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在。”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 三摩地

2018-07-22

五蕴我的放下,就是对色蕴我、受蕴我、想蕴我、行蕴我、识蕴我的放下。如果要从五蕴我的放下去跟其他人分析,依然还是要从无常的角度去跟他说明。一般人所认知放下呢,都是没办法出离的,也就是说对身体持物的放下,或者对我所的放下,也就是对我所有的东西的放下,依旧是没有办法出离这个三界;因为依旧执着以意识或意根为真正的我,以妄为真,所以还是没办法出离的。接下来, 三摩地

2018-07-22

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真心是从本以来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了五色根、意根及内相分的六尘相彼此相触,而由如来藏出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生起分别、判断、分析、领纳,即是识蕴六转识。识蕴是心法,受、想、行蕴,也是心法。受蕴:有情皆有领纳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等受,故名受蕴。对于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蕴。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三界六道凡夫众生,执著有一个蕴处界我,以蕴处界某一法为我(或者以色蕴色身为我,或者以识蕴觉知心的我,当作是我),执著这五蕴我是真实有,把它当作是真实我,因此世世不愿弃舍,每一世舍报之后,这真实我—本心如来藏—就为他再造一个下一世的蕴处界我,因为这样的缘故,就世世流转在三界六道当中,受生死苦无法出离。所以阿含解脱道初转法轮时期,世尊为了 三摩地

2018-07-22

无作无受,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今生造业的这个五阴身是真实有的吗?色蕴不是真实有,受蕴、想蕴、行蕴不是真实有,识蕴也不是真实有,它们不但是和合变化而有,并且在那个当下就已经是变幻而有;譬如魔术师所化现出来的幻人、幻境,如梦幻泡影;五蕴其中的一一蕴,都只是真如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功能罢了!所以无论是此世造业的五阴身,或者是未来世受果的五阴身,只要是已经证得 三摩地

2018-07-22

五蕴的内容有色、受、想、行、识蕴。色蕴十个法(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识蕴(前六识,由意根与法尘相触为缘,藉人间有色根“未坏或未嬴劣”的五色根为缘,才能使此识蕴在人间生起及运行);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想亦是知,想蕴之了别性由色蕴、识蕴、受蕴之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才能有了知性之想)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还期待《识蕴真义》的出版,未来会使有很多断三结的人,台湾的灾殃就会渐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断三结已经极为难能可贵,更何况再加上证得法界实相而发起般若真实智慧?我也一直期待有一个善知识写出书,让我可以看得见他在书中写出来的法义确实已经断了三结:真的能让人读了以后如法观行而断三结、取证初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些人写书或在有线电视上演说佛法 三摩地

2018-07-22

但对于「是否」之间,并没有这么多的模拟两可,结果最后就只好很乡愿地说,不这个,也不那个,因此这就是佛法中道;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佛并不是在作语言游戏,不是在说戏论,因此到底佛在说些什么呢?在回答之前,我们先对于比丘的定义说清楚,为了要能够彰显佛之尊贵,从学者之尊贵,因此比丘是必须至少断除「三缚结」,得证初果,否则是不能够称自己是比丘,这样是有 三摩地

2018-07-22

但对于「是否」之间,并没有这么多的模拟两可,结果最后就只好很乡愿地说,不这个,也不那个,因此这就是佛法中道;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佛并不是在作语言游戏,不是在说戏论,因此到底佛在说些什么呢?在回答之前,我们先对于比丘的定义说清楚,为了要能够彰显佛之尊贵,从学者之尊贵,因此比丘是必须至少断除「三缚结」,得证初果,否则是不能够称自己是比丘,这样是有 三摩地

2018-07-22

显然,植物没有感觉、思想、情感和意志,没有识蕴,自然也没有受、想、行蕴,故非众生。问题来了:植物与动物细胞结构如此相似,为什么植物就没有感觉、思想、情感和意志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植物没有自己的如来藏执持。在有色界中,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扶尘根(指眼球等五种感觉器官)和胜义根(大脑中负责五种感觉的中枢神经)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产生的必 三摩地

2018-07-21

五蕴、十八界,所谓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至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之前的单元我们有说过:您是外道也好,您是佛法当中三乘菩提的某一乘的修行者也好,您对于佛这样的分类,您大可以不需要马上信受。您可以去想办法、去制造或者建立,您自己的一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子的一个系统。可是可以预先就告诉您,您绝对不可能逾于这一个佛的施 三摩地

2018-07-21

这是将识蕴中的意识当作是真实我的最具体代表!然而灵知心为意识心所摄,是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因此,错将意识当作是真实我,那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啊!在二转法轮经典《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曾开示:【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在。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识蕴真义》第八章<安慧妄言识无见分相分> (原标题:意识具足四分) 三摩地

2018-07-21

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一、心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佛法中,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识叫作识蕴,识蕴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要了知色蕴。那要了知色蕴首先得要接受色蕴,比方说我们要看得到花,眼睛得要睁开对着花,还得在有光的情况下,如果在黑暗中把花放在我们眼前,我们也还是看不到;也就是说眼识得要接受花的色,我们才能看得到,所以有了花、有了眼睛还不够,还得要我们的眼睛去接受花所放出来的光;因此有了色蕴、有了识蕴还要有受 三摩地

2018-07-21

在受精卵阶段,没有五根,便没有六入,无六入便无识蕴的现起,故受精卵没有意识,更不存在意识能入胎的说法,此能入胎的“识”当然是指第八识。2、误会阿赖耶识不存在,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依佛教教理第八识阿赖耶识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第八识是真实存在、可证的法,如《华严经》(四十卷本)卷六,佛言:“诸佛菩萨自证悟(阿赖耶识)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三摩地

2018-07-21

在受精卵阶段,没有五根,便没有六入,无六入便无识蕴的现起,故受精卵没有意识,更不存在意识能入胎的说法,此能入胎的识当然是指第八识。2、误会阿赖耶识不存在,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依佛教教理第八识阿赖耶识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概念,第八识是真实存在、可证的法,如《华严经》(四十卷本)卷六,佛言:诸佛菩萨自证悟(阿赖耶识)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大乘密严经》卷下 三摩地

2018-07-21

”----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共130集】第103集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53条/8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