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家想想看,别说第三转法轮的方广经典,光是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典都没办法懂得了,甚至于有人出家了六十几年,现在都要庆祝百岁寿诞了,却对般若经都严重的误会,那么一般人更是谈何容易呢?鼎鼎大名的大师——佛学导师——都误会而说第八识心以外另外有法,还说他讲的那个法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创立新说,说有一个法性是真实存在的,那个法性是外于我们的 | admin 2018-07-23 |
![]() |
而福田则是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的人。福田有三种:包括报恩田、功德田和贫穷田。所谓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叫作报恩田。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也就是说,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我们长大如果有能力回报父母时,应该以恭敬心来孝养父母,这就是在种福田。除了父母以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接著引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来作说明,这部经主要是佛陀对首迦长者说明众生所作善恶业报的差别法门相,其中对于布施也有所教导。经中说奉施诸佛菩萨各种不同的物品,所得到的功德果报也有不同。例如:布施供奉宝盖,未来可以身心安隐、得到大威德的菩萨眷属……等十种功德。2布施供奉缯幡,未来可以得到国王、大臣、亲友、知识的恭敬…&hell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此世空有财富而毫无作为,真是缺乏善根之人,最后只剩下诸业如影随形。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著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悭心坚固之人,对于已得之财物或种种法,都把它秘藏起来极为吝惜;即使有贫苦无依之人来请求,也不愿意把它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这在菩萨道里面是很不好的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表面上看来是他人得利,但其实自己的道业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就是把贪瞋痴布施出去,就这样从利他之中,渐渐地把自己的贪瞋痴去除。俗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利他就是利己。众生在世间的福报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一只鸡它想要吃到一滴水,想要在地上找到一粒米来吃,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一个人固然要努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实际上众生共业所感、福德受用的状况,是非常错综复杂的。这又是怎么说呢?譬如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到便利商店买一个面包,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也许你会想:那不就是爷我有钱吗!就找个事花钱;另一方面正好是有人有东西,那就卖东西赚钱罢了,这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可是要是没有人把面包送到店里面,要是没有人做面包,要是没有人卖面粉等原料,要是没有人种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说第二种人的想法,也应当有所了知:虽然从法布施可以生出财施的果报,或者那也可以作为你未来世中,五欲上受用的一分;但是,假如说未来世所要成办的事业是比较大的,那么单单靠这一分的福德果报,可能就没有办法完成了。所以还是要自己如法地去修财布施,应该是财、法二施,随能力所及随缘地都要去作,这样才会有未来三大无量数劫之后的福、慧两足了。世尊在这一段的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什么样的情况呢?有时候因为对于财物,突然又生起贪爱之心,然后突然就想:万一没有布施的果报,那不是平白无故就损失了那一些财物了吗?有时候这个人是被别人怂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什么就不自己受用那一分财物呢?有时候他是看到别人布施了以后,生活的情况反而转坏;但不知道那一分的布施的果报还没有成熟,只是那个人又有别的业现行。有时候也许是被亲人眷属指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试着想想看,若只是牵一个需要帮忙的人过马路,这并不能说是一件大事,然而对于那一位需要帮忙的人而言,可就不一定是这样啰!又譬如说现在工商业繁忙时代,早餐多半改吃西点面包土司等等,然而食用这一类的食品之后,往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说会剩下很多很多的面包屑。有人既不想再吃那一些屑末,然后又觉得说很难处理,所以就甘脆把它们全部都丢弃掉。假如你的住家也许是有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对治贪以及悭,那么就不能修持清净的戒行!