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为什么?因为不肯亲近善知识,这是末法中最大的问题,认为假的知识是善知识,把他哄抬变成了大师。如果有人说有个法是永恒的,那就要检验它在二六时中是否永恒。有些假名大师又说:它现在当然不是永恒的,因为你的心是假的,所以它不是永恒的。这种说法还是异的说法。所以佛门中异的说法远比佛门外的来得严重;因为佛门外的没有办法了解佛法,没办法使用佛法的名相,就不容易笼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一生中就有机会因为亲近善知识的因缘,而可以得证,得证这个本来面目;而不至于在境界中流转,甚至认为轮回的体性就是我很轻易的破解了。甚至有的人他会倒转回去,认为其他的宗教也非常好;甚至开始对于民间的一些信仰,产生了依靠。四不坏信,就是知道世间一切都是外道与邪见,或是世间的这种我所见。所谓的我所见,就是建立都是属于我的,认为这是我的,我拥有这个;包括 三摩地

2018-07-22

在的敎团中,能够亲近善友,远离恶友,一旦有不良习惯,师长、同修可以提醒我们更正。所以在敎团中集体共修,比起自己独自的自修,修行进展会迅速。更重要的是,共修菩萨道的时候,功德是整个团体一起合作建立的,那么未来生的果报就会是团体中每一分子都会有一分功德;所有的功德我们都能够参与一分,使得菩萨之间未来的缘会结得更深。这一生已经和合在一起行菩萨道了,团体的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来一个法则:在佛身边与佛越亲近,能够被佛所度的这一些大们,都已经在过去生当中,不只一二三四五生与佛结缘,而且是在无量生当中都已经跟佛结下甚深甚深的善缘。有的时候我们看佛的本生故事,甚至会在想:怎么这些故事里面,始终出现的都是同一批人?这一批人呢,他们在佛成佛的时候,就成为佛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而且好像他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有弊啊!有利是说,能够让福德具足的有缘众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广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进。有弊是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众生,因为失掉了广大的名闻利养,所以就大兴毁谤,死后当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在佛世之时,一般而言,都是听佛上座说法之后,得空闲处而自己去观察、思量法义;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并不需要有课诵,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课诵的形式。虽然经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经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一般课诵是把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六经、十一论都是很深妙的经论,这个宗的教法兼摄宗门,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普皆含摄;没有证悟自心的人若修学唯识正理,假使说真的亲近、依止地上菩萨来修学,仍然没有办法于唯识种智的正理起诸胜解以及胜行,只是说能够熏习而已,不叫作修学。假如学人不能够如实了知二乘菩提的十八界空,就没有办法证解解脱果,也没有办法了解解脱道;假如不能证知及领受自心藏识,则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就是要给予父母以安乐的以及利益,就是要依佛陀教导的正确的法义,不但要温言软语,奉养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一生安乐;更要循循善诱,引导父母也来亲近佛法,受持三归,进而也发起菩提心,世世常行菩萨道,永不入三恶道。这才是给予父母未来无量世的重大利益,才是最好也是最殊胜的报父母恩。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5集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者何?若菩萨摩诃萨从他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生此者,是菩萨摩诃萨已多亲近诸佛世尊,曾问此中甚深法义,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见若闻,便作是念:‘我今见佛,闻佛所说。’由此因缘,若闻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属耳听闻恭敬信受,于深法义断诸疑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四十四)这位菩萨摩诃萨,既然是从他方世界诸佛法会中舍寿来生到娑婆世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说: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好,我们从佛陀在这里的圣教开示,就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一切的菩萨,如果要修集殊胜的佛菩提道及解脱道,得要这样修集圣道;能够成就的话,那就要遵循四种法要来如理实践——第一就是要亲近善友 三摩地

