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讲记 菩萨修习成佛之道时要做到这四件事,但是仍然不能离开前段经文说的六度波罗蜜。这四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是因为这个东西自己用不着,所以就拿出去给别人;也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要布施,爸爸妈妈规定,所以我就只好去布施;不是为了要亲近某人,想藉由布施的行为来亲近他。以上世尊所开示的,总归来说,最上的布施是无所求施;如果布施的时候是有所求施,那么就会带着有交换的意乐,未来世的福德与功德,就会受到限制。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懂得以智慧为前导;失去了智慧的前导,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如是亲证之前,纵使亲近善知识而听闻正理,自己也如理作意思惟而无错误,仍然不是实证唯识性的菩萨;因为这时仍然不知道真识如来藏的所在,仍无能力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依旧落在现识与分别事识等七转识中,所以虽在知解层面已经知道了,但所住的境界毕竟仍在意识或识阴六识的境界中;而这六识的境界全都是有所得的——不离六尘境界的领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如来藏是寂灭法、涅槃法、无所得法、无境界法,众生一向不熟悉祂,不喜乐祂的无境界性,不愿亲近祂的寂灭性,无法安忍祂本来自在的事实,无法转依祂故。又二乘圣人一向愚于此如来藏,一向有法执而不知,执一切外法真实有故;求离生死苦,故厌五阴、断思惑,令如来藏不再出生未来世的自己,灰身泯智,欲取涅槃故。若阿罗汉不回心大乘,无菩萨种性,佛亦不为其开示如来藏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这个部分就请您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来作请益,我们就不在这里作说明。但是,我们这边讲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境,讲的是要净念相继,而不是要一念不生;因为要靠这样的定力,才能够在参话头的过程中,以思惟观的方式,去寻觅实相心如来藏。佛在《大宝积经》卷五十里面,为舍利子这么说:【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法律教,但于三摩地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希望对学人而言,还是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而进一步来修学。假如说你求悟是为了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当然还必须有一些知见是你应该知道的;在听闻思惟了以后,就不会使你在悟后目空一切,反而增加了慢心,成为悟后起修的障道因缘。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愿使随学者能有定期亲近咨询之机会者,譬如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或至少每年一次,能使行者亲近修学、解惑释疑。第四、有善巧方便能建立行者参禅之功夫,随学者亲近修学而能发起参禅应有的看话头功夫方得名为善知识。第五、已悟明真心,并亲见佛性而不退失者;他能依自己所悟的见地来说,均符合了义经的意旨,而不是依经解经、依文解义。以宗门而言,依经解经、像文解义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虔恭奉事,亲近参究之中,真善知识观察因缘许可时,三言两语,一戳一棒,便可决了。此即见道,或曰见道迹、见谛、法眼净。此后便发大心,开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修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学人能够检查自己说我是有这样的胸怀,我不会只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来修学佛法,那么这位学人就可以仔细去选择真正的善知识,跟真正的大乘了义的道场,去亲近真善知识,这个时候他就应该要去归依三宝。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呢?因为如果要修四加行的话,事实上还要有广大的资粮。也就是说,一个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要修四加行,当他有了菩萨的种性的时候,他还要有广大的资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受菩萨戒也是,当你受菩萨戒以后,人家会问:你这个月到哪里去?或下个月你到哪里去?不管你的这个道场、亲近道场,是多久诵戒,人家总会慢慢发现你怪怪的,因为有些行为你不作,有些行为你不行。至少你吃素,就跟一般的吃素人又不太一样,所以这些都可以显出菩萨的行谊;而藉由菩萨的行谊,就能够让的众生了解,有人是真正在学佛。因此,等到他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使是以大乘佛子来说,十信位以后才开始要十住位,您才想要说我要如何安住;因为相信了,不然那个地方你根本不想去,不然那个处所你根本不想亲近,那个道场你根本不想要踏进去。这就是同样的道理,你要产生清净信。所以对于这种种的这些法分成内外的,你要一一的观察、好好的观察、审慎的观察----它是会变的,它变完以后什么时候变回来的。我小时候是这样,老的时候是这样,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有贪爱心自然不舍众生,虽属贪欲心,却能与众生同事之中产生情谊,让众生喜于亲近,而能护佑众生,未来因缘成熟时就能顺势地以佛法的究竟利生道理教导群众,使众生愿意跟着学佛。所以说,以佛法摄受众生的角度来看,若菩萨有贪爱之心,对摄受众生来说并不能算是烦恼;倒是对众生起了瞋恚之心而触恼了众生,使众生因畏惧瞋恚的缘故而远离佛法的修习,无法安置众生于佛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识认识境界时也一样,既然六根、六识也是因缘所生的虚妄法,那么就应当要注意诸根律仪,要清楚什么是应当远离的,什么才是应当亲近的。经过了佛陀这一番的解答开示,天帝释解决了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结缚,而不再迷惑、犹豫了,于是天帝释就有感而发地告诉佛陀说:世尊!无明爱欲真是众生的病根啊!就像是致命的肿瘤,也像是箭、也像刺一样,令众生痛苦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著一个非常谦虚的心智,然后以一个非常恭敬的态度,不会把自己觉得有非常好、非常高的才干,来加乎在别人之上,而且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心思是谦恭的,他的态度是非常有礼节的,所以别人都愿意告诉他,都能够教诲他,也愿意亲近他。也因为这个样子,他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正法不要受到外道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佛在《大宝积经》卷97中云:大王当知!丈夫亲近女人之时,即是亲近恶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过患。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诸欲皆苦,下劣秽恶,脓血不净,深可厌畏。众多过患,之所集处,何有智人,于此忻乐?犹如厕中,不净盈溢,亦如死狗,若死野干,及尸陀林,秽污充遍,欲染之患,可厌亦然。诸愚痴辈,爱恋女人,如犬生子,未尝舍离;亦如蝇见,所吐饮食,又若群猪,贪求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因缘而生指的是说,亲近恶友的因缘,长养了不善根,导致身、口、意业造作不善业;既然是从因缘而生,那么就可以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灭就是说在现在自己见到所造的确实是罪业,能够看到自己所造的是罪业,也能够知道说自己的罪过在哪里,是因为贪的烦恼、瞋的烦恼、愚痴乃至于说是嫉妒心的烦恼。所以造作这个十不善业,就在这个时候,自己见到自己的罪过、自己知道自己的罪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鉴于近百年来的大师与学人普遍无法断除我见的事实来看,显然是由于欠缺真正善知识的教导所致,所以亲近真正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此缘故,平实辛苦写作这一套书,由浅至深的写出阿含的真正义理,以这一套书籍的正确宣示解脱道真义,作为佛门大师与学人们的真正善知识,愿您在依文解义以后正确的如理作意思惟,加上如理作意的现前观行,在此世中至少可以断身见、断三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受菩萨戒也是,当你受菩萨戒以后,人家会问:你这个月到哪里去?或下个月你到哪里去?不管你的这个道场、亲近道场,是多久诵戒,人家总会慢慢发现你怪怪的,因为有些行为你不作,有些行为你不行。至少你吃素,就跟一般的吃素人又不太一样,所以这些都可以显出菩萨的行谊;而藉由菩萨的行谊,就能够让的众生了解,有人是真正在学佛。因此,等到他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段的意思,是佛世尊最亲近的多闻阿难尊者,对婆罗门的质疑所作的解答。主要是在说明,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