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首座一听九峯道虔禅师这么说,就回他:你是认为我不会石霜先师佛法意旨,所以不肯我继任住持?那只要拿香来点着,在香烧尽烟断之时,如果我不能出离色身,那我就真的不会石霜先师的法意。于是就将香点着,结果香未烧尽、烟未断,首座就已在坐定之中,舍报脱离色身而去了。然而此时九峯禅师还是上前拊着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首座确实是有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个摄心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后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乱、不放逸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摄心为戒之后,心才能得到决定性,并且有了定力不会落入定境中,而是心里寂静无有妄念,却有着一定要证得实相心、一定要找到真如的决定;又由定发慧是说,心中有了前面的决定性,就能很坚定地去参究,不会虎头蛇尾,不会一曝十寒。这样去参究,有朝一日必定一念相应找到如来藏,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真正懂得禅宗的人,都不会小看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这是入道的基础。不管哪一个宗派,只要真的在大乘佛法中入道了,都是跟禅宗的破初参相应。因为大乘法的入道,就是发起般若的中道实相智慧,最主要的是要实证,要证真如,而真如是以如来藏为体来说。偏偏如来藏的实证不能靠思惟,禅宗祖师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这个意思。而如来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经中告诫们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说证真如,是由意识心去证的,是由觉知心去证的,如来藏自己不会证真如;如来藏的真如性是让意识来证的,不是要自己来证自己的真如,如来藏也不会反观自己的真如性。无分别的是另一个心,是如来藏;而我们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永远是分别心。参禅就是要以有分别的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去找到无分别的实相心如来藏,这是参禅首要具备的知见,否则方向一定错误,想要实证犹如缘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悟——不能够讲,因为说出来的已经不是悟了,而且众生也不会相信的。禅法可以讲,可是禅法的自性本然空寂、禅法的自性本来就没有来去,本来就不可说,已经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的,那就是禅法,不是禅法的自性。在还没有悟之前,有个开悟可以追求;等到悟了以后,才知道悟的这个法也是本来空寂。悟之前需要学禅法,悟了以后才知道禅法的自性也是空寂。禅不是悟,禅是真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师父又有好多的信徒,总不会大家都不长眼睛而跟错人吧?佛子们!您有没有想过、思维过?如果师父的法义没有错,师父也真的证悟了;那您跟随着您的师父几年下来,应该已经学得很多妙法才对,但是您可以问问自己:经典真的看得懂吗?禅宗祖师开悟的公案也看得懂吗?如果答案是不懂,那您自己是否该想一想:几年下来辛苦跑道场,全心全意的护持,所学到的又是什么?是悟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深密解脱经》云:第一义谛(如来藏)离诸觉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佛说解节经》解节经过觉观境品第二佛云:如是,法上!如是实相过觉观境,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觉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复次法上!我说真实,非相行处;一切觉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乃集诸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时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会如三岁孩儿相似。有性识而未行。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大信大愤志:若决定竖起脊梁骨。要做世出世间没量汉。须是个生铁铸就底方了得。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决定了不得。此事无人情。不可传授。须是自家省发始有趣向分。春秋鼎盛。正是作业不识好恶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念佛人能够建立这些正知见,于体究念佛时才不会走偏了方向,未来才有可能证得念佛三昧。所谓的福德,就是在团体所培植的福德,因为这样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未来可以作为实证念佛三昧的资粮。念佛人因为有福德来庄严,真善知识就会观察你的福德因缘是否具足,如果福德具足了,条件譬如定力、慧力、菩萨种性等等条件也具足了,真善知识会想尽办法让你证得念佛三昧而明心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刚转进心念心忆这个阶段,会发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论是在办公或者是在做家事等等,忆佛的念会有间断的时候,表示自己忆佛的功夫还没有很纯熟,还是会受到外境的干扰而中断,尤其是一心多用的时候,忆佛念就会中断;这时候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随时随地有忆佛念,而且越是在动的时候忆佛念越是清楚,不会因为动的缘故忆佛念就断了。如果能够这样,表示你有动中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实相—就是法界—祂如如不动,因此要缘于如如不动的法界,不会退失、也不会坏掉,以及祂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无形无相所以没有任何障碍可言。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要入一行三昧,应该处于空闲处,舍去种种妄想,不取种种相貌,专心系念于一尊佛,持一尊佛的名号,端正自己的身心,并面向这尊佛的方位念佛,于念念相续当中证得一行三昧,亲眼看见过去、现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七种方法好供养不会损失现有财物:用好眼、用好面、柔软语、躬身起迎礼拜、好心调柔、床坐、房舍整理干净。第五,七种最上供养:恭敬礼拜、供养、随喜赞叹、惭愧忏悔、劝请、发愿、回向。】请详见这篇: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优婆塞戒经》卷7〈24业品〉: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CBE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念天就是要念诸天的功德。所谓天有四种:生天、世间天、出世间天、第一义天。生天就是三界诸天,依着福报生到三界诸天。那么世间天当然指的就是世间,在这个人间的,譬如说国王,或者说现代人所说的总统。那么这个生天跟世间天,都是因为他们过去造作的善业,然后报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者若是少年离家,别母十数年,常忆念慈母,当知忆时没有姓名,亦不会从早到晚在心中称念妈妈,而只知时时刻刻牵挂著慈母,唯有一念牵肠挂肚。行者若是为人父母,忆念留学外国或移外之子女时,亦只是时时一念牵挂,心中并未不停地唱念子女名字。若是年青男女,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浸浴在爱河之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夜怀思,无暂时息;彼时亦未曾在心中不停地唱念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藉由这样子思惟系念佛的种种功德,就不会造作恶业,恶业不造作,种种烦恼的那个结就可渐渐的去消除、去消解,自然而然的就消灭了原来曾经在过去八十亿劫那么长的时间,所曾经造作的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这些的罪业,像恒河沙那么多会导致学佛人在生死大海中沉沦流转的罪业。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学佛人一心的思惟、一心的忆持、一心的系念诸佛,这个念是纯一清净的念。这个纯一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或者有人介绍你去受五戒,未来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或者有人为你介绍团体,让你可以在团体修学,未来有因缘破参了,第一个想要感恩的人一定是介绍你进入团体的人,因为他介绍你进入了团体,让你明心见性了。诸如上面所说的缘都是善缘。因此,凡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的缘都是善缘;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女众中不少「有心人」以不愿习坐之故,久已百计千方,制出种种理由(举例如下),欲求「免役」,佛世既有此事,一旦闻之于耳,焉有不奉为大戒,矢誓终身不会违犯!甚至加以附会引申,谓「女众趺坐有失庄严」「女人趺坐会伤身坏体」,自误之余,几许女众慧命更因此惨遭扼杀,宁不悲哉!或曰:「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信焉。举例:「我是净土宗」「修心而已」「福业自然成办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俩且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个圈,好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于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