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就会开始改变自己,这作意的话就会比较强烈,因此在跟对方再次解释,或是能够有解释机会的时候,就会很客气,这客气的话并不是要谄媚对方,并不是要作其它类似的行为;而是以一种比较能够让众生接受,也不会觉得过分,也不会觉得不及的方式来作。这就是因为菩萨有思维。而且即使是思维的话这样还不行,必须要练习;因为如果没有经过自己观察、练习的话,那时 | admin 2020-02-21 |
![]() |
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誉是痛恨的、或是嫉妒的、或是厌恶的,所以这样他就不会来跟你亲近。所以菩萨第一波罗蜜在前首先说布施,你要透过这样的布施的情怀来悯念众生的难处,因为众生对于一切的所有法, | admin 2020-02-21 |
![]() |
但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愿意恶人没有恶报,但他们不会自己去动手报复,这算是中等人;如果是上等人,他心里想:不论善恶,我统统用善法来回报他们,这是上等人;而如果是下等人,心中就会想:为什么老天不惩罚他呢?真是太不公平了!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等而下之的世俗人,生气起来,干脆拿了刀子自己去下手解决,不等老天来施报了。各位菩萨!您是 | admin 2020-02-21 |
![]() |
世间的法律尚且对故意犯罪的人加重刑责处罚,更何况是违犯世出世间的戒律,当然比世间的法律来得严重很多,所以菩萨不会轻易或故意去犯戒。又菩萨不会打骂众生,也不会对众生起瞋或恼害众生。因为菩萨对众生打骂、起瞋,众生会远离菩萨,使得菩萨无法摄受众生。既然无法摄受众生,菩萨无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使得菩萨成佛会很慢,所以在《妙法莲华经》曾记载着脾气比较大 | admin 2020-02-21 |
![]() |
另外,因为大迦旃延尊者对人都很好,不起瞋,平常也不爱出头,都是无我无私地付出奉献,他被羞辱时也不会生气,完全奉行以四摄法来度众生,像这样福德修得越来越大,所以他在未来很快就会成佛。另外,佛陀的声闻弟子中,最快成佛的是阿难尊者;阿难菩萨只要再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就可以成佛了,是当时所有被授记的大阿罗汉之中最快速的。这其实是因为阿难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在无量 | admin 2020-02-21 |
![]() |
高慢在诸地菩萨位中是不会存在的,只会存在于三贤位中。诸地菩萨不会在心里起一个念说:我现在是全球最棒的!他不会这样想,即使是为了显示正法而说全球只有他的法才是最胜妙的,但是他心中也不会有高慢存在,一切都只是为了摄受众生而说。他总是拿上面的佛和大菩萨来比,就觉得:自己的修证实在是很差!很差!要到何时才能成佛?何时才能像十地、等觉菩萨那样的证量呢?他们都 | admin 2020-02-21 |
![]() |
他从所证的真实心出发,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事,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做,不会被一切戒相所束缚,这就是不取相戒。第四、不取佛戒。对已经证悟的菩萨来说,佛戒也是一种施设。戒是佛所制订的,但是佛制订了这些戒是为了一切佛弟子的五阴而施设。如今你已经明心了,是谁在持戒呢?持戒是妄,持戒是色身持戒,是受、想、行、识持戒;在真如佛性之中没有戒可犯、也没有戒可持, | admin 2020-02-21 |
![]() |
但究竟要如何行菩萨行呢?为何许多人都说在行菩萨道,到最后却常偏斜掉呢?我觉得在行菩萨行之前,得先对中道智慧体会深刻,拿捏得宜,才不会偏失掉入歧路。世间法皆是有为有作,是加法,菩萨更须入世间为正法、为众生做一切事,但菩萨在行一切行当中,却有另一无为法在运行着,是人无我、是法无我,是减法,无量加法中,却有无量减法,不落入有漏有为法中,却也不落入寂灭无为 | admin 2020-02-21 |
![]() |
但在中阴阶段,一定不会再去入胎或是受生于天界,就不会再有生死苦了。我慢若仍然存在,就会不信有自心如来常住,恐惧堕入断灭境界中,就一定会再去入胎或受生天界。但是我慢的意思,已经普遍被佛教界的大师们误会了,总是误以为对别人生起分别比较,就是我慢。这样地错解我慢的真义,将会使三果人无法取证阿罗汉果,故应该加以说明。其实我慢纯然是对自我而生起的慢,不是对别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平实导师他曾经说,他说他:弘法的过程,对众生绝对都不会疾言厉色,也都不会恶口;但是破邪显正就锐利无比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个因缘时节,如果不下猛药可就来不及了。平实导师以前,刚开始弘法的时候,他并不想要说:哪一个法有错,哪一个法修学了反而不会造成三乘菩提的增上,反而是属于世俗法、反而是下堕法。可是几年下来都没有效果,众生根本不知道要远离的知见, | admin 2020-02-21 |
![]() |
