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假如这些都做到了,那么对方则会安心,我们也不会担心什么婚姻问题。 (原标题:世尊就夫妻关系的开示(想有幸福婚姻呢就看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比如说,以前有人这么说:开悟的人从来都不会说他已经开悟了。那三十分钟以后他又说:师父我从来都没有说我有开悟。我们听起来的意思是说:他有开悟、他宣示他已经开悟了。但是这里面有个陷阱,他的目的是要利用我们去向别人宣扬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不可以因为这样就对别人说:某某大师有开悟喔!我们只能把他的话转述,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说他有开悟,否则就成为妄语的轻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做善事时专著而做,不会半途生起悔心,也不会终止善业,这就是善业道中的根本成就了。而根本、方便、成已三件事,又分成上中下三品,综合配置下来的果报就有千差万别了。譬如行十善业道时,方便是上品的,做了很多方便要去行十善业道;可是正在做时散心而做,所以变成根本为中品;善业道完成以后心中有后悔,就是成已的下品,譬如善业道做完以后说: “我昨天供养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一句话说,每一件恶业、恶道的成就,各有三罪,假使不是根本、方便、成已三罪都具足,就不会成就恶业道,也就不会具足恶业的果报。我们可以这样说,十恶业道各有三罪,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了这其中的差别道理,就懂得在起心动念想要造作恶业的时候,就赶快悬崖勒马不让恶业成就,让它只有根本罪,最多只到方便罪而已,不至于成为成已之罪,而造下无法弥补的恶业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0,b9-10)平实导师说,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修百福久了、习惯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的,也不会谄媚和嫉妒别人,甚至别人一提到他就会觉得他是位大菩萨!因此他的修行是没有恶缘的,道业进展将会神速。当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恶业招感果报的功能势力,如善业未为邪见损害,恶业未修善法对治,纵经百千万亿大劫,也不会消失,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决定感受果报不虚。所以佛陀在诸经中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善恶业行是由自已造作的,果报成熟的时候,也是自己领受,决无他人能够代替。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修行高、德行高的人,不会和常人在一起争辩的,他只是点到为止,他不愿意跟你争辩的,不愿意跟你搅来搅去,告诉你怎么信仰对,什么是真理?他不会跟你讲太多的,只是点到为止。爱争辩的人,这一生往往是命运不好,容易得不到人家对你的承认和认可。9.爱笑话别人的人,最终不如人。有的人笑话人家磕巴,自己磕巴了;有的人笑话人家瘸子,自己瘸了。有一段时间我就参,突然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佛教事实上它是一个最温和、最和平、最不会引发战争的一个、最理想的一个宗教。从这个不杀生戒事实上就已经可以初步看出来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样。除了不杀生戒之外还有不偷盗,这是第二个。不偷盗在佛教的戒律里面也称作不予取,也就是说如果他人不给予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把它拿来取用,这就叫不予取的戒律。可是在宗教界里面,违犯了这个不予取的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平实导师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的说明,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修百福久了、习惯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平实导师还说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的,也不会谄媚和嫉妒别人,甚至别人一提到他就会觉得他是位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窃盗好了,他本来没有起意念要偷窃,所以就不会先作种种方便来达到偷窃的目的,他只是刚好有缘遇见了,突然喜欢就顺手牵羊,这是“先不生念、直造作者”。譬如出去野外看•见有人藏了一包东西在废弃的房子中,他有缘遇见,因为好奇打开一看:“哇,二百万元钞票!”就顺手牵羊带回家了,这是“作不具足”。如果先念后作,那就是作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本心如来藏从不造恶业,也不会造善业,因此应当说:没有一个真正造业者。了知这个道理,就应当勤修善业,善业所感生的蕴处界都是端正庄严,见者欢喜。世尊说:会中为何有佛、有大菩萨、有丘、有天龙八部众?一切皆由于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反观龙族众生形体有大、有小,色身粗糙等,都是由于身语意造诸不善业,随所造业而各自受报。因此,众生应当安住于正确的知见中而不动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过去世你如果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而这一世你已经学佛或者证道了,刚好这个过去世曾被你亏欠的人来向你学法,他就算知道过去世被你辜负,这一世也不会要你全部偿还的,这不就是重罪轻报了吗?这样一来,你的业种就又断除了一部份了。如果是一般人的话,非得要欠债还钱以外,还要加上利息的。至于众生的共业,是要靠大家去转变的。当人心转变为善心的时候,业就会转小;恶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性罪一般是不会因此而消灭的,在未来际缘熟时仍然要受报的。(原标题: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緣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佛教事实上它是一个最温和、最和平、最不会引发战争的一个、最理想的一个宗教。从这个不杀生戒事实上就已经可以初步看出来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样。除了不杀生戒之外还有不偷盗,这是第二个。不偷盗在佛教的戒律里面也称作不予取,也就是说如果他人不给予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把它拿来取用,这就叫不予取的戒律。可是在宗教界里面,违犯了这个不予取的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归依里面就是相信佛,相信佛就是一切智,不论有多少人说:佛祂不会是一切智,祂是已经过去的人,在那种年代下,科技不发达,文明不发达,祂怎么可能了解到世间无量无边的宇宙这个世界呢?祂对于世间的科学,祂怎么可能会知道呢?所以,这些都是对佛不信任。对佛甚至有人采取毁谤来加以攻击,这些态度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会认为佛是没有说完或是没有说这大乘法,对法他也没有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其实真正的持戒者是证得二地满心的现观──犹如光影的现观成就──才能永不生起非分之想,所以诸地菩萨都不会去做非分之事;但是初地菩萨若有非分之想,只会是一、两分钟或一、两刹的非分之想,这在没有到二地满心之前无法除掉;所以真正的持戒(增上戒学初步的成就)是二地满心的事,这个也是属于福德的部分。诸佛都具足了这三学的增上修,这三个增上学则是要由十善业道来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来介绍业是怎么来的呢?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地埋怨自己,老是说自己的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呢,但是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有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有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了也使不上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的怨责自己,老是说自己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懂的法,但他老是听错,都无法理解。有时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却始终没办法,学完回家修行时总是没办法用功;就算是听懂也使不上力,这叫作业障。业障有往世的,也有今世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是认为大修行人永远都不会再落入因果报应中,已经超脱因果了。可是只因为这句话,他就堕入有神通的长寿野狐身中达五百世;后来在百丈禅师座下听法多时,知道百丈禅师可以度得了他,所以征得百丈禅师同意之后,提出以前为人回答错误的同一个问题:“修行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之中吗?”然后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就是说,大修行人所修行的一切,他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说,同样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乃至百千万人做同样的事情,所得到的果业会是一样吗?不会,因为他们的心行可能有千差万别,每个人有不同的心行,他就有他各自不同的种子功能被记录,乃至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不同样心行记录的不同的功能。而且你要知道,在这过程中,这果报复杂到你没有办法计算。举例来说,你生在以杀戮为乐的世界里,这时候你帮助一个人,或者护持一个人的性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