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把无明灭了,不想再有识蕴六识心的存在与运作,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就灭了名色,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没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就没有六入,六入灭了就不会有触;没有触就不会出生境界爱,爱灭了就不再执取;不再执取就不会有未来世后有出生的因,有灭了就不会有未来世的出生;不再出生,就断了老病死忧悲苦恼,这就是顺逆观十二因缘而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五阴?也就是讲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色就是物质,是由四大所成,我们就以这个五根身来说明。这个五根身就好像是一个活动厕所,你每天带着它满街跑,可是众生不了知这个道理,尽在这个活动厕所里面作庄严;他为了求美丽,就可以去拉皮、打胎盘素,去打肉毒杆菌,所作所为无非是在活动厕所表面作功夫、做庄严。就是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是虚妄的,所以他们尽在这里 三摩地

2018-07-21

佛子学佛,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之心皆是识蕴,故不离行苦;了了常知之心,虽无妄想语言,仍是念念变易,无常生灭,佛子多半不知此理。若执此心,便致轮回。能了知此者,名为知苦圣谛。二、苦集谛:知苦圣谛后欲得灭苦,应知苦集之真义。苦集者,贪求五尘境,于顺逆境中起诸憎爱,造诸业行,谓身三口四意三。以此集诸异熟果报种子,集诸种子故,复生后有。若于一期生死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透过心念处的观察,透过心念住的思惟,去观察我们能观、能求的这一个意识心,能求的这个识蕴,这个心祂是生灭无常的,透过这样子的生灭无常来观察祂的共相。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执着这样子的意识心,都是执着这样子的生灭的、无常的这个意识心为常,以为这个意识觉知心祂是常住不灭的;所以必须要观这个观心无常,来观察自己的这个觉知心是无常,别人、其他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五阴?也就是讲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色就是物质,是由四大所成,我们就以这个五根身来说明。这个五根身就好像是一个活动厕所,你每天带着它满街跑,可是众生不了知这个道理,尽在这个活动厕所里面作庄严;他为了求美丽,就可以去拉皮、打胎盘素,去打肉毒杆菌,所作所为无非是在活动厕所表面作功夫、做庄严。就是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是虚妄的,所以他们尽在这里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第一章声闻菩提第一节声闻菩提概说第二节略说四圣谛第一目苦圣谛第二目苦集圣谛第三目苦灭圣谛第四目苦灭道圣谛第三节略说八正道第一目世间八正道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第四节声闻菩提之内涵第一目五蕴概说第一款色蕴第二款受蕴第三款想蕴第四款行蕴第五款识蕴第六款非五蕴所摄的意根第二目略说十二处第三目略说十八界第四目现行熏种子,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真修行人非边见众生可比,是以南阎浮提众生根性如是刚强,又临此五浊恶世,正当人寿入将十岁之际,何可期望?是以今日即以小乘义理复以兴发,前者已论「本际」实义,今者更以缘起诸法来论圣道,以诸小乘义理来确立大乘法理于不败,如来藏即是异熟识义,广说多名,佛陀因义立名,以随方解缚,虽无定法,虽无定名,此者为一,一实多名,非是虚假,所以二三俱转斯义,岂可言无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四禅八定,而观、炼、熏、修无量百千三昧,并说明五蕴的区宇以及证得五蕴空的各种相貌,一直到识蕴空尽,那就具足了无量百千三昧和法界的一切智,这就是首楞严三昧,这就是妙觉。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四禅八定,而观、炼、熏、修无量百千三昧,并说明五蕴的区宇以及证得五蕴空的各种相貌,一直到识蕴空尽,那就具足了无量百千三昧和法界的一切智,这就是首楞严三昧,这就是妙觉。所以我们从经题和经文的内容,就知道念佛圆通是以自性弥陀为宗、以大乘修证为教、以圆通实相为体、以离爱得脱为用、以无相念佛为法、以人法为名,所以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全文 admin

2018-07-20

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3、念佛人发愿要切实际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 三摩地

2018-07-20

师兄并可配合行住作卧间观行五蕴空相,勤求断我见(详见电子报第24期识蕴真义连载15),如此相得益彰,能渐伏性障,累积见道的福德。末学未学佛前瞋恚心和淫欲心重,学佛后常怀惭愧,时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并常常思维要对众生起慈悲心,配合无相念佛的工夫,忆念观世音菩萨,现在已能常常安住于忆佛和看话头的净念中,虽然偶尔烦恼还是会现行,但已大异于两三年前的心境。末学自 三摩地

2018-07-20

前五现量,触尝见闻,与意识俱,合为识蕴。心持业种,能生前七,自体清净,无覆无记。万生于八,八生于一,推根溯源,即是菩提。但见本心,得名菩萨,入不二门,一笑拈花。若复观察,通达百法,能证初地,生如来家。经义既显,佛意既明,师名远播,僧俗归心。师之所行,一意清净,不杂不染,唯四正勤。师之所证,位居地上,古今罕及,真唯识量。师之所遗,经及论藏,入道枢机, admin

2018-07-06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53条/8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