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国王说:‘现在就算你有天大的罪过,我也不会向你问罪,何况是小小的过失呀!’大臣禀白国王说:‘我国有制定一道命令,就是不许奉养老人。微臣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不忍心遗弃,所以冒犯了王法,偷偷把父亲藏在地窖里。微臣回答天神的所有问题,都是父亲的智慧,并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在我国境内,允许奉养老人。’国王听了,大大地赞美他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心性是不会跟众生相争的,可是疏是我们对于我们戒行积极的;消极的不只是不造恶,我们还要积极的作善,这才是《梵网经》引用这个梵天,有了这样一个梵天宝网这个譬喻的精神。《梵网经》菩萨戒经常有提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 | admin 2020-02-21 |
![]() |
真正修布施的人,他会节省自己的用度来布施,绝对不会减少父母的供养。佛说:让眷属生起烦恼的布施,未来世虽然会得到布施的果报,虽然会有钱财;但是得了之后常常会遗失,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可以有这笔钱拿来使用,而且身体常常会病苦不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 | admin 2020-02-21 |
![]() |
这时天子在天上看见他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心里想著:如果我不化现去教导启发他们,他们终究是不会心开意解的。天子当下就来人间,化身为一个小孩童,年约岁的模样,这个孩子在道路边放牛,牛却突然倒卧在地死了,这小孩童便去拔草,把草拿来放进牛的口里,要牛吃下去;同时举起棍杖打著这头死牛,大声地叫著说:起来吃草!这对父母一家大小看见这个小孩的所作所为,便一起对小孩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所要谈的是丧子发狂,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生经》卷2开示有关爱别离苦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有一天,佛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一位男子,他家中继承香烟的独子过世了,导致他的精神举止异于常人;这独子是父母所疼爱的,就算父母天天看着他,也不会觉得厌倦。由于这位男子丧子之痛,导致他精神错乱,于是奔走家中各个房间、庭院,以及大街小巷来寻找他的 | admin 2020-02-21 |
![]() |
孩子由于往世所熏所习之不同,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就不会一样,因此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资质、性格就会有个别差异存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学业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当医生,只要顺着他们的能力、性向和兴趣,作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都会有所成就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行出状元。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要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和伯乐呢?这就必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佛法中的孝道,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很多人因为比较年轻就比较单纯,可是老人家经过一些世事之后,他就会发现宗教里面有一些不一定是真实喔,那时候父母亲就会开始担忧我们:你这么信,会不会被骗啦?那时候我们也应该要孝养父母,我们应该要告诉父母亲说我们知道宗教里面确实是有一些不当的。譬如说有一些宗教会教人家修双身法,所以很多女菩萨父母亲都会很担心说:你去修学所谓的‘佛法’,结果他们 | admin 2020-02-21 |
![]() |
醒来后就一直琢磨:为什么我不能飞呢?我不会去问同学和老师,因为他们所有的答案都在我的资料库里,比如:没有翅膀,地球引力,身体密度太大……这些不需要思考就已经呈现出来的现象已经是结果,而我想知道的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那个真正的原因?于是乎在童年的某个阶段,我就一直琢磨着为什么我不能飞这件事。而关于当我老了这件事,可以说贯穿着我的整个人生 | admin 2020-02-21 |
![]() |
