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能够安住于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因此,能安住于中修学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资财通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是金刚心呢?正因为祂历经了所有一切的事物都不会因此而受到牵动,并且还能够顺利地执行因缘果报,所以祂是一个金刚心。甚至这个金刚心,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两个字金刚的意思在;并且这个心当然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个心。正因为这个心的存在,所以才会使得我们的所作的业报,经过了百劫之后还不会消亡,并且是一一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心放生的人,可以从肉食改为素食,因为不食众生肉,实质上即是放生;若大家都不食肉,就不会有大量的家禽、家畜死于非命,也不会有滥捕野生动物的事。大家也可以支持政府或环保团体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保持山林原野的原貌,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可以生存和栖息,这都是很好的放生,可以挽救许多生命,而且没有不良的副作用。但是更上一层楼来说放生,应该是救护佛门四众免除大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绝对不会想到说,要像前一种根器的人,等到要堕落三恶道,要由阎罗王来救赎;因为他已经知道说,生到那边要受种种的痛苦。可是这一类人虽然能够这样想,却又舍离不了人天的欲乐,所以我们方便施设说,这个叫做中等根器的人。另外一类根器的有情,我们方便施设为上等根器的人。这类根器的有情,当然也不愿意如同前面讲的下根器的人,得要等到堕落三恶道,再由阎罗王来救赎;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儒教来说的话,它是完全不会去触及的范围,儒教的部分是如此。以教跟佛教的对比来说,我们如果短短几句话来解释的话,拿教来说:您永远是上帝的羊,您不可能成为上帝。对于佛教来说,我们修学佛法、修学大乘菩提,之所以要修学大乘菩提,目的就是在于成佛。四宏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简单来说,修学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学倒是不担心师兄会真正离佛法而去——毕竟已经接触了一些佛法,这些金刚般的解脱种子是永远不会坏灭的,必有重新开花结果的一天,而且假使师兄真的成为基督徒时,基督教所仅有的、不究竟的、夹杂了不少错见的人天道善法内容,是难以满足已经接触过佛陀圆满教诫的人的需求的,乃至于一个人可以不认同佛法所讲说的种种命题的答案,难道这个人可以回避这些佛法所提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以这三种情形来看现实中相应的三种人,当然第一种人是最愚痴、最没有智慧的,因为他连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真实的都不晓得;第二种人他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不真实的,在佛法当中说他有解脱的智慧,他不会执著镜子里面的影像,但是他没有实相的智慧,因为他没有去找到那面镜子,他不知道镜子的所在,这是第二种人。那第三种人呢?就是说他不只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生灭不实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诵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安住在及相应的义理上面,因此不会跟平常一样,到处攀缘六尘与五欲境界,也不会一直想东想西,妄念不止;因此,诵经可以让我们的心安止下来,这本身就已经有很大的利益。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给孤独长者就问:“你是要请谁来供养?请国王还是谁啊?为何这么用心?从晚上忙到半夜,还要忙到天亮去呢?”他的朋友说:“对国王,我不会这么用心啦!我要供养的人不是国王。”给孤独长者听了觉得很疑惑:“难道还有比国王更尊贵的人吗?”“有!”“是什么人?”“是佛!”给孤独长者听到“佛”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这样就会产生浅化佛法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其实,佛法是不会被浅化的。只是因为人们没有办法知道乃至亲证于佛法的缘故,只能说相似的佛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佛法被浅化掉了。这样的过失,乃至多多少少会有谤佛的成分在啊!因为佛所说的法义并不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这边就不可以不小心!(原标题: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象头精舍经》由上可知,一切草木不会[于色染着缠绵,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所以不属于佛教定义里的众生。但是......[....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佛告比丘。一切树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缘分深厚,会有偏爱,甚至别人说破了天也不会动摇,会自然一门深入。那为什么世尊选的是净土法门呢,因为《无量寿经》里讲了,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其中有三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的。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常得人天之身,所以说他所修集的三十二大人相的业就绝不漏失,绝对不会有毁坏的时候啊!所以一定要能够兼得菩提定,才能够说他开始修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修种种的布施行,也有人在持各种戒法,可是修这些布施行或是修某些戒法,他是不是能够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业呢?那就要从他所修的是不是有兼得菩提定来论断、来判定。因为如果说他广行布施,结果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声闻解脱道,尚且不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更何况是大乘佛菩提,更不会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在《大宝积经》中弥勒菩萨曾为大众开示: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弥勒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出家仅是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就是在佛法有所实证,并且以实证所得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件事:既然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外境,个人所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当然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未来因缘成熟时,就要受异熟果报,这也是佛众所周知的因果道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譬如今世成为有钱人,乃是往世勤于布施的缘故;今世贫穷乃是过去悭吝,不布施所造成。如果今世贫穷再不布施,未来世不是更加贫穷吗?所以有智慧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因为在作布施时,所有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不会有所遗失,于未来因缘成熟时,就会有好的异熟果报出现。既然自心如来含藏自己往昔所布施的种子不会遗失,有什么好后悔及忧愁的!既然菩萨对布施不会后悔及忧愁,那就快快乐乐、欢欢喜喜去作布施。布施后也不要去执着。这样修学佛法,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要摆出一副忧愁苦脸的样子来布施呢?所以菩萨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是不共凡夫的原因,是因为说,一般的众生始终不会相应到出世间这一件事情,而且也始终只是努力地在世间奋斗着,然后要如何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只在这个部分。这就表示说:要能够开始修学出世间法,或者是说开始追求了生脱死的方法,其间是有一些过程的,包括遇到真正能够教导出世间法的善知识,并且也愿意亲近而恭敬随学。这难道不需要有一定的福德因缘?而这种福德,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象或者是马被训练调御到最后,最为尊贵的使用就是成为国王的坐骑,得要驯化到所有动静进退的细节,马或者是象呢,完全听命所下的指令,野性完全消除了,能被国王任意的驾御,不会伤害到国王了,快速地到达要去的处所治理国家大事,同时也能保护国王的安全,成为国王的随身坐骑。以这个譬喻来看待有情众生,众生的心性调御到最后,最尊贵的境界就是完全除掉我见、我执、我所执,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