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于女子行漏失菩提(于女子身上行此双身修法时,若漏失白菩提者),犯别解脱戒;自心贪图安乐(唯求自己之安乐享受而不理会女方是否亦同到者),犯菩萨戒;断丧明点(若而漏失明点者)、即断一切本尊空行心命,犯密宗根本戒,念咒无有力量,为本尊及一切空行所舍,事业不成办,由自垢染而自遮断,一切事业不能成功,是故明点当勿漏失(是故应当守护不令漏失),同伴犯戒者当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世间法进入佛道的关键,就是要明了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所谓欲为不净是说,因为修福生到欲界天,很容易就会沉迷在天界的胜妙五欲当中,一直到把往世所修的福德都享用完了,那时候就只剩下以往所造的小恶业要受报,所以就会因此又下堕恶道受苦去了,因此世尊就提醒我们欲为不净。在欲界天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男女欲,是像人间一样要两两相交,但是没有不净物流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正觉同修会批判一些国内外佛教大师法义错漏,在那些人士看来,简直是老虎头上拨须,虽然,这种行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举行的法义辨正是正常的现象,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同观点可以辩论,输了一方要接受赢方的要求,最起码作赢方的徒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证。到了现在就反常了,你认为不能拿佛法作人情,所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错悟、错解了佛法真实义就是要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漏法如是,无漏法亦如是。如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是永恒存在而不生灭的心体,使得记忆可以永远储存而不漏失。虽然记忆在下一世因有隔阴之迷而暂忘,但自我与他人之关系而形成的「业」(记忆的另一个佛教术语),仍然完整地保留在阿赖耶识中,作为一切因果成立的基础。萧平实的著作及演说全部围绕在上述科学实证的八识论的阐述与说明,因此达到以下广大的影响。第一,将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de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1中的开示:【世尊!我今不求三界有漏人天果报,唯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天福乐,虽处尊位,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量苦,谁有智者乐世间乐?】因此,我们都要了解三界人天果报是有享尽的时候,如果不再造新福,没有余福出生在人天之中,就会堕落恶趣之中。而如果能修学佛法正知见,就懂得培植福德是不嫌多的;同时在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世尊开示的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菩萨修学布施法的一个过程,包括说从小布施到大布施,从求取有为有漏的心态,世世修学布施法之后,逐渐去除一些烦恼与障碍,才能够于佛菩提道的增进是有所帮助的。一开始修学布施法的时候,要不是自己会这么想,就有可能是亲缘眷属会这么说:为什么财物不留着自己受用啊?反而要去送给别人!不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姑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现代来说,各级道路的开辟以及整修,大多是属于政府的责任,但是因为道路不平整,而发生的各种危险情况,仍然是大多数民众所感到不满意的;也经常会有因为大雨冲刷、水管漏水,还是地震、土石流等,突然发生道路或是登山步道破损、不平整的状况。我们为了避免后来经过的人不明状况而发生危险,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在发现的时候,就即时想办法去修复,或是竖立标志提醒用路人,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说,众生在听闻了之后,有了精进心,努力修学戒、定、慧等三无漏学,而断除了放逸,不再胡乱攀缘声色犬马,因此他的身心就得到了寂静、安乐,不再因为追求五欲之乐,过度地损耗身心而得到病苦。另外,众生在闻法之后,断除了愚痴心,由于这个因缘,让你这个法施之主,在未来无量世中就会得到无碍辩才。这是因为你这一世不断地为人说法或是流通,让众生在学了之后,生起了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说,众生在听闻了之后,有了精进心,努力修学戒、定、慧等三无漏学,而断除了放逸,不再胡乱攀缘声色犬马,因此他的身心就得到了寂静、安乐,不再因为追求五欲之乐,过度地损耗身心而得到病苦。另外,众生在闻法之后,断除了愚痴心,由于这个因缘,让你这个法施之主,在未来无量世中就会得到无碍辩才。这是因为你这一世不断地为人说法或是流通,让众生在学了之后,生起了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网络乃是一个可以利益众生的地方,云何当说?云何当避免说?「当以智慧为先导来简择」,能如是做,方为有智的菩萨,否则功德甚大,漏失亦大,乃至得不偿失,那就白搭了。小编提示:愿此文给大家带来的是智慧的提醒,而不是弘法的禁锢。若有实际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可请教身边具佛法正知见乃至实际证量的善知识。在此先随喜赞叹大家的法布施! (原标题:网络法布施时应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漏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中此类开示不胜枚举,略取一斑)《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楞严经》云:有漏微尘国,皆依虚空立;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净极光通达,寂照涵虚空,反观此世界,犹如梦中事。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佛说法集经》卷4云:见法唯是心远离于分别不舍真如行以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土庄严够了,表示你度化的有缘众生非常多,大家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一个清净佛土来,那就是你成佛的时候到了!】(《金刚经宗通》第二辑第268~272页)【想要具备初回向位的慈悲与勇猛,却必须先具备十行位的清净无漏,就是必须具备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第270页)【黄蘖希运禅师这意思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告诉我们不要落入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也就是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故第八识不生不灭,非断非常,具有中道体性:第八识本体永不转变改易——集诸佛之力也不能毁坏一个蚂蚁的第八识,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非无变易。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如果已经断尽一念无明,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成为八地以上的菩萨,那他的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但这个异熟识仍然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大信大愤志:若决定竖起脊梁骨。要做世出世间没量汉。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了得。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决定了不得。此事无人情。不可传授。须是自家省发始有趣向分。春秋鼎盛。正是作业不识好恶时。能回此心学无上菩提。此是世界上第一等难容灵利汉。趁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如来藏经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灵鹫山宝盖鹿母宅,于栴檀藏大楼阁中成等正觉,十年之后,当热时际,与大苾刍众千人俱,有学、无学、声闻、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皆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获得正智。犹如大龙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到于彼岸。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国经由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终。于是金像弃捐旷野。行人践蹈咸谓不净。得天眼者见弊物中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一切礼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舏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念天就是要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虚一坐七日,余则妄念波腾,加以八识田中有漏种子发现,到此全不得力,半日亦坐不住,自愧向来所学之禅不济事。待其起定而问之曰:汝在定中,为有知耶?为无知耶?若有知者,不名为定;若言无知,自是枯定,所谓死水不藏龙。虚曰:须知禅定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