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换句话说:如果只有意业而没有口业和身业来配合,单单有意业,不会成就三界中的善恶业行,只是让自己心的业种在熏习改变而已,这是不会影响到正报的,所以说意业的贪瞋痴等三件事是业而不是道:所以佛说:这是因为自不行故。也就是说,意业中的贪瞋痴还没有透过口业和身业来实行,所以就没有成就十二因缘中的有支,所以不会影响到正报的。另外身跟口所造的身三业、和口四业七件 admin

2020-02-21

所以他说:只要一念不杀,就没有任何微尘被毁坏,何况是五阴呢?如果一念不杀,当然多念也不会有杀。这个误会佛法的人这么说:因为这一念杀心并不常住,这一念杀心正在过去,哪有杀可说呢?他又继续误会了说:而过去的那一念杀心已经过去了,未来起杀心的那一念还没有起来,现在这一念杀心正在过去,如何可以说现在、过去、未来一念有杀生这样的事呢?你怎么可以说有杀生这回事 admin

2020-02-21

因为有动能的关系,星球之间才能维持平衡,不会合并毁坏或飘散开来,这种动能就叫作大风云,因此才能够成就各种的山河大地与器世间。正因为有这种大风云的存在,才能执持着宇宙中的水大、地大、空气及火大,四大才能够不会散坏。有这个大风云执持着,所以阿修罗宫乃至六欲诸天的天宫,以及我们人间的山河大地就都能够被执持着好好的;而山河大地乃至诸天天宫因为都有大风云来执 admin

2020-02-21

那么像这样的祀祠,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世尊开示说:【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祭祀,都是可以得到福德的;这是因为祭祀,会让接受供养的鬼神、饿鬼,他们身心饱满,而产生了欢喜心的缘故;而且常常祭祀的人,可以使得他不会受到恶鬼对他加诸横[hèng]难,也可以获得未来世 admin

2020-02-21

那么再来说断见,断见就是把不会生灭法,当成会生灭的法;譬如说第八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若是把第八识当成是会生灭的法,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断见。再来说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不断(见惑、思惑)烦恼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邪见;譬如说,造恶业不会得到恶报,这样也是邪见。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 admin

2020-02-21

因为有动能的关系,星球之间才能维持平衡,不会合并毁坏或飘散开来,这种动能就叫作大风云,因此才能够成就各种的山河大地与器世间。正因为有这种大风云的存在,才能执持着宇宙中的水大、地大、空气及火大,四大才能够不会散坏。有这个大风云执持着,所以阿修罗宫乃至六欲诸天的天宫,以及我们人间的山河大地就都能够被执持着、好好的;而山河大地乃至诸天天宫因为都有大风云来 admin

2020-02-21

了解这个基本的道理,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持戒者知道戒法的重要性而乐于持戒,也可以知道戒法之珍贵无比而能尊重戒法,不会轻易犯戒。因此佛子在受戒前,必须要对于戒法的内涵与受戒的目的,有一个充分而且正确的了解;这样子,就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真正要去持戒的意乐,这也是能够获得戒体与持戒功德的基础,而且受持之后也比较不容易去犯戒。虽然大多数佛 admin

2020-02-21

如果这个往生者生前诽谤正法、严重曲解正法,而以外道法取代正法的话,他造就的业属于三界中最严重的无间地狱恶业,死前会有恶境现前,承受极大的痛苦,痛到受不了了就昏迷过去,等到有意识觉知心重新生起的时候,已经是在无间地狱中承受无量痛苦的色身了;这种状况不会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也没有死亡的时候四大肢解的痛苦,这种舍寿的过程称之为化生。如果这个往生者,由于生前 admin

2020-02-21

另外,对于佛门乘愿再来的菩萨们而言,当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的时候,他们不会起贪爱心,而是起乘愿再来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以此悲心的作意,而逐渐趋近入住母胎。以上是佛门大乘菩萨入胎的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菩萨乘愿再来的正知入胎。以上,在有情众生生死轮转的六道轮回之中,关于中阴身现起以及当中的境界,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地狱道、畜生道以及人道四种状态 admin

2020-02-21

他们以为他们已经把自我灭了,不会再出生了,可是他是信受佛陀说有一个清凉、有一个本际、有一个真实、有一个常住不坏的法;因为安住于这样的一个法内,所以可以把这个自我灭了,然后自我解脱的这样的念头也灭了,所以他们能够让三界五蕴我,没有任何一念的这样的我想要现前,就可以解脱。但是对于涅槃本际,祂含藏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未来世只要他再回小向大, admin

