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些部分,都可以让他在一世一世,在三界中生死行菩萨道的时候,可以受用无尽而不会毁坏。 (原标题:坚固不坏的财物可以生生世世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我对于这个好的东西贪着而不愿意布施出去?是不是我把它当作常?因为常而以为是可以依靠,以为不会毁坏,以为是可以依靠的我所呢?这样子是不是自己就颠倒了?颠倒想了,这样的话,把这个自己长养贪着的机会,以这种颠倒想的愚痴,来长养自己贪着的机会。菩萨发现到有这个过失以后,然后他就能够破除自己喜爱好的东西不能布施的情况。第四种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以无尽的利益众生法门来救护众生,令众生离开生死大海到达究竟的涅槃彼岸,不会有穷尽疲厌和退却的时候,并且志向坚定;菩萨往昔就是这样来成就他的布施行。这个故事一开始便显示了菩萨尽财布施的精神,如同在《瑜伽师地论》卷39中的开示:【云何菩萨自性施?谓诸菩萨于自身财,无所顾惜,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此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安住律仪、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种称为上品施主,上品施主他深深地相信造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果,对于因果深信不疑,对于他所拥有的财物,不会有生起贪着、舍不得用的想法;因为他知道他这一世所获得的财物,一定是来自于过去世布施的结果。因为有过去世把财物拿出来布施给他人的因,所以这一世才会有财物可以受用,所以他不会对于这一世所受用的这个财物生起贪着,而舍不得拿出来用。对于这个财物,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不会去想: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心里感到惭愧。所以这是中品施主的心态。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往昔如法求物而布施,今世所感得的果报,就不会为王贼水火所侵了。 (原标题: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五家不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法布施得到的果报就是未来无量世得好上色,每一世都不会长得丑,而且都会很健康。因为众生听你说法,或因为你送给他经典书籍,他读过之后开始断除瞋心;因为帮助众生断除瞋心,所以未来无量世我们就可以得到上妙色。在前面第一章中我们引用的《佛说罪福报应经》卷1中有提到:【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国王一看到以后就劈头大骂,就说:你到底是什么样的胆子啊!你就不会选择后天?竟然跟我来抢日子;我的侍者来了三次,你竟然还有意见。你不知道你的小命是在我手里吗?罽夷罗就说:小的不敢,大王!我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剩下明天可以来供养三宝,以后恐怕再也没有任何的机会了。这时候国王听了,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好,你说清楚!罽夷罗就说:因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我最后一次借钱给你,如果你不好好努力,我不会再借钱给你了。阿利咤听完利咤的话,回去后果然用心经营,没有多久就变得很富有,可是利咤却渐渐贫穷起来。后来利咤要向阿利咤借钱时,阿利咤不仅不借钱给利咤,乃至也不请利咤吃饭,并且对他说:你这么富有,也会有贫穷的一天?以前我向你借钱时,你是怎么说的,是很严厉的告诫我,而你今天怎么会来向我借钱?利咤听到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天大长者早起发现老妇人死了,很生气地说:这个奴婢平常都不会进入屋宅中,怎么今天却死在这里?于是就请人用草绳绑住老妇人的脚,把她的遗体拖到森林中丢弃。这时在忉利天中,有一个天子有五百天女作为他的眷属,宫殿非常华丽庄严。这位天子福报享尽、寿命结束了,而这时老妇人就接替他的位子,生天成为天子。在天道中,如果利根的天人会知道自己出生为天人的因缘,钝根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着,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惟。从他闻法是说,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去听受布施正确的因果道理;内自思惟呢,则是要在听受布施的正确因果道理之后,还要自己在心中深入去思惟,看看那个道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在遇到这三件事情的时候,都不会产生后悔心的。所以布施了以后,如果遇到这三种境界出现,不论是前三件事或是后三件事,都能够不后悔的话,那就真的是个有智慧的人啊!即使因此受到家人的呵责,他也就随他们去,自己还是不因此而动摇心志,布施还是照作不误;能够像这样,就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啊! (原标题:如何欢喜布施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六种人是强乞索者,这种人不会对你低声下气、说好话,不论你愿不愿意,他就是硬要。一般人遇到这种人,总是觉得很烦、很不乐意;但是你仍然愿意布施,那就是不思议施。还有大势力的人,常常仗著权势来强求。而第八种是常恶言恶语的人,他一出口就是三字经、五字经的,让人很不舒服。再来就是得已嗔恚,就是得到布施财物以后,还嫌东嫌西的乱生气。诈现好相呢,就是很虚伪,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对布施的因果要具足信心,这样未来的果报才会好,父母、兄弟和宗亲及一切众生也都会爱念我们,不会生起忌妒或嫌弃之心,这就是信心施的果报。第四、是时节施。也就是要及时布施,像及时雨那样使受施者获得及时的救助。及时施未来世的果报,就是当我们需要财物时就实时可以得到,因为我们过去就是这样及时地帮助了众生,果报自然也会是如此。第五、要如法财施。也就是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在遇到这三件事情的时候,都不会产生后悔心的。所以布施了以后,如果遇到这三种境界出现,不论是前三件事或是后三件事,都能够不后悔的话,那就真的是个有智慧的人啊!即使因此受到家人的呵责,他也就随他们去,自己还是不因此而动摇心志,布施还是照作不误;能够像这样,就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啊!除此之外,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漏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苦乐,能够安住于世间法中,不会动不动就闹著要自杀,这就是世间法上的忍;如果不能忍于世间法,就常常会想要自杀用来解决问题,这在一般社会新闻中常可闻见。而出世间忍,则是指能够安忍于对三宝的正信,安忍于戒法,安忍于布施、多闻、智慧,并且具有正知见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能于三宝生忍,对于世间人的大声辱骂乃至毒打等事、对于贪瞋痴也都能安忍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行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骂回去;因为如果同样用恶口骂回去,那就失去菩萨的格调;有智慧的人,不会用互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何况世间人的骂有两种:一种是真骂,一种是假骂。真骂是说我真的作错事了,确实该骂,那就接受吧!接受了就不会生起瞋心。如果别人骂的是假话、诬赖的话,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瞋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瞋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瞋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能够不起瞋心,也不会起怨恨、恼害他人的心,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住贤圣众,也就是能够安住于贤圣之众的行列中了。造作恶业而引生罪业时,往往是缘于心中生起了大瞋恚,这种瞋恚心坚固地住在有情的心中,犹如盘石一般不可动摇。但是真正的善于调御修心的人,即使是炽盛的瞋恚心,也都能够把它持守安忍住,就如同能够驾驭控制纵腾奔驰的马车一般,能够让它安稳地在正途中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