21、描眉态——女人喜大众前画眉,引人注意,而不会觉得不好意思。22、呵斥态——女人喜坐在那儿吆喝畜生,表现威态,以满足骄慢的心理。三、思念男子类23、内喜态——女人见男子来,欲迎还拒,吊人胃口,外面表现不屑,内心却莫名其妙地欢喜。24、贡高态——女人贡高,自以为是,憎恨、嫉妒他人,不随喜他人一毫之善。25、佯慎态&mda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三)各位菩萨,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邪淫的果报包括了没有办法守护自己和他人的色身,说话人不信受,心常散乱,受种种的苦恼,没有办法修集善业,迟早要散失所有的财物,妻、子不会恋慕恭敬于他,寿命短促等等,这都是现在世邪淫的果报。而舍此身后堕到地狱之中,受种种恶色、恶力、饥渴长命、苦恼无量等种种的苦报。总之,邪淫会引生种种不可 | admin 2020-02-21 |
![]() |
这种人,做生意总是赔钱;去为别人作工作,领一份安定的薪水,偏偏又意外事故很多,钱财一直花掉,父母兄弟妻子当然不会爱念他,所以他只好身常受苦、心怀愁恼。这就是乐偷的因果。由于这大恶人的恶业因缘力,会使得一切人民凡是吃了食物以后都得不到应该有的力气,所以说这样的恶人,他的恶果灾殃会流散开来而影响到万姓人家。因此,劝人造善业是很重要的,为准备受戒的人说了 | admin 2020-02-21 |
![]() |
德大师讶然问:你怎么知道后头还有小孩?富豪耸耸肩,小孩子都是追追打打,光是一个人他可不会笑得这么开心。德大师竖起了大拇指,笑道:真有心。到了自家的别墅,下车,拿着门钥匙准备开门,后院突然飞起七八只鸟,见状,富豪停在门口,抱歉的向德大师说道:麻烦大师稍等一会。有什么事吗?德大师再次讶然。后院肯定有小孩在偷摘我们的荔枝,我们现在进去,小孩自然惊慌,万一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出家人摄取已经往生的比丘生前的所有的财物,这是从什么人那边得了罪呢?罪会产生,一定有对象,没有对象就不会有罪,所以前面说的有三种戒罪:根本罪、方便罪、成已罪。乃至说:如果没有成已之罪,根本罪就不成立。这是因为罪的成就,一定是有受损的一方,比如说身体受损、财物受损、名誉受损等等。所以得到罪业的时候,一定已经有被得罪的人,也就是一定有受损的一方。比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在遇到这三件事情的时候,都不会产生后悔心的。所以布施了以后,如果遇到这三种境界出现,不论是前三件事或是后三件事,都能够不后悔的话,那就真的是个有智慧的人啊!即使因此受到家人的呵责,他也就随他们去,自己还是不因此而动摇心志,布施还是照作不误;能够像这样,就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啊!------《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 admin 2020-02-21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刚刚所念过的经文就是说:那样心性的众生,会因为他这样子的恶心行跟恶口行乃至恶身行不断地亏损、伤害众生,因为这样子的业--身口意行的业报----的原因,虽然他当世不会马上受报,可是隔了一世或是乃至后后世,因缘果报成熟了,以是因缘,命终之后他会堕某一大地狱当中。虽然不是无间地狱那样的苦,可是仍然要先在地狱当中来酬偿过去世所造作的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会四处张扬、编造是非!所以这样的人,每个人对他只有产生一种少得罪为妙,最好赶快远离他,不要跟他来往;因为万一一句话不小心得罪了他,以后就倒霉了。这就是大家对他产生 | admin 2020-02-21 |
![]() |
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维。从他闻法是说,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去听受布施正确的因果道理;内自思维呢,则是要在听受布施的正确因果道理之后,还要自己在心中深入去思维,看看那个道理 | admin 2020-02-21 |
![]() |
由此可知,尽管自己种了非常广大的福德,譬如能供养如来等,其果报无量无边,如果将此福业当作未来世享福的话,在漫漫生死当中,还是会将此福业消耗殆尽,一点都不会留下来。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贪图生死有为福业,应该谨遵世尊如后的开示,将生死有为的福业,回向求三乘菩提,尤其是佛菩提。【大王!当作是说:‘我今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 | admin 2020-02-21 |
![]() |
为什么?如果这个人真的缺钱而无法回家,你布施了,不就是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吗?他一定很高兴地接受你的布施,未来世如果有机会再碰到他,他一定对你言听计从,不会违逆。此外佛在戒律也开示过:菩萨看见众生,有急难需要布施时而不布施,那是犯戒的。所以菩萨应该去布施,更何况五十元、一百元对菩萨而言是小钱,千万不要吝惜,如果这个人真的是骗你的,你只不过损失五十元、一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