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为何要这样去处理呢?因为死亡前施打剂,纵然动刀割除器官,意识已断灭而无痛觉,因此不会剧痛难耐而生嗔恨,下堕三恶道之憾事发生。并且与家属或同修之师兄师姊们互相帮助提醒,也可以确保能依所署条件这样器官捐赠,这样才能我们发心布施内财,及救护众生的大功德。不过我们老实说,医生是否愿意在死前施打剂才做器官切除手术呢?这个要求还有待商榷,因为依于医学的角度和认 三摩地

2018-07-23

但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愿意恶人没有恶报,但他们不会自己去动手报复,这算是中等人;如果是上等人,他心里想:不论善恶,我统统用善法来回报他们,这是上等人;而如果是下等人,心中就会想:为什么老天不惩罚他呢?真是太不公平了!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等而下之的世俗人,生气起来,干脆拿了刀子自己去下手解决,不等老天来施报了。各位菩萨!您是 三摩地

2018-07-23

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苦乐,能够安住于世间法中,不会动不动就闹著要,这就是世间法上的忍;如果不能忍于世间法,就常常会想要用来解决问题,这在一般社会新闻中常可闻见。而出世间忍,则是指能够安忍于对三宝的正信,安忍于戒法,安忍于布施、多闻、智慧,并且具有正知见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能于三宝生忍,对于世间人的大声辱骂乃至毒打等事、对于贪瞋痴也都能安忍不犯,并且 三摩地

2018-07-23

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苦乐,能够安住于世间法中,不会动不动就闹着要自杀,这就是世间法上的忍;如果不能忍于世间法,就常常会想要用自杀来解决问题,这在一般社会新闻中常可闻见。而出世间忍,则是指能够安忍于对三宝的正信,安忍于戒法,安忍于布施、多闻、智慧,并且具有正知见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能于三宝生忍,对于世间人的大声辱骂乃至毒打等事、对于贪瞋痴也都能安忍不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我们不随着人家的好话、恶话而心动,就不会有恶报在我们身上出现。......也希望大家在戒经上的闻熏可以得利,使未来无量世的菩萨道顺利成功。 (原标题:佛陀开示安忍的秘诀)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菩萨行者不会对他发脾气,会用微笑看著他、会用包容心看著他、会用慈悲的关怀的眼神包覆著他,所以让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就会成为以后结大乘殊胜法缘非常好的方便道。如果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能安忍,他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回应出去,这样子就好像火上加火,这样不但不能够解决事情,彼此的怨隙反而结得非常的深。所以一个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追随世尊的比丘们都很直心、也都不会覆藏,能够直心、能够不覆藏,就能够赶快改过自己不好的习气。 (原标题:大部分嗔习重的人,都是“我见”很重) 三摩地

2018-07-23

那另外一种呢?是他看到这个人、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而这种生气呢是他只想远离,不要再看到他,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行为;这种算是中等的嗔。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嗔,就是他会发起很大的脾气来,也会产生辱骂,可是呢他不会想要这个人离开他;就好像一般人在家里看到夫妻两个人吵架,吵得非常凶,但虽然吵得非常凶,也不会想要把对方赶离自己的这一个家。我们在看到 三摩地

2018-07-23

(《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嗔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嗔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嗔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观察说,自己嗔恚的势力在嗔、恨、怨、恼四种状况里面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一般而言,假如你能够警觉到而自我反观的情况之下,到恨的阶段还是有可能发生,不过有的可能是气得强烈,有的可能比较气得小一点而已;但是一般而言,不会到怨跟恼的阶段。而有了怨跟恼的阶段的两种情况的众生,他们想要离开嗔恚的烦恼,当然就更不容易了!一般而言,这些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在场,他是不会生气的,所以会生气是因为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里面含藏有嗔的种子,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嗔的心所有法的种子存在,所以才会跟生气相应。那个夜叉鬼坐在释提桓因宝座上,只是一个缘,在当时每位看到这件事情的三十三天人,都跟他自己的嗔心所相应,所以就起了嗔心了。也就是说,会起嗔心,是因为跟自己如来藏中的根本烦恼相应了,也就是跟嗔心所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能够不起嗔心,也不会起怨恨、恼害他人的心,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住贤圣众,也就是能够安住于贤圣之众的行列中了。造作恶业而引生罪业时,往往是缘于心中生起了大嗔恚,这种嗔恚心坚固地住在有情的心中,犹如盘石一般不可动摇。但是真正的善于调御修心的人,即使是炽盛的嗔恚心,也都能够把它持守安忍住,就如同能够驾驭控制纵腾奔驰的马车一般,能够让它安稳地在正途中 三摩地

2018-07-23

”就好像叫不会写文章的人,你要他写文章,他觉得不如去拿圆锹、不如去拿十字镐倒还得轻松一些一样的道理。心不放逸才是真正的苦行,不是在身上修苦行;心不放逸就可以离开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由于不放逸的缘故,所以常常可以为众生作大利益。为众生作利益的事情有大、有小,你盖一个房子送给众生,那是小利益,因为他大不了住个五十年房子也就坏了、色身也就坏了, admin

2018-07-23

也就是说,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参禅,不会落入意识思惟妄想之中,能够真参实证。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佛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定。因为心如果随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不能参禅;心如果舍定的话就会散乱,不能保持正念,一样不能参禅。由此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 三摩地

2018-07-23

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 三摩地

2018-07-23

当你初步分证出家法以后,比如说初果向或是初果,虽然你在解脱果上的证量还不具足,甚至于说还仍然有贪、嗔、痴——那当然这是相对于二果的薄贪嗔痴而言,假如比起一般人的贪嗔痴,当然就已经少了很多了——可是,你毕竟真正的已经看到解脱生死的路是要怎么走了,而且也心得决定不会怀疑。当然,这样迈向具足解脱的果证是可以思量的。这要看说,每一个人的 三摩地

2018-07-23

】(《金刚经宗通》第四辑第108~109页)【转依了祂以后,什么执着也不会有了,剩下的就只是你的悲愿,怎么样帮助众生同样悟入这个实相。这时就是以悲愿来运作,不是以个人的私心来运作了。】(《金刚经宗通》第四辑第115页)【可是有了见地以后,你得要转依成功,否则那个见地还是没办法使你获得功德受用。一定要转依成功了以后才能究竟无我,否则光有见地,口中可以琅琅上口讲得一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罗汉托空钵,他老人家的心不会苦!因为他断了我见和我执,慧解脱阿罗汉一定有初禅以上的定力,初禅会有身乐,所以他即使生活不顺利,每天都有初禅身乐自娱,那即使没饭吃也会过得很快乐的!只是肚子比较饿而已,那是身苦,但他心不苦,因为他实证解脱的智慧,而且加上他还有初禅身乐盖过那个肚子饿的苦,所以他就一定有解脱功德受用。而有未到地定功夫的开悟菩萨,他解脱证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常常想着佛、常常求佛,佛若护念你的话,那么你的感应将会很快,你要悟得如来藏也不会有很大的困难(除非你的因缘还很早,太早悟入对你不太好。)然而问题是你的意识与意根要如何做到让佛愿意护念你,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啊!」(平实导师着,《随缘》,佛教正觉同修会,2008年9月初版,页54)佛菩萨的护念和加持 葛格我以前在禅净班的时候,进来三个月时就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