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骂了以后再来悔恨:当初若是不回骂那三句,今天就不会被捅那一刀。但是都太慢了。这类凡夫菩萨,悔恨过后不久又开始放逸了,又开始诽谤、骂辱对方了,这就是假名菩萨。第六种假名菩萨,是对自己生起轻想,心中老是想:我算老几?哪有可能开悟?不可能啦!如果于己身生于轻想,他一定踏不进同修会的大门来。由此看来,诸位好像都有大心,但他们老是想:我没有办法得到无上菩提啦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已经从这边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之后;问了法以后要至心,当他要演说、回答我们之后,回答时候,听闻的时候要至诚心、要认真地去听闻,就是佛经里面的“谛听、谛闻”;听闻之后,还要能够如理思量,如理思量还要记忆、还要持诵,然后能够经常的念念在心,不会说忘失掉、不会有失念;能够忆念不忘,如实理解之后忆念不忘,能够去分别了知更深细的里面所蕴藏的法义, 三摩地

2018-07-22

在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你就不会再轮转生死,也不会退转了!永远不会再去怀疑说:这个可能不是如来藏,离念灵知应该才是如来藏。没有先断除我见就直接明示如来藏,所以就会退回离念灵知意识心中。已经现观知就是取,如此断了我见,接着帮你证得如来藏时,你就不会再退转了。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 三摩地

2018-07-22

在乐受当中会产生想要继续与境「合会」的需求,称为会遇爱、不乖离爱;在苦受当中会产生想要与境「别离」的欲求,称为不会爱、乖离爱;在舍受当中会对境产生「不合不离」的需求,称为平等爱。其中平等爱仍是处在了别而有执受的状态中,只是不加以强烈的了别或执受;特别是在二禅开始的等至位平等爱定境中,很容易被误会为涅槃境界,但其实还是在愚痴无明烦恼的三界中。在《成唯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这期间,双方有杀身命或食其肉,乃至微小之事,而形成互杀互诛时,就会继续轮转不休;除非有佛出世,或证得定力而生色界天,暂时中止酬偿,否则不会停歇。如是畜生宿债偿毕,还生人身,则如下次第:枭类转生为人身,则为顽劣之人;示现不祥征兆之旁生类转生为人身,则为愚痴之人;狐狸类转生为人身,则为屠夫等凶狠刚愎之人;毒类畜生转生为人身,则为平庸之人;蛔蛲虫类转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末学恳切的奉劝新竹凤山寺《广论》班的学员,早日远离《广论》的邪见与邪修行,尽快脱离鬼神之掌控,早日寻觅真善知识,修学,才不会唐捐此世难得之暇满人身。1CBETA,T32,no.1672,p.747,b10-21(原标题:重要知见(五)——三恶趣苦之饿鬼苦) 三摩地

2018-07-22

傍生之苦,是我们亲眼可见、亲耳可闻者,故不多叙述;只祈望众生早日明心、见性,下者譬如断除我见而证初果,就不会下堕于傍生道。但是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却要求藏密行者每日至少八个时辰与异性修双身法;并且至最后灌顶时,尚需与九位明妃合修双身法──轮座杂交;此一邪淫行为,若不诽谤、不大妄语、不玷污比丘尼(不与比丘尼合修双身法)等,虽未及地狱业相应者,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想要离开生死流转,必须依佛的开示,依教奉行,那当然必须归依于佛,首先对佛要能信受,相信佛所说的法,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正法,如此才不会走错路。而末法时期邪法彼彼皆是,因此归依真正的菩萨僧也很重要,因为真正的菩萨僧才能将佛的正法传承下来,如此才有解脱生死趣入涅槃的希望,我们再来看看佛所说的三归依。佛在《优婆塞戒经》卷5中说:善生言:“…&h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下一世来讲,譬如您这一世在守五戒方面,您不妄语,您说话很诚实,这样一个诚实的心性,会在下一世让您在没有遇见一个善知识——或说不管是世间的善友或是说佛法的善知识,乃至你还没有重新再接受三归五戒的时候,由于过去世的熏习,由于心性的已经养成,您不需要有身口意造作有这样子的一个场合再重新受这个三归五戒,您自然就会遵守您前世心性延续到这一世的自然 三摩地

