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业,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话,那也不会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所以不能说本来就有这个芽。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变成说没有办法断除三界中的生死苦,因为本来有芽的话,它一定会滋长啊!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因为这个外道,所持的理论是六识论,对他们的知见里面,没有第八识的存在,以世间所看到这个现象来看,这个五阴确实是无常;这样的五阴是无常、布施的五阴是无常、受布施的五阴是无常,又有谁在这里面接受布施?虽然说没有受布施的人,但是这个施主他布施这个事情,善果不会灭;因此他认为没有所谓施者以及接受布施者。这个理论讲起来好像是般若里面说:没有施主、受者以及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这里面告诉我们,这个贫穷的人虽然能够布施,为什么呢?为什么能够布施,这一世又贫穷呢?因为这个人在过去世,对于三恶道有情、对一般的凡夫、对于凡夫贫穷者,这个可怜的人,这些非福田,心中没有信心,认为对这些人布施,能够得到什么回报吗?所以他不会布施给他们。如果布施的时候,他又不至心,都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是拿这个粗糙的,他可能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学佛戒,可是因为烦恼心重而破戒的人,他倘若是乐于行布施,可是因为他这个破戒的恶业,需要去受饿鬼道或畜生道的果报;虽然生到饿鬼道或畜生道,可是在人间的时候,因为乐于行布施,所以有福让他经常得到饱满,而不会经常缺乏饮食。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些事情,不应该求人天五欲乐自在,应该求解脱。所以他知道这些道理,来自的原由是什么,因为佛陀一直在教导着菩萨们。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人他没有钱财,然后看见他人在广行布施,对于他人布施,心里面不会欢喜、不会信受,他不相信这样子布施真的有福吗?受布施者真的是福田吗?这样子的布施真的能得到善果吗?所以疑于福田,这样的情况之下没有善根,因为对于因果不信、对三宝不信,这就是真正的贫穷。或者说:有人很多财宝他自在运用,一点都不妨碍;可是遇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就好像有人买香的时候,不管这个香是属于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烧的香;这四种香,有人来触摸着、有人购买,或者有人在衡量着这个香的差异应该买哪一种香?这几个人在过程里面所闻到的香是一样的,接触者、买香的人、或是在衡量的人,他闻这四种香,每一种香闻到的都一样;不会因为是买的人闻的比较香,来衡量的人闻的不香,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倘若说,以像灰尘那么小的面,来布施给蚂蚁,也能够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果报;因为这个蚂蚁可能因为吃了这么少的面,它就能够得到它的生命,不会失去它的生命,这样子的情况之下,这个布施的人的善心,也可以得到无量福德果报。天下就是有最贫的人,谁没有这么一点点的面呢?有谁一天只是吃三团小面,而会失去他的生命的?因此佛陀告诉我们,你在饮食的部分,如果有人因为缺乏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广行布施以后,知道自己的心,已经不会对这些外财的境界中的贪悭烦恼一直长养,甚至于能够去除。接下来就是能够来布施自己的内财,在布施自己的内财—就是自己的身体器官—的过程,因为在前面试炼着自己在外财布施的过程中,已经在境界中不断地去降伏,不断地去调柔自己的贪悭烦恼,所以面对着自己的内财要布施出去的时候,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因为在境界中而与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样是坚固的财物呢?所谓坚固的财物指的就是七圣财,七种不会毁坏的财物。第一种就是信,这个信根、信力就是对于三宝的信根、信力,以及对于三世因果的信。第二种就是戒,也就是对于戒行上面,怎么样对于众生拥有戒体,不毁犯众生、不恼害众生。第三个就是有惭、有愧。接下来就是对于大乘的佛法,第一义谛的了义乐于听闻,乐于听闻然后乐于熏习。接下来就是能够布施,将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时,虽然菩萨布施的时候是很自在的,也不会打骂仆使,使其生诸烦恼。这样子一直如法财施下去,不求现在、后世果报,也在布施的时候,常常观察我见、我执等的过失,这一切都是为了佛菩提的缘故。 (原标题: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时候,若是存着一丝一毫希望别人回报的心念的时候,就不可能成就一切施了;因为一旦有一个人不对他的布施回报的时候,难道他不会有丝毫退失于布施行的心念吗?