(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常谦虚的心智,然后以一个非常恭敬的态度,不会把自己觉得有非常好、非常高的才干,来加乎在别人之上,而且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心思是谦恭的,他的态度是非常有礼节的,所以别人都愿意告诉他,都能够教诲他,也愿意亲近他。也因为这个样子,他就 | admin 2020-02-21 |
![]() |
】绝大多数人对于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甚深法,通常会因为不是自己浅薄的世间智慧所能理解,因此就不肯至心信受;既不信受,当然就不会勤学读诵,也不愿意依教奉行、如说修学,结果当然不可能亲自去证实而得到胜解。这就是于甚深法心中有了罣碍,不能安忍,不能安住于佛陀的法教中精勤修学,就是没有法忍。像《佛藏经》中记载佛陀开演此经的因缘,就是舍利弗尊者从静虑三昧中起来, | admin 2020-02-20 |
![]() |
再来就是说,透过不对众生生起一念,不对众生的眷属生起一念,而不于众生想要行其所谓邪淫之念;不会说要藉治病,或者说要藉消灾解厄,或者假说要修证什么样的证量的法,来跟合法眷属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 | admin 2020-02-20 |
![]() |
那“观无常想”,能够观于无常、观五蕴生灭无常,就能够对于别人的辱骂、别人的称赞,反过来别人称赞,你都不会再起了一个贪爱。换句话说,“观身不净”,观五根身而有了这些声音,他才能够骂我,才有一个我站在这里被他看到、被他骂。可是观身不净,观身也都是苦、都是无常、都是无我;观身无常、观受是苦,所以我没有真实的色,一切受都不离五根而有受; | admin 2020-02-20 |
![]() |
到了那个时候,一切世间尚未敬信三宝的众生,永远都不会再敬信;已敬信三宝的,也会退转而不再敬信了。”世尊最后又再度强调说:“破僧这个法发生时,就会给众生带来不利益与不安乐,引发诸天、人、大众造作无义无利的恶业,导致将来都要遭受重大的苦果。”应身佛不在世时,当然破坏正法的罪最重;但是如果弘扬佛世尊正法的法师被毁谤破坏,也会导致正法无人修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从前后世的关系来看,菩萨因为前世的布施之行,使得今世广有资财,因此除了不会因为资财匮乏造恶犯戒之外,反而可以因为广有资财,或色身庄严有力,或生于尊贵之家,而让他更有力量来利乐更多的众生,而更能作到菩萨戒中的种种利益众生之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了解布施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开始我们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 | admin 2020-02-20 |
![]() |
事实上,菩萨的心思是要放在正法与利乐众生上面,因此内心中就不会喜欢去听闻别人的种种是非之事。 所以接下来世尊开示:“不乐说世,亦不乐闻。”因为菩萨整天忙着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他是没有时间去说,或者听闻一般世间的世俗法,因为这些世俗法对菩萨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内心的作意,自然也不会在这上面,所以说出来的都是佛法,或者是围绕着佛法的事情。同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我们在受戒前,一定需要去留意,自己所将要受的戒是否为佛戒,这样才不会冤枉地去受持没有意义的戒法。 另外在受菩萨戒前,也要寻求已受戒的善知识开示,以便确实了解戒的内涵。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40中的开示:“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主要是说已经见道的菩萨,他已经有到彼岸的解脱功德,而当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也能够持守戒法,不会起恶心而伤害众生,为了利乐众生,而愿意忍受种种的痛苦,因此这样的菩萨有戒法的受持;又因为证果而有解脱功德,因此也有波罗蜜,所以说既是戒也是波罗蜜。这里所叙述的事迹,是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位时,当时因为饥荒而饿死众生无数,祂就去受瞿陀大鱼之身,并且特地游到岸边 | admin 2020-02-20 |
![]() |
受菩萨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生在人间让你弘扬正法,或修学佛法时不会得到人间恶报。生为人而得人间恶报,譬如说生活困苦让你没有道粮,然后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佛法;或是出生了以后,很年轻就往生了;或生在边地听不到佛法;这些都是出生为人得到人间的恶报。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 2、令修学善法:菩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