨厌我们出生于恶道,就终止轮回——也就是祂不会说:「你不要再轮回啦!算啦,像你这样的人,我不要再管你啦。」没有!祂一样地「护持」我们,无始以来,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面,祂都没有舍弃过我们,所以祂有护持众生性,乃至于未来际,祂还是一样护持着我们。然后说呢,祂有众生的业功德性,所以不论我们的业道是要去哪里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逆境来说,他一样可以觉得这事情,他可以云淡风清来看待;乃至于说,对于许许多多的事情,让他非常的痛苦,甚至有冤家,乃至于被仇人所杀死,他一样不会太为介意。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知道,这许许多多必定有原因,不至于说是无缘无故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即使他被杀死,他心里面也不会产生瞋恨,因此就不会随着瞋恨的业,来结下未来永世而难以解脱的纠结。所以我们要说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孩子的承受能力更强,情绪也不会轻易受到影响。夸孩子聪明,就是在告诉孩子成功的原因是他的本人特质。每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聪明这种夸奖让孩子自动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质,而不是他对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即所谓对人不对事。而当我们对孩子说你真棒,这件事做得真好的时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对这件事的赞扬。给孩子贴上聪明愚笨等标签会让孩 三摩地

2018-07-22

手酸了,自然会放下手上的东西,看看有一天,我会不会也学到,心累了,就把心事给放下來。我们能很容易的放下有形的重物,却很难放下无形的重担。执着的人生会让自己承担莫需有的重担。所以学习放下执着也就在学习人生自在。放下,就真的能断除烦恼得自在吗?的确,许多烦恼确实是我们自己放不下,这位师父很聪明的使用了提放重物的直观体验教人如何处理烦恼,知道了这点并在日 三摩地

2018-07-22

胜鬘夫人就跟世尊说:众生有种种的烦恼,而且有烦恼来染著这个心;而且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著,就是说第八识心就称为自性清净心,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储存处;祂的本性是清净的,祂就像个容器,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记忆,从无始劫以来都容纳进去,绝对不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现在到未来无量世,乃至成佛之后无量无边的时劫,都可以储存所有的记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还有一分的菩萨除了像上述菩萨能够这样继续的布施来利乐有情之外,他还了解所谓滚雪球的道理,所以他不会把过去生的福报在今世完全兑现,乃至又将今世所受用的福报,拿出多分来利乐众生,当然他的福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很快的增长,所以更能够世世都生于安乐了。比如很多人明明在事业上可以再赚钱的,却在人生的某一个机缘之下,毅然放弃了再赚钱的机会,然后投入了义工的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法界中绝对不会有因果错乱或因果倒置的现象发生,一切有情都是自作自受、自受自作啊!以上所说,不管是异熟果报之正报,或是依报之随业受报,都是由个人之如来藏,依其所执持之业种,而由七种性自性之运作,使有情各自受报,让因果得以毫无差池的实现。因此说,如来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正因,说如来藏能普遍兴造一切五趣众生;如来藏就好像巧匠一样,能够创造变现出种种的人物和动物,能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无呢,是否是有的对立面呢,是完全的空,没有呢?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思维是如何判断有,如何判断无呢?比如说我有一百元钱和我没有一百元钱,大家怎么来看?没有一百元钱,一百元钱也不会少一点;有一百元钱,一百元钱也将不会多一点。区别必定是从别的什么地方来的。当我们给这一百元加一个规定,给一个概念的时候,我是这一百元钱的持有者,这个一百元被当做我的财产的时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九峰勤禅师却不赞同,他说:「先得勘验首座亲得先师意旨否?」后来首座就说:「香烟起处,如我不能坐脱立亡,我就是不会先师意。」炷香点燃了,火刚熄,烟才刚升起,他就已经舍报走了。但是九峰禅师却抚摸首座的背,同时说道:「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所以首座虽能坐脱立亡,看来似乎已经生死自在了,但是却仍然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云:「唯论见性,不论禅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尽一切的能力来报答父母之恩。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226页也说:供养父母的福德不会比供养三宝少,这在后面中佛会说到;所以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父、家中的长辈,就是忘掉优婆塞的本分了,这就是失意罪:遗失了自己是优婆塞戒受持者的作意了,这就是失意罪。-----《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第二章第四节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张善思居士  (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知道对方永远不会怪我们,我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子冲向家人。家庭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1.夫妻间相处:尊重比责怪重要。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强。婚姻中的两个人相伴多年以后,总会认为无需顾忌与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原本的关心,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埋怨与指责。在一起时间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于好意,但 三摩地

2018-07-22

我想这样也不是办法,便和小王子妈妈讨论此事,建议小王子参加课辅班,写功课时有老师指导,才不会经常没写或乱写,错失练习的机会。我直白告诉妈妈:因孩子在家长期无人协助,写作业卡住时,只能随便写,也没能力自己复习功课,学习效果不佳。妈妈问:他是全班最后一名吗?我说:是的。只赢自闭症的小孩。妈妈说:我从不知孩子有这些状况,下班时大家都睡了,我以为我先生把孩 三摩地

2018-07-22

应该认识到,三界内一些福祸苦乐都是因缘和合的无常之法,任何一种境界都不会常住不坏,乐如此,苦也如此,只要因缘散坏,是苦是乐都会过去。针对子媳不肖这个情况,我们知道其中的种种原因之后,就可以从因缘上来下手修正,从而改变目前的处境。第一,针对过去生造作的不孝顺的本因,人们可能会认为今生一定已经无法转易了。其实不然。我们目前虽然无法清晰的了知过去生曾造作 三摩地

2018-07-22

他心里想着:有什么方便善巧的方法,可能去除这项不对的法令,又不会触怒国王呢?因为这国之中实在没有经论可修学,于是他就先请他父亲到远方他国去游学,以获得的知见,然后再回来家中。等到父亲年纪老大了,这长者子就挖了地窟,里面施作成舒适的房舍,把父亲安置在其中,并且按时供给妙好的食物。这长者子心里想:有谁能跟我一起来去除国王所颁布的这项不对的法令呢?这时候 三摩地

2018-07-22

长期的相处,自己的习气毛病家人都非常了解,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改变并且长期在行动上的坚持,家人就不会从内心里尊重和佩服,更谈不上一起学佛!师姐说,她心里当然委屈,但也坚持做该做的,但先生也能感觉到她的怨气。也是前些日子,闲来无事,忽然翻到以前看书做的笔记,一句话,如电光火石般击中了她。我急问,是哪一句?师姐含泪说:菩萨尊贵,不与众生取。…&helli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226页也说:供养父母的福德不会比供养三宝少,这在后面中佛会说到;所以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家中的长辈,就是忘掉优婆塞的本分了,这就是失意罪:遗失了自己是优婆塞戒受持者的作意了,这就是失意罪。-----《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第二章第四节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张善思居士 (原标题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下,众生之间就不会去争夺世间的无常之物,那这个世间的众生彼此就能够和乐相处(xiāngchǔ),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的争夺。所以,转轮圣王就说到宜割恩爱,以存道意,也就是,彼此的恩爱虽然它是好的,譬如说我们为我们的眷属而恩爱,所以我们去世间里面去竞争;可是我们有些人总是会采用错误的方法,因为恩爱于自己的眷属,所以就不恩爱他人,所以产生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