同样的道理,若是在布施的时候,还会去选择是不是福田的话,一定也无法成就一切施了;因为此时布施的心态,就已经是不清净了。乃至是布施的时候,应该要怨亲平等,这样子才能够成就一切施。菩萨施财的种类共有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常道理的思惟、观察以后,再来思惟观察无我的道理,就不会像一般人那么难以接受了。这里所说修无我、修无常的道理,可是要在菩萨法的基础来说,虽观照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不是要你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都舍弃掉;因为菩萨道是久远的,就要随着一世又一世,心量越来越广大,福德越来越增长,这样子渐次来布施。 (原标题:如何除去布施法的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假如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够乐行惠施,不会因为布施的时候,众生对你所布施的东西是有所嫌弃的,也不会是以争胜的心态来作布施,而产生了瞋恨之心;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这一个过程之中,想法子要把瞋心去除掉,这无非是希望能够乐行惠施,而也是乐行惠施第一件所应该除去的事情。第二个应该要除去的就是:自己舍不得财物的悭吝之心。因为若是对财物还有悭吝之心,当然就无法乐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乐于布施者,他的心永远不会生起后悔的心。不会后悔将自己宝贵的财物,拿出来布施给别人,不会后悔自己的财物减少了,不会后悔这个来乞求者具足了很多烦恼。所以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将来如果有一个什么时机,因为一个历缘对境中,由于烦恼而造作什么恶业,生到地狱去,虽然他是身处于地狱,可是却不会有饥渴这样的逼迫;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是邪见,什么样的邪见呢?就是一般人都会落在邪见,就是说没有三世,认为只有这一世;会认为只有这一世的人,大部分是落在六识论中,认为一切有情只有六种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有这六个识的存在,那当然会觉得这六个识,这一世死亡舍报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会认为就没有未来世;既然认为没有未来世,就会认为没有过去世,所以既然没有三世,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这个过程里面,为什么说具足了布施,就称为无贪呢?因为不会对这个财物,有这个贪以及悭的心。贪的心就是想要获得更多,悭的心就是舍不得拿出来。可是对于财物生起了善念,想要去利益众生,拿出来了以后,去利益众生的过程,就已经是违反了对财物的贪以及悭了。所以只是生起了一个念头说我对我自己身上的财物不贪,那个不代表无贪;要真正的成就无贪、显现无贪,一定要有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有智慧的这位上品施主,他不会被还有一丝一毫的悭结的烦恼没有断除所动摇。因为他随时有具足智慧,在思惟着悭结的烦恼、思惟着布施的功德、思惟着众生他的苦难,如何去利益众生。那一丝一毫悭结,虽然还没有断除,可是不会因为有那一丝一毫悭结烦恼还存在,而在布施的过程,就被悭结动摇而不能布施。就好像须弥山,它是被风所不能吹动,有须弥山也有风,可是风不能吹动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他当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官的时候,终究不会生起一念恶心。因为在割除器官,要布施给乞求者,这个部分是属于内财;这样的内财要布施出去,不会在过程里面,认为是乞求者让他造成这样的一个情况,需要受这个苦痛。那么对于布施身体器官,这里我们也要来为大家藉这个机会说明一下;也就是说,现在的什么情况需要来布施身体器官给别人呢?一种是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通常是对于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以后非常欢喜,就好像把这个财物寄托给善人保管一样,因为善人保管的这个财物,一定不会把这个财物销毁,或是弄丢,将来一定可以拿回来继续用。这样的情况之下,所以有智慧的人在布施的时候,布施出去不觉得这个财物好像是损失了一样,反而觉得说,能够把这个财物再继续获得,寄留以后还可以继续使用。同时还要告诉这个乞求的人:你今天真是我生起功德的因啊,因为我今天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知道,这一切的财物宝物都是无常,都不是坚固不坏的,都不能带到未来世去,随着一世的果报的受用,在生死中就消耗殆尽了,所以他对这个财物,不会因为这个无常的东西而生起悭吝想,因为菩萨所依止的不是无常的法,所依止的是常而不变异的法;这常而不变异的法,就是自己所实证自心如来、真如无我的法。所以他依止于自己自心如来真如无我的法,来看待这世间的财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