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杂阿含经》卷12)名色,简单来说就是五蕴;色就是色蕴等色法,名就是识蕴等心法以及受、想、行蕴等心所有法。上面这段就是在谈论:五蕴身的因缘是什么?佛陀不断地往前追寻五蕴的根本,最后发现到生命的本源是根本识——阿赖耶识,衪是一切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都是由衪所生,所以从根本识再往前追的话,就无法再找到更根源的东西了。我们再来看佛陀所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惟及观行;而十因缘中的第一支的识,指的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中的第八识,而不是识蕴中的六识。换句话说,得要从十因缘观之中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第八识,也就是如来藏,有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尤其是彻底观察识蕴意识我的虚幻是无常空,所以是生灭变异空相;既是无常生灭变异空相,于是对于五蕴我不再有所希求贪爱执著;既然对五蕴我无贪无执,就无愿无作而心得决定弃舍灭尽五蕴,最后就可以舍报证入无余涅槃,令后世五蕴我不再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时又有陈那、天主、清辩、智光等人,鼓扬龙树之教系,发挥因明之精髓(注:萧导师于《识蕴真义》中强调“应依圣弥勒菩萨、无着、玄奘、窥基等大菩萨之论著为依止也,不应以安慧、陈那……等人所说谬论为依止也”)。第七世纪,公元六二六年,玄奘菩萨(BodhisattvaXuanzang)于长安遇到马鸣菩萨所造《大乘庄严经论》的译者──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意识心的我其实就是五蕴我,这个五蕴我其实最主要、执着最严重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个识蕴。也就是说,因为有这个识蕴的我,所以会去执着我们这一切。这个识蕴的我,最主要最主要的就是这个意识心;识蕴让众生最迷惑的、让众生最执着的,就是这一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也是外道梵我神我所说的我。外道梵我神我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观念,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看法,也是因为外 | admin 2018-07-22 |
![]() |
(《杂阿含经》卷12)名色,简单来说就是五蕴;色就是色蕴等色法,名就是识蕴等心法以及受、想、行蕴等心所有法。上面这段就是在谈论:五蕴身的因缘是什么?佛陀不断地往前追寻五蕴的根本,最后发现到生命的本源是根本识——阿赖耶识,衪是一切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都是由衪所生,所以从根本识再往前追的话,就无法再找到更根源的东西了。我们再来看佛陀所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无明,唯物论者观察不到不生灭的心(第八识)在作用,只能观察到有生灭的心(识蕴的六识)的存在。识蕴的六识心,须以六根、六尘相触为缘,由藏识流注六识种子,六识心才能现起;若身体毁坏,无根、尘相触,藏识便不流注六识种子,即无六识现象。由于唯物论者只能观察有生灭的心的一些生灭现象——如当人的大脑被后,就没有意识的存在了,于是就得出了一切唯物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无明,唯物论者观察不到不生灭的心(第八识)在作用,只能观察到有生灭的心(识蕴的六识)的存在。识蕴的六识心,须以六根、六尘相触为缘,由藏识流注六识种子,六识心才能现起;若身体毁坏,无根、尘相触,藏识便不流注六识种子,即无六识现象。由于唯物论者只能观察有生灭的心的一些生灭现象——如当人的大脑被后,就没有意识的存在了,于是就得出了一切唯物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一、心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又分为色法与心法,色法是色蕴,而心法则是识蕴、受蕴、想蕴及行蕴。对我们来说,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由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所感知而形成的,所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所成的境界。而六个识都各有其根、尘、识三者和合的运作,所以总共就是十八界,因此法又叫十八界。我们透过五根——扶尘根,去摄取外面的相分,然后呢成像在我们大脑的胜义根,这个是内相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己这个觉知心本身祂就属于识蕴里面的意识心,既然是属于五蕴中的心,那就不可能转变为真实,祂就不是金刚不坏的心。了一法修一法就告诉我们,既然进入住位就是要了知什么是现象界的五蕴空?什么是般若空?前提就是要先修学五蕴空相的法。五蕴空相法的前提就是要知道,五蕴是虚妄不真实。接下来要让自己有能力能够进入修学般若空,这个能力就是要能够,第一个要修学布施、要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牟尼佛祂修正了印度原有的哲学,依照佛自己亲身的证量,将世界的组成分为五个蕴;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知道的世界,就是由这五个蕴所组合而成的;这五个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五个蕴。五蕴又叫作五阴,或者五受阴;蕴是集的意思,就是把五蕴的业种集合起来,就变成了五蕴。阴是遮盖、覆盖,因为众生以为五阴是真实的,所以就这样子遮盖了真如实相;说成五受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类的蕴有五种: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略述如下:一、色蕴:色蕴的生出,是由于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常住不坏犹如金刚,所持妄想无明与地水火风四大种造色种子,由于中阴身意根与意识的无明,导致阿赖耶识入住母胎执持受精卵,中阴意识随灭不再生起,永远断灭;后时受精卵渐渐发展出色阴五色根以后才又出生全新的意识,已不是前世的意识了,所以不能记忆前世的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一、心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摘录自平实导师著,《识蕴真义》,页339,佛教正觉同修会。)三缚结者,谓我见之结、疑见之结、戒禁取见之结。此三种邪见之结,能系缚一切人、天人、天主……等有情,轮转于三界中而不得出离生死;乃至一神教之天主耶和华、阿拉,亦皆堕在欲界地中而被三缚结所系缚,不得出离欲界生死,当知更不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由是系缚缘故,说此三结为三种系缚之结。(摘录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透过心念处的观察,透过心念住的思惟,去观察我们能观、能求的这一个意识心,能求的这个识蕴,这个心祂是生灭无常的,透过这样子的生灭无常来观察祂的共相。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执着这样子的意识心,都是执着这样子的生灭的、无常的这个意识心为常,以为这个意识觉知心祂是常住不灭的;所以必须要观这个观心无常,来观察自己的这个觉知心是无常,别人、其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人修解脱道的方法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所以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自我的执著修除掉,然后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蕴处界就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他以这个无常空的智慧断了身我见,断了身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着修除掉,然后他就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就不再投胎受生,蕴、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经典之深邃义理远远过于小乘法甚多,有这么多实证大乘经典的菩萨们,可以为这些大乘经典来阐说其中义理,因此其实证的都不是小乘法说的无有真理,无有第一义谛,而是此三界中一切诸法皆是此第一义谛所出生,此第一义谛可以实证,祂就是一切大小乘所说的如来藏,当然其非为蕴处界,但是却可以出生蕴处界,其不是此意识之识蕴所生起、想象、揣摩、觉知、拟想之境界相,而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况印顺法师根本不信受大乘佛法法义中最殊妙的核心:如来藏,对此他是绝对无法信受的,既然如此,到底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而言,是谁来集结这一大事因缘的最重要经典呢?这史料上虽不足以显示到底是如何编纂成大乘经典,如此除了上兜率天,请益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恐难决了!然如上所说,菩萨无有必要对此尚且不是三贤位的众生多说,以非当机故!虽如是,论述的记载大都说《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