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来就是说,透过不对众生生起一念,不对众生的眷属生起一念,而不于众生想要行其所谓邪淫之念;不会说要藉治病,或者说要藉消灾解厄,或者假说要修证什么样的证量的法,来跟合法眷属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法律是会随着时空环境而变化的,当然也不会依照佛律来作考量;而且佛陀也曾经讲过,在祂舍寿之后,重戒不许更改,但是小小戒则可以因时、因地而作修改。而且佛所未制戒,于他方所应行者则当行;佛所已制戒,于他方不得行者即不应行。也就是说,小小戒是可以因应各地方国法、民情的变化来作增删的。所以我们在学戒的时候,应该要依照佛陀制戒的精神来持戒,而不要被戒相给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比较宽的河流,那就可以建一座桥,或者是布施船或竹筏,以方便行人摆渡过去;如果行路人不会使用船筏渡河,那么你就要亲自帮助他们摆渡过去;如果是老小羸瘦的行路者,他的气力很衰弱,或者虽然是青年、壮年人,可是他生病了没有力气的话,你可以扶着他上船,并且帮他们渡过河去。同样的,如果看到有人要经过险峻难行的路段,那么就应该伸手去搀扶他,让他可以平安地越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像这样的祀祠,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世尊开示说:【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祭祀,都是可以得到福德的;这是因为祭祀,会让接受供养的鬼神、饿鬼,他们身心饱满,而产生了欢喜心的缘故;而且常常祭祀的人,可以使得他不会受到恶鬼对他加诸横难,也可以获得未来世财物上的回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例子是说,我们为了维护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以及身体的健康,所以应该要常常清理打扫;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杀死虫子,因此这样作并没有杀生的根本罪业,而且只要我们把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好,就算偶而会有虫蚁,也是不会太多的。我曾经去一家素食餐厅用餐,餐厅的老板也是学佛人,但是他不懂得应该要保持清洁卫生的道理,只是执着不可以杀虫子,而且还平等地看待它们,所以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在遇到这三件事情的时候,都不会产生后悔心的。所以布施了以后,如果遇到这三种境界出现,不论是前三件事或是后三件事,都能够不后悔的话,那就真的是个有智慧的人啊!即使因此受到家人的呵责,他也就随他们去,自己还是不因此而动摇心志,布施还是照作不误;能够像这样,就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啊!除此之外,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就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等功德田,或者是其他有福德的人;这是因为看到有福德的人,心中欢喜有恭敬心的缘故,所以就布施供养他。佛陀说这三种布施的对象以及三种布施的善念,是一切布施的根本,都不是为了求回报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不在表相上来分出家和在家的。只要有佛教的实证,能够为别人解说,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相信大家,知道贫穷的原因之后,就都不会再去种它了。反过来说,当我们深入去观察一切众生,如果有人他在追求财物时,是不惜身命的,但是得到财物之后呢,他却能够舍下而布施给需要的人;那么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这个人是连色身、性命都能够舍弃的。如果一个人,他能够舍弃色身、性命努力地去求得财物之后,竟然还能够把千辛万苦求来的财物布施出去;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变得更差了。所以我们不需要挂念果报的大小,就随缘去作布施,才是有智慧的人啊! (原标题: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有两个人共同布施一笔钱财,而且共同布施给同一个福田,而且他们两个人都以同样的恭敬心、欢喜心去作布施,因此他们所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两个人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就不会有差别。第二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以及施心同样平等,但是福田大小不同。比如说,有三个人各以同样多的钱财,以及同样的恭敬心,分别布施给三位不同的法师,但是这三位法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是孤立无援;因为他的世间眷属、法亲眷属都会很多,这样子菩萨道也就会更快速地成就。所以我们要布施以及供养的时候,别忘了多劝一些人来共同成就喔! (原标题:自己布施不如劝人共和合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就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等功德田,或者是其他有福德的人;这是因为看到有福德的人,心中欢喜有恭敬心的缘故,所以就布施供养他。佛陀说这三种布施的对象以及三种布施的善念,是一切布施的根本,都不是为了求回报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这个福德因缘的投射,你这个法施之主,在未来的无量世中,就会得到寿命绵长的果报,不会很年轻就中夭了。另外,如果众生听你解说了佛法因果的道理之后,从此就不再去偷盗别人的财物了;由于这个因缘,你这个作法布施的人,在未来无量世,就都会是多饶财宝的。如果说,众生在听闻了你说法之后,明白了布施的功德果报,也心开意解了,所以开始乐于布施,那么就会有更多人得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不在表相上来分出家和在家的。只要有佛教的实证,能够为别人解说,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叫做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众缘所成,才会有这十二有支,所以众生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道的五阴死了以后,当然已经知道,什么时候去受哪一道的业,是以看哪一道的业最重来受果报,可是中间都是不会有间断的。佛陀这样的开示,外道还是不能了解,他就会说,若言‘如是异作异受。’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