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且举话头禅为例:依虚云和尚开示录所载:“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换句话说,必须有能力安住在一念未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 三摩地

2018-07-20

自能参话头,常住禅疑之中,此乃第一位仅凭一篇短文修行成就无相念佛的人。至于一般念佛人,请务必耐下性子、仔细阅读本书。勿因前述无相念佛之境界难以想像,而以为极难修持,便生退心。当知前述修成无相念佛法门者,多是念佛人。可见念佛人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因缘颇深。若行者已有持名念佛工夫,正好修此法门,较诸未曾念佛者更能得力。一旦修成了持续护念,则临命终 三摩地

2018-07-20

觉观不断,则话头常失,疑情不起,遑论参禅。注七、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谓参禅人,心生疑情,努力参究,住于疑团之中而浑然不知周遭一切事物,犹如睁眼瞎子一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譬如回家时、在路上参禅,走过家门而不知。又如坐中参禅,眼前人来人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至离此境界始知眨眼,始闻音声;方知刚才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之中。此境界亦名“黑 三摩地

2018-07-20

此一阶段之权巧方便,目的在训练行者心地更细密、更分明;欲使行者能有分辨念头(话头)之能力外,将来参禅时亦能具有思惟观(注十二)之能力。行者于晚上拜佛时,仍然是摒除名号形像声音,而于每一拜时能清楚分别:此念是礼拜释迦世尊、此念是礼拜弥陀世尊、此念是礼拜观世音菩萨、此念是礼拜大势至菩萨。前念与后念之“念相”差别何在,均能清楚分明。初入此一阶段 三摩地

2018-07-20

二、若行者原本学禅而转修此法者,于第七阶段修成时,已有看话头之能力。此时亦可看话头;但应仅止于尝试一至二次即可,仍应以无相念佛及无相忆念拜佛继续增强工夫至第九或第十阶段成功后,再转回参禅之路。此因无相拜佛念佛,具有佛菩萨之加持力及自己对佛菩萨之信心,故较易安住于无相念佛之净念中,而能都摄六根。但参禅看话头则不然:参禅是自力法门,依赖佛菩萨之加持者较 三摩地

2018-07-20

此需具备无相念佛工夫或修得动中看话头的工夫始得保任。否则便需远离尘器,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3、证得禅定者(退分除外)若于日常生活中亦如无相念佛者保持内摄外缘均等,则可常在初禅定心中,过平常人之正常生活而不退于定心。 (原标题:15注释) 三摩地

2018-07-20

阿弥陀佛!编注:无相拜佛法系导师平实先生所创,成就无相念佛与看话头工夫、极善巧方便之法门,拜佛时身体放松,速度缓慢而均匀,心里忆念佛菩萨,并不特别强调拜佛的姿势和动作。此文系就医学的角度探讨拜佛的姿势和动作,在不违背无相拜佛的原则下,读者可自行参酌;如有疑惑之处,宜请教各班亲教师。-----《正觉电子报第007期》<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如露等美国同修(原标 三摩地

2018-07-20

不知是否要全改成回逈累世怨亲债主呢?c、又在下可以进入到拜多尊佛菩萨的阶段了吗?然最好的情况还是能参加共修,则自己便不会如今多了不少的摸索过程了吧!Lc菩萨答:实验证明凡夫于每夜浅眠时皆会作梦而不自知,请问念头断了没?拜多尊佛菩萨时无法增加定力,仅熟悉思惟观,易于转入参话头。故您是否适合进入此一阶段,您自行决定,因为我非亲教师依规定故不予置评;若您已 三摩地

2018-07-20

成就忆佛功夫之后,便可以转为看话头,看话头半年以上,就有参禅的定力了。说话容易导致散乱,闲聊时往往涉及是非,造作口业而不自知,所以修行人不爱多说话,再正常不过,于道业有益故。2、问:我拿一张书有佛号之小张纸,看着它,然后手盖着,回忆它。在我体会出了忆佛之念的头两天,忆佛之念还比较清晰。但是从第三天开始,忆佛之念就变的不清晰了,不知是何因?如何转模糊 三摩地

2018-07-20

今后仍要不断精进修学禅法知见,并且努力加强自己的菩萨种性,将来才有能力看话头、参话头。有一次无意中发觉进出讲堂的菩萨、师兄、师姊个个气定神闲、敦厚和善,不禁又让我想起之前网络上,有人批评只有善良和想开悟的人才会上当进入正觉同修会,大家果真都上当了吗?这样荒谬的说词确实需要澄清呀!事实上应该说只有善良的人才有福报听闻、相信了义,修学六度万行;又能在福 三摩地

2018-07-20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三摩地

2018-07-20

老师说只要找到了,一句话就可以说出真心在哪里,但是我又不知?要我说哪个真、哪个妄,还是搞不清楚,于是就自下结论──一定是我定力功夫不够(看话头及在日常生活上的观行)、拜佛时间不够,所以无法悟得成片!以后一定会找到的!所以日后的疑情已经变成要找这个心了,偏离了要把真心与妄心的体性分清楚!变成是要找这个感受五尘虚妄的意识心!走错路了,自己却不自知,真是 三摩地

2018-07-20

而且应该要知道做功夫的方便善巧和转折,从持名念佛,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忆佛念佛,无相念佛、看话头、体究念佛——也就是参禅,然后进入实相念佛境界,这样就可以获得上品上生。在悟后往生之前,应该要随力修学悟后应该修的各种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立刻获得初地乃至八地,也可以不离极乐世界而回入娑婆的色究竟天宫,礼拜听受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md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不是明心的见无所见,必须要能够看话头,要能够功夫成片,才能够见得分明,这就必须要有动中的功夫了。所以虚云老和尚常常强调、常常解释看话头,常常强调要照顾话头。在娑婆世界要学这个动夫,很难得遇到明师,所以见性很困难。因此,若无佛菩萨安排,在娑婆世界学禅,真的是难行道、是缓行道。在娑婆世界很容易迷失,因为这个地方的五欲外缘太多,我们这个地方色声香味触法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不是明心的见无所见,必须要能够看话头,要能够功夫成片,才能够见得分明,这就必须要有动中的功夫了。所以虚云老和尚常常强调、常常解释看话头,常常强调要照顾话头。在娑婆世界要学这个动夫,很难得遇到明师,所以见性很困难。因此,若无佛菩萨安排,在娑婆世界学禅,真的是难行道、是缓行道。在娑婆世界很容易迷失,因为这个地方的五欲外缘太多,我们这个地方色声香味触法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三)。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三摩地

2018-07-20

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其害其大。大悟之后,必须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尚须历缘锻炼,必使行解相应,方可出世为人,宏阐宗风。今人不教人力参,而为人讲演。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依稀仿佛,想个义理。全体是错,便谓就是。直饶不错,只是泥龙画饼,岂能致雨充饥。所以宗须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