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人道的五阴死了以后,当然已经知道,什么时候去受哪一道的,是以看哪一道的最重来受果报,可是中间都是不会有间断的。佛陀这样的开示,外道还是不能了解,他就会说,若言‘如是异作异受。’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话,那也不会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所以不能说本来就有这个芽。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变成说没有办法断除三界中的生死苦,因为本来有芽的话,它一定会滋长啊!不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理论的前提就是变成:没有一个不坏的心,没有一个不坏的法,能够来接受这些善果、善的熏习,然后到未来世去成就果报。虽然说,说所有善果不灭,可是这样的是属于无常的情况之下来说善果不灭,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没有根据。以六识论的前提来说,一切都是无常;既然都是无常,那就属于是断灭,断灭的法,又有什么法能够到未来世去成就善果呢?所以外道的理论说:因为这样 三摩地

2018-07-23

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生的五阴和合运行而成就布施的善,乃至去未来世再出生新的五阴,来受可爱的异熟果报;但是第八识如来藏,却从来不分别与觉知自我的存在。因此从五阴的实相第八识来看:没有施主、受施者以及未来世受快乐果报者。这样说的前提,是以般若智慧来观照诸法而说。就像《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菩萨于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学佛戒,可是因为烦恼心重而破戒的人,他倘若是乐于行布施,可是因为他这个破戒的恶,需要去受饿鬼道或畜生道的果报;虽然生到饿鬼道或畜生道,可是在人间的时候,因为乐于行布施,所以有福让他经常得到饱满,而不会经常缺乏饮食。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些事情,不应该求人天五欲乐自在,应该求解脱。所以他知道这些道理,来自的原由是什么,因为佛陀一直在教导着菩萨们。佛陀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有智慧的人要来深入观察,贫穷是极为大苦的;因为贫穷的人虽然常常亲近赞叹于人,可是因为贫穷的人他没有福,所以经常会产生很多过失;而且贫穷的人经常受到别人、有权贵的人欺负,在这种境界中,他就会跟烦恼相应,一旦跟烦恼相应就会造作恶,可能就导致生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有智慧的菩萨,深入观察这种贫穷之苦,就要知道怎么样避开贫穷。而且要观察,菩萨在人间生活所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通过布施能够去除自己对于外财内财的贪悭烦恼,就能够永远离开在三界中生死所造的,所以这是第一种解脱。第二种能够得正解脱。所谓的正解脱,就是对于欲界的欲心烦恼的解脱;另外就是对于瞋心的解脱;第三种就是对于愚痴的解脱。因为在布施外财内财过程里面,对于世间的外财的五欲,一定要能够淡薄乃至能够断除;甚至于能够接下去,就是要断除自己要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 三摩地

2018-07-23

早年政府发行的货币,可是因为战乱的缘故,据说到了后来好几百块才能买一个蛋;到了之后又改为新台币,随着众生共所感,币值也是天天的变动;金钱就是这么无常,没有它一定的价值。同样地,物品的价值也随着人们的喜好与需求的不同而会有着改变,做生意的不就是依于这个原则来赚钱的吗?然而财物只是有情受用福德的表征而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无常道理的思惟、观察以后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将来如果有一个什么时机,因为一个历缘对境中,由于烦恼而造作什么恶,生到地狱去,虽然他是身处于地狱,可是却不会有饥渴这样的逼迫;因为在三恶道中,尤其是饿鬼道与地狱道,都是因为有饥、有渴,所以才会受苦。饥渴的过程里面,不能得到饮食,所得到的饮食,就是所谓的铁丸、铁浆。因为这位乐于布施者,虽然生在地狱,可是因为不饥不渴,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是无信,无信就表示说,不信有这个因果——造善有善果、造恶有恶果,对三宝不生起正信。对三宝不生起正信的人,通常不会去作布施。因为通常在三宝中生起正信的人,才能够善于了知诸法的因缘;能够善于了知诸法的因缘的话,就能增长信心。所以不信三宝,不信三世因果的人,他是不容易来修布施的。可是乐于布施者,因为对三宝生起正信,而且能够对于善恶 三摩地

2018-07-23

自心如来一向是无我、无人的,依据于所造的,而去成就果的。所以因为布施,应该发什么愿,这里大家就很清楚了。千万不要像天魔波旬一样,发这种恶愿;应该要将所布施的福,发愿能够求解脱,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原标题:布施能够发种种愿的道理)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佛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物即是作;为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嗔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增长信心,不疑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养的烦恼而不能去除;同时也去观察众生所受的苦,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拔除众生的苦,让众生得到喜乐,甚至于让众生能得到法财,而得到解脱。菩萨在乐于进行布施的时候,过程就已 三摩地

2018-07-23

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太山地狱,经历火汤烧煮等万般苦毒;这些都是布施后将遭受到的果报啊!这样的情形,您还要继续去作布施吗?”菩萨回答说:&ldquo 三摩地

2018-07-23

不信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施主有三种:下、中、上三种。第一种讲的就是下品的施主;下品施主他是不信果的,也就是对于造善得善果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一种中品施主他是怎样呢?为了消除自己所造作的恶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也是属于中品施主的心态。另外中品施主他会选择他布施的对象,是跟他自己的身分地位相等的,所以他要布施给他。另外这个中品施主,他如果身上有很多财物,可是当有人乞求他的时候,他会说他只有一点点东西,他能布施的东西不多;当他身上没有财物的时候,看到有人来乞求,他会马上说:我身上没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实际上众生共所感、福德受用的状况,是非常错综复杂的。这又是怎么说呢?譬如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到便利商店买一个面包,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也许你会想:那不就是爷我有钱吗!就找个事花钱;另一方面正好是有人有东西,那就卖东西赚钱罢了,这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可是要是没有人把面包送到店里面,要是没有人做面包,要是没有人卖面粉等原料,要是没有人种麦 三摩地

2018-07-23

本节主要从放生的观点来谈无畏施,佛经中也提到说菩萨应以慈心行放生,如《梵网经》卷下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菩萨行放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他能够改善他家里面的生活,可以改善他的报,那我们将来也一定是可以的。所以,即使不说可以得到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单以改善自己自身的报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来供佛呢?那有的人会想:可是家里面反对我来作任何供养三宝的事情。是的,有时候家里面的人,他们并不清楚,有时候对于宗教,他们有一些特别的看法;虽然我们想要跟他说,佛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宗教,它并不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可以想见,花报就这样的殊胜,马上解决这一生报的种种问题;所以可以想见,未来果报一定不可思议啊!所以世间的人想要免除生活上的许许多多的痛苦,无论是钱财,还是色身上种种痛苦,更应该努力地精勤来修习、修学、修集福德,何必要放纵懈怠来放逸呢? (原标题:卖身供养三宝果报花报的故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