因为会为了要贪爱与自己身财相应的名闻利养,而有时候会未悟言悟、未证言证,想要急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想要急于成为法主,同时就引导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业,还以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结果却是犯下严重的过失;这个是菩萨在行持布施中,所必要注意的内容。因为如果不能对治贪悭,不能真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依照现行的医疗法规,必须是要先取得医师、药师证书以及执业执照,才能够为人诊疗、开立处方或者是调剂给药,否则就是违法;违法的事我们当然就不能做,不可以辩解说:佛陀有开示过可以这么做,所以法律不应该办我。因为法律是会随着时空环境而变化的,当然也不会依照佛律来作考量;而且佛陀也曾经讲过,在祂舍寿之后,重戒不许更改,但是小小戒则可以因时、因地而作修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亲友,他在世时没作过恶业,也没有毁谤贤圣或,而且一生行善布施,那么你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堕落到饿鬼道,那么就不需要来为他追福了,因为他一定会往生到欲界天或人间,所以就得不到追福的受用,而且也不需要。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照例,在他的生日、忌日或节日来上供,但这只是作人基本的行谊,他未必会来受供的。至于佛陀在《佛说盂兰盆经》当中所开示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例子是说,我们为了维护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以及身体的健康,所以应该要常常清理打扫;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杀死虫子,因此这样作并没有杀生的根本罪业,而且只要我们把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好,就算偶而会有虫蚁,也是不会太多的。我曾经去一家素食餐厅用餐,餐厅的老板也是学佛人,但是他不懂得应该要保持清洁卫生的道理,只是执着不可以杀虫子,而且还平等地看待它们,所以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说布施了以后,看见受布施的人,他的身口意行不清净,或是把钱财用到不适当的地方去,受施了以后他反而去造恶业,所以来世将会遭受苦报;所以这位布施者,因此生起了后悔心。这叫作见受者过,所以生起了悔心。佛陀接着又说:另外还有三件事,也是会让人在布施以后产生后悔心:第一种,是畏他呵责。是说自己在财物上不自在,所以在布施以后,担心家人知道了会呵责他,所以心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人,共同来作最好;而所节省下来的部分,我们可以另外再找别的植福因缘,然后再找别人一起作,这样子可以让更多的人,也都发起善心、增长福德,共同来成就善业以及佛法上的功德。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菩萨利益众生是多方面的,就好像说菩萨戒的内涵是分为三个大部分——叫作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就说明了菩萨应该不但要去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还要不去做会伤害有情的事;因为谁也不希望在世世修福的过程中,不小心与众生结下了怨仇,未来世虽然受用了一分福业,却也要酬偿这一分的怨仇!不如说在可以化解的时候,就赶快去把它化解;这样子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在这样假善知识的身上,就不叫作施于福田,反而应该叫作施于毒田,这是因为都与假名善知识成就破法共业的缘故。这就好像某一块田地,明明早就已经被重金属污染,众生还在其间播种秧苗,当然将来收成的稻谷,自然都是不堪食用的,反而是应当要销毁掉的,才不会因为少数人想要从中谋取不法的利益,故意将它卖出去,而被不明就里的众生误买、误食,而造成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人,共同来作最好;而所节省下来的部分,我们可以另外再找别的植福因缘,然后再找别人一起作,这样子可以让更多的人,也都发起善心、增长福德,共同来成就善业以及佛法上的功德。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在这样假善知识的身上,就不叫作施于福田,反而应该叫作施于毒田,这是因为都与假名善知识成就破法共业的缘故。这就好像某一块田地,明明早就已经被重金属污染,众生还在其间播种秧苗,当然将来收成的稻谷,自然都是不堪食用的,反而是应当要销毁掉的,才不会因为少数人想要从中谋取不法的利益,故意将它卖出去,而被不明就里的众生误买、误食,而造成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学,皆须以亲证如来藏为先,而后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道业。是故大乘学人若欲真学菩萨行,若欲真求佛道,非唯纯求二乘菩提所讲之解脱果者,当先勤求禅宗之证悟明心,以此为首要之务: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证悟见道才是大乘之入道故,才是大乘法之入门故。而于求悟所须具备之定力、慧力、福德,亦当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修集、次第证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