2020-02-21

世间的众生其实乐是少分,多分是有苦,因为没有一位有情说他不会生病的,也没有一位有情说他不会变老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有苦比较多。我们再接续这个论文中弥勒菩萨所说:诸有有乐有情世间,常怀恐怖:勿我财宝王所侵夺,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勿或风热于内发动,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损我耶。如是惧虑未来财宝变坏之苦及身坏苦,心常怖畏。(《瑜伽师地论》卷17)前面有说这 admin

2020-02-21

这里世尊文字外的含意是说,央掘魔罗你还在动转意识心而追逐我,想要杀害我,但我早已停住意识的动摇而不会移动,早已转易安住在从不动摇的涅槃实际第八识境界了。又譬如《央掘魔罗经》卷3说:【尔时央掘魔罗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身住实际,而复生耶?佛告央掘魔罗:汝与文殊师利俱,至北方过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不实电光鬘,佛名毘楼遮那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汝 admin

2020-02-21

如果法身没有大种性自性这个自性,世间就不会有地水火风的色法出现,也不会有能造这个色身及长养色身的现象出现,更不会有藉着这个长养以后的色身来造业乃至于修行。譬如有情造了极大的恶业,下一世下堕地狱受苦,这个有情的法身就会在地狱化现了广大的地狱身,让造恶业的有情的地狱身在地狱中受极大的苦。又譬如有情因为悭贪、无明的缘故,下一世就会堕入饿鬼道或畜生道,饱受 admin

2020-02-21

既然大家都不会生,可是小孩还是这样生,所以这样小孩叫作有缘而生,但是绝对不是父母生的啦!所以靠父母是生不出来的啊!你说小孩自己靠自己生出来的,好!那请问:谁没有当过小孩的人请举手,没有啊!大家都当过小孩,请问:你也当过胎儿啊!请问你在胎儿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怎么生吗?细胞这两个字,你听都还没听过啊!不管它用英文叫作CELL,或是我们说的,里面的内涵DNA、R admin

2020-02-21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在中有阶段,就已经有不同形类的中阴身了,所以并不会有----没有投胎的话就变为鬼----这样的现象,因为经过中阴身之后就会依据先业而出生至下一世。了解中阴身的知见之后,我们再来看一般民间对于有情舍报之后,通常会以灵魂、魂魄、鬼魂、阴魂、鬼等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几种称呼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我们如果看这几个名相,其中都有鬼这 admin

2020-02-21

’国王说:‘现在就算你有天大的罪过,我也不会向你问罪,何况是小小的过失呀!’大臣禀白国王说:‘我国有制定一道命令,就是不许奉养老人。微臣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不忍心遗弃,所以冒犯了王法,偷偷把父亲藏在地窖里。微臣回答天神的所有问题,都是父亲的智慧,并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在我国境内,允许奉养老人。’国王听了,大大地赞美他 admin

2020-02-21

真正修布施的人,他会节省自己的用度来布施,绝对不会减少父母的供养。佛说:让眷属生起烦恼的布施,未来世虽然会得到布施的果报,虽然会有钱财;但是得了之后常常会遗失,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可以有这笔钱拿来使用,而且身体常常会病苦不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 admin

2020-02-21

我们在世间法上面,我们要尊敬给我们正确知识的这些师长,我们应该要尊重他!如果我们没有尊重我们的师长,那他教给我们的东西就不会认真学,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我们的师长,对于他所教导的内容我们要仔细的去学习、去思惟。可是我们在这个地方也要注意一点,因为师长所教导我们的一般都是世间法,可是对于出世间的法他不一定了解,所以我们要首先要认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奉事 admin

2020-02-21

我们很多人因为比较年轻就比较单纯,可是老人家经过一些世事之后,他就会发现宗教里面有一些不一定是真实喔,那时候父母亲就会开始担忧我们:你这么信,会不会被骗啦?那时候我们也应该要孝养父母,我们应该要告诉父母亲说我们知道宗教里面确实是有一些不当的。譬如说有一些宗教会教人家修双身法,所以很多女菩萨父母亲都会很担心说:你去修学所谓的‘佛法’,结果他 admin

2020-02-21

孩子由于往世所熏所习之不同,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就不会一样,因此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资质、性格就会有个别差异存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学业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当医生,只要顺着他们的能力、性向和兴趣,作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都会有所成就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行出状元。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要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和伯乐呢?这就必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