2018-07-22

能判断事情的善恶性质以后,也要确实了知,作恶业会得到哪一些恶的果报,作善业会得到哪一些善的果报;因为所作的善恶业一定会产生力量,作了善恶业,未来就一定会有受善恶业的果报,一切善恶业都不会有虚妄不报的,一定会在未来回归到自己身上,而得到种种善恶业的果报,因此说“众生随自业而流转五趣”。诸位观众因为已经建立了“一切众生都有不生不灭之如来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以这三种情形来看的话,我们假设把它比喻作人,那么大家应该就可以了解,这三种人当中当然第一种人是最愚痴、最没有智慧的,因为他连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真实他都不晓得;那么第二种人跟第三种人:第二种人就像什么?就像佛法当中说这个人他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不真实,他可以说是有解脱的智慧,他不会执着镜子里面的影像,但是他没有实相的智慧,因为他没有去找到那面镜子 三摩地

2018-07-22

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与今人所说的心脏是两个概念)。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产生情感、思维、认知等等心理活动的主体,孟子和现代医学都没有揭示出心理活动的。佛教所说的心,也称之为识,是指八识心王。佛教将人的一心分为八个识: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前面这五个识简称前五识),六者意识(第六识), 三摩地

2018-07-22

骂了以后再来悔恨:当初若是不回骂那三句,今天就不会被捅那一刀。但是都太慢了。这类凡夫菩萨,悔恨过后不久又开始放逸了,又开始诽谤、骂辱对方了,这就是假名菩萨。第六种假名菩萨,是对自己生起轻想,心中老是想:我算老几?哪有可能开悟?不可能啦!如果于己身生于轻想,他一定踏不进同修会的大门来。由此看来,诸位好像都有大心,但他们老是想:我没有办法得到无上菩提啦 三摩地

2018-07-22

没有恶语:是说不会故意说虚妄语来导致他人走入歧途,不会妄说而害人违犯戒律或造作恶业。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说假话、挑拨是非,也不可以。若能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没有恶语也没有两舌,这就是实义菩萨的第六个条件。第七、还得反过来于自身所不生轻想。换句话说,你如果想要当实义菩萨,一定不许说这句话:明心、见性,那我没办法。这句话出口了,就会有障 三摩地

2018-07-22

 而我们三贤位的菩萨要如何能够修学呢?经典上也是勉励我们,我们不应该贪爱自己的身命,应当去想:自己如何威仪能够如法,然后在四威仪中不断地检肃自己,等于透过威仪可以提醒自己的正念,来修持自己的善心而不懈怠,在这一切诸行中,即使丧失了身命,我们也不要舍弃佛法;即使有人威胁我们,应当来信靠他种种的教法,信靠他的法可以得到种种的利益,但是菩萨也不会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大智度论》卷5)意思是说,累积蓄集了种种业的势力,即使经过百千万劫的时间,都还是不会消失、不会烧毁、不会灭坏,纵令受了果报也还是不会完全消除,因为还有余业,乃至还有残余的习气势力。所以说,诸业的势力都会长久地存在着,和合时节因缘就要去受果报;就如同稻谷以及草木的种子,在土地之中不会 三摩地

2018-07-22

)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一切法故;然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会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其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与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 三摩地

2018-07-22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 三摩地

2018-07-22

七地满心的菩萨修这个三昧就不会入无余涅槃。八地,主修愿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成就如幻三昧观。由于七地方便波罗蜜多的完成,所以八地菩萨于相于土都能变化自在。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他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由于这个缘故,使八地菩萨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专修愿波罗密多。这个愿波罗蜜多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了以上的知见,各位菩萨就能渐渐的具备择法的能力,不会随便相信别人说“谁是阿罗汉,谁也是阿罗汉”了,也不会错以为阿罗汉就等同于佛,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具足了知。因此,这些学法的无明遮障当然也就可以渐渐的消除,可以开始渐次地迈向正确的“成佛之道”修证之路。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这两大甘露法门,第四个部分的差别,也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