2018-07-22

以一般人来说,缘的分类有所谓的善缘、恶缘、染着缘、清净缘,或者有的时候分为,有顺于自己心的缘、逆于自己心的缘,或者障碍的缘,或者助道的助缘,或者较为亲近的缘、较为疏远的缘,或者有的缘是现前的缘、过去的缘、未来的缘,乃至种种种种不同的缘。因为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说,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不同。但是,对于一个菩萨道的修行人来说,我们已经在发起四宏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没有真正找到我们的清净本心之前,我们如果用不执著来解释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要把它视为这是一个不了义说,或者是说,这个只是为了要方便让一般的人能够亲近佛教罢了。正如同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刚才给各位观众所解释的,佛教的解脱境界是多么的殊胜,佛教的菩提的境界又是多么的殊胜,这些都远远不是不执著所能够函盖的。所以,我们再接下来就要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所有的这些禅师们特别的作略,其实只有在他亲近的,才能够领略到这个作略真正的精神;后世的人在看这些公案的时候,应该要非常的小心,不可以落入狂禅里面。并且我们刚才说,这些禅师们的作略,之所以能够有这些作略,其实在后代的眼光看来,也都是因为说他们具有真正的佛法证量,才可以这样子。在我们现代来看,特别是说现在是告诉大家如何去选择道场,如何选择善知识,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说,我们不希望去亲近到一个所谓的索隐行怪的道场。什么叫索隐行怪呢?索隐就是,观众们如果你到一个道场之后,您可以一进到道场之后,请您先感受一下这个道场是不是清净庄严;如果说这个道场,您可以看这个道场,一眼望过去摆了满满的一桌都是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这些雕像的话,纵使它号称是佛教,也建议大家这种状况最好远离。因为我们说,真正的正信的佛教道场,清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常常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煳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因此在中阴身阶段,需要等待出生到下一世的因缘成熟才能投生。如果在 三摩地

2018-07-22

要克服这些问题,想要正确的理解经中的道理,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亲近道场与善知识,也可以大幅降低走错路的机会,因为善知识可以为我们把基本与核心的正知见,有次第与系统性的铺设,让我们易于理解;而如果我们有问题,也可以随时请教善知识,这样才是最快而有效的。因此除非不得已,千万不要只靠自己摸索。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法它是属于实证性质的,单单从表面的文字,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就依善财大士的五十三参来略谈菩萨们:【讲义文稿】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开示云:【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亲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善男子!是为菩萨第一之藏,具一切智,所谓求善知识,亲近、恭敬而供养之。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问菩萨行:云何修习菩萨道?云何满足菩萨行?云何清净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来一个法则:在佛身边与佛越亲近,能够被佛所度的这一些大们,都已经在过去生当中,不只一二三四五生与佛结缘,而且是在无量生当中都已经跟佛结下甚深甚深的善缘。有的时候我们看佛的本生故事,甚至会在想:怎么这些故事里面,始终出现的都是同一批人?这一批人呢,他们在佛成佛的时候,就成为佛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而且好像他 三摩地

2018-07-22

目前所说的堕胎流产的种种过失,这些业都能够消除,何况是堕胎流产?而当事者也应当这样,从三归五戒,继续往菩萨戒的受戒过程来反省,亲近正确的佛法,因为菩萨戒才可以像是一个好好的一个护栏,可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许多的诸佛菩萨来帮我们。即使是将来我们造业,然后掉落到三恶道去,甚至到地狱道,诸佛菩萨因为我们过去生的愿力,知道我们想要成就如来的家业、想要成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一是所有有情和万物最深沈的奥秘,祂与每个众生是如此的亲近,祂就是每个人真实的母亲;但是祂又是如此的遥远无法触及,似乎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地去找祂,却又完全都找不到祂一点点的影子。所以,在《石氏奥义书》上说到:彼实难得见,隐藏不显现,坐在秘密地,住于深远处;藉修内瑜伽,智者始悟知,亲见此神明,舍离苦与忧;五知根与意,活动俱静止,菩提觉不动,此称最妙境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