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识教。复有九法:远离三法,三时不悔,平等慧施三种众生。复有四法:所谓慈、悲、喜、舍。〗〖善男子!菩萨若以净法净心,要在二时:一、佛出世时,二、缘觉出时;善男子!众生善法有三种生: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闻思二种,在二时:从修生者,不必尔也。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夜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7依官强乞戒(以下见手册)为利养故,依官强乞,教唆求取,无有慈心,犯轻垢罪「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18无知为师戒(摄属重戒4妄语戒)不解戒律,诈言能解,自欺欺人,为人授戒,犯轻垢罪「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您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众生轻视佛,让众生看见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亲近修学佛法,这是间接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并且,以习气种子熏习的角度来说,这是长养贪欲(尤其是男女欲)种子的因缘,贪欲乃是五盖之一,也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都是学子应当避免并修除的,而不是应该增长的。所以这个部分需要注意。再引一段佛语给提问的菩萨参考,《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六:「复次,善男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嗔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喜欢偷窃,这人未来世的身体也会不好,或有残疾,或身体羸弱,并且也会成就恶名声,寿命也会减短,而且他所有的财物也会耗减,眷属也会与他分离;当别人东西遗失了,第一个就会怀疑是他偷的;他虽然好意去亲近依止别人,人家也不愿意相信他;他常常会被贤圣所呵责,这就是他的现世报。在他死后还要下堕地狱受苦,得到不好的色身、没气力、恶名声,饥渴苦恼,而在受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假如我问你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课诵《心经》?然后,你为什么又可以这样一天又一天的持续课诵下去?为什么?假如不是佛在过去无量世不辞辛劳,一世又一世的到人间为众生说法,假如不是你一世又一世的愿意去亲近祂老人家闻法熏习,那么不可能有今世你愿意去课诵《心经》;不要说短短地两百多个字,即使是佛这么一个字,你就有可能听不到。对啊!我们这个世间七十多亿人口,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说,这个善知识其实他也不懂得要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般若知见。自己不去熏习般若的知见、正确的知见,也没有亲证金刚心,然后又怕从随他的离开了他;因为跟真正的善知识熏习以后,知道真正的在哪里,所以会离开他。可是我们要说,这个善知识他为什么不去做双赢的事情呢?为什么不去做对自己跟自己的有益的事呢?而反而要去做双败的事情呢?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和颜悦色施,我们平常对待任何众生,不论是家人或是亲朋好友,乃至同事同学、长官下属时,或在路上遇到任何人时,都可以以和颜悦色来布施!当众生看到我们温和的笑脸,他们的心情也会跟着很好,也更喜欢亲近我们!如此一来,我们就更有机会度化他们了。《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人见欢喜者,前生见人欢喜故;人见不欢喜者,前生见人不欢悦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是广说,因为一般说佛法上的证量,说的是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有所亲证的,因为相信佛菩提道、解脱道乃至于禅定是可以亲证的;又加上说亲近这些于法亲证的善知识,布施的时候也听闻相关的法义,当然也就造就了将来可以亲证无上法的因缘,所以才说,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可是所谓的于法亲证的善知识,这是自古以来就有鱼目混珠的状况,时至于今日,明明是破坏非常严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大家都受过他的好处,没有人会对他起不好的心行;即使有人尚未得到他的好处,也不敢诽谤他,因为是大家公认的大善人,谁愿意去唱反调成为众矢之的呢?第四、一切善人看见了都会认同他,所以都会喜欢与他亲近。不会拒他于千里之外,所以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如同现代有狮子会、扶轮社,以行善为主要宗旨。如果有人加入会中,可是造桥铺路、做善事,他都不肯出分子钱,会员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讲记接下来还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大家都受过他的好处,没有人会对他起不好的心行;即使有人尚未得到他的好处,也不敢诽谤他,因为是大家公认的大善人,谁愿意去唱反调成为众矢之的呢?第四、一切善人看见了都会认同他,所以都会喜欢与他亲近。不会拒他于千里之外,所以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如同现代有狮子会、扶轮社,以行善为主要宗旨。如果有人加入会中,可是造桥铺路、做善事,他都不肯出分